打字猴:1.703067465e+09
1703067465 【译文】傅子说:能够用礼义教化而兴旺国家的,是知道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啊。大道,是与天地并存的,是与人伦共同设立的。即使天地被遮蔽了,治国的大道,其内容和形式都不能有所改变。大道有三:一是君臣关系,凭借其建国立邦;二是父子关系,凭借这安定家庭;三是夫妻关系,凭借这区分内外。这三种根本关系确立,则天下归于正道;这三种关系不能确立,天下就不能归于正道。天下不能归于正道,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士大夫会很快衰亡,立身做人的准则也会废弃。礼义的根本存在于这三个方面,能不说很切近吗?运用它则可以概括天地运行的法则,能不说意义很深远吗?由近以知远,推己以比人,这就是礼制的实情。
1703067466
1703067467 【原文】商君始残(1)礼乐,至乎始皇,遂灭其制,贼九族,破五教,独任其威刑(2)酷暴之政,内去礼义之教,外无列国之辅,日纵桀纣(3)之淫乐,君臣竞留意于刑书,虽荷戟(4)百万,石城造天,威凌沧海,胡越(5)不动,身死未收,奸谋内发,而太子(6)已死于外矣。胡亥(7)不觉,二年而灭。曾无尽忠效节之臣以救其难,岂非敬义不立,和爱(8)先亡之祸也哉!礼义者,先王之藩卫(9)也。秦废礼义,是去其藩卫也。夫赍(10)不訾(11)之宝,独宿于野,其为危败(12),甚于累卵(13),方(14)之于秦,犹有泰山之安,易曰:“上慢下暴,盗思伐之。”其秦之谓与。
1703067468
1703067469 【注释】(1)残:毁坏。(2)威刑:严厉的刑法。(3)桀纣:桀和纣。泛指暴君。(4)荷戟:持戟。这里指统领军队。(5)胡越:胡指北方少数民族,越指南方少数民族。(6)太子:指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他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7)胡亥:即秦二世。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的弟弟。(8)和爱:和善亲爱,和善可亲。(9)藩卫:屏障。(10)赍:携带,持。(11)不訾:訾,音自,形容十分贵重。《后汉书·冯勤传》:“人臣放逐受诛,虽复追加赏赐赙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李贤注:“訾,量也。言无量可比之,贵重之极也。”(12)危败:危险败亡,危险失败。(13)累卵:堆迭起来的蛋。比喻非常危险。(14)方:比拟。
1703067470
1703067471 【译文】从商鞅开始毁坏礼法乐典,到秦始皇,便完全废除礼制,诛杀九族,破坏五常之教,只依靠严刑和残暴的政治。对内去除礼义教化,在外没有了诸侯国的辅助。每日如夏桀、殷纣那样放纵淫乐,君臣竞相关注于刑名之书。虽掌握持剑戟的百万甲士,石砌的城墙高可冲天,威风及于沧海,北胡南越未曾动兵,秦始皇身死而尚未安葬,奸谋便由内部而发,太子扶苏死于塞外。二世胡亥并不省悟,继位两年就亡国了,竟没有一个效忠尽节的臣子来挽救危难。这难道不是礼义未立、和睦仁爱先丧失造成的横祸吗?礼义,是先王治国的屏障,秦朝废除礼义,等于去除屏障。携带价值不可计量的珍宝,独自住宿在郊野,可能出现的危险,比累卵随时都会破碎还要严重。然而这与秦国的情况相比拟,却还是像泰山一样安稳。《易经》说:“在上者轻慢,在下者凶暴,连盗寇都想讨伐他。”说的就是秦国啊!
1703067472
1703067473 法 刑
1703067474
1703067475 【题解】本篇主要阐述了为什么要设立法、刑,以及施用法、刑的存心和目的。并指出礼和法殊途同归,奖赏和刑罚交互使用,可相辅相成。
1703067476
1703067477 【原文】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法者,所以正不法也。明书禁令曰法,诛杀威罚曰刑。治世之民,从善者多,上立德而下服其化,故先礼而后刑也。乱世之民,从善者少,上不能以德化之,故先刑而后礼也。《周书》曰:“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1)。”然则心恶者,虽小必诛,意善过误,虽大必赦,此先王所以立刑法之本也。礼法殊涂而同归,赏刑递用而相济矣。是故圣帝明王,惟刑之恤,惟敬(2)五刑(3)以成三德(4),若乃暴君昏主,刑残法酷,作五虐之刑,设炮烙之辟,而天下之民无所措其手足矣。故圣人伤(5)之,乃建三典(6),殊(7)其轻重,以定厥中(8),司寇(9)行刑,君为之不举乐(10),哀矜(11)之心至也,八辟(12)议其故而宥(13)之,仁爱之情笃(14)也。
1703067478
1703067479 【注释】(1)眚灾:眚,音省,因过失而造成灾害。(2)敬: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释名·释言语》:“敬,警也,恒自肃警也。”(3)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4)三德:三种美好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国语·晋语四》:“晋公子善人也,而卫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韦昭注:“三德,谓礼宾、亲亲、善善也。”(5)伤:哀伤,悲伤。(6)三典:轻、中、重三种刑法。《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郑玄注:“典,法也。”(7)殊:分,区别。(8)厥中:不偏不倚。(9)司寇: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10)举乐:奏乐。《礼记·曾子问》:“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11)哀矜:哀怜,怜悯。《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12)八辟:周制规定八种人的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可减免刑罚,称为“八辟”。《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13)宥:宽仁,宽待。(14)笃:深厚。
1703067480
1703067481 【译文】确立善举、杜绝坏事就叫做礼,禁止错误的行为、设置正确的纲纪就叫做法。法是用来矫正非法的。明确写出禁令叫做法,诛杀、威罚叫做刑。太平之世的百姓,做善事的多,君主树立大德,百姓服从他的教化,所以,先行礼义而后施刑罚。乱世的人,从善的少,君主不能用德教使其转化,所以先施刑罚,后行礼教。《周书》说:“故意犯错,小罪尚且不可不杀。及至有大罪,并非有意为之,只是一时过误,则不可杀。”既如此,那么对心怀恶意的人,虽犯小罪,也要诛罚;对心怀善意而有过失犯罪者,即使有大罪,也可赦免。这是先王制定刑法的原则。礼和法殊途同归,奖赏和刑罚交互使用,可相辅相成。因此,圣明的君主,担忧刑罚的乱用,慎重使用五种刑罚,成就三种美德。如果是残暴昏庸的君主,施行残酷的刑法,实行五种暴虐的刑罚,用炮烙等酷刑,就会使天下人手足无措。圣人怜惜人命,建立轻、中、重三类刑法,按犯罪不同,酌情处理,罚当其罪。司寇行刑时,国君不听音乐,这是哀怜之心到了极点;设立“八辟”的减刑法,对亲人、故旧、贤臣等人尽量予以宽宥,这是仁爱之情无比深厚啊。
1703067482
1703067483 【原文】柔愿(1)之主,闻先王之有哀矜仁爱、议狱(2)缓死(3)也,则妄轻其刑、而赦元恶(4)。刑妄轻则威政堕而法易犯,元恶赦则奸人兴而善人困。刚猛之主,闻先王之以五刑纠万民,舜诛四凶(5)而天下服也,于是峻法(6)酷刑以侮(侮上疑脱威字)天下,罪连三族(7),戮及善民,无辜而死者过半矣。下民怨而思叛,诸侯乘其弊而起,万乘之主,死于人手者,失其道也。齐秦之君,所以威制天下,而或不能自保其身,何也?法峻而教不设也。末儒见峻法之生叛,则去法而纯仁,偏法见弱法之失政,则去仁而法(法字疑任字误)刑,此法所以世轻世重而恒失其中也。
1703067484
1703067485 【注释】(1)柔愿:温和朴实。(2)议狱:断狱,审议狱案。(3)缓死:谓宽赦死罪。《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孔颖达疏:“故君子以议其过失之狱,缓舍当死之刑也。”(4)元恶:大恶之人,首恶。(5)四凶:中国上古四大恶人。指三苗、欢兜、共工与鲧。(6)峻法:严酷的法令。(7)三族: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亦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1703067486
1703067487 【译文】软弱老实的君主,听说先王怜悯、仁爱,处理狱讼宽缓其死罪,就胡乱减轻刑罚,从而赦免罪大恶极者。胡乱减轻刑罚,威严的政令就会被败坏,违法犯罪的人就增多。连最凶恶的首犯也赦免,邪恶奸诈的人就会兴起,好人反受困辱。刚勇严厉的君主,听说先王用五种严刑督察百姓、舜帝诛杀四凶而天下人顺服,于是,用严刑峻法镇压百姓,犯罪株连三族,杀及善良百姓,无罪而死的人超过处死者半数。民众怨愤想反叛,诸侯趁其混乱而起兵,以致万乘之尊的君主死在他人之手,这是丧失治理之道的恶果。齐国、秦国的君主,以威严治天下,却不能保全自身,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只讲严刑峻法,而不讲教化。末流的儒生只看到严刑峻法引起叛乱,就去掉刑法,只讲仁政;片面的法家,只看到削弱刑法使政令败坏,就去掉仁政,只用刑罚。这就是法制有的世代轻有的世代重,常常偏离中正之道的原因。
1703067488
1703067489 重爵禄
1703067490
1703067491 【题解】重爵禄,即重视爵位和俸禄。本篇指出国家应该善加利用封爵位和授俸禄的权利以实现国治。并阐述了“厚禄养廉”的道理。
1703067492
1703067493 【原文】爵禄者,国柄(1)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2)既立,则良士(3)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4)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5)爵禄之制乎。然则先王之用爵禄,不可谓轻矣。夫爵者位之级,而禄者官之实也。级有等而称其位,实足利而周其官,此立爵禄之分也。爵禄之分定,必明选其人而重用之,德贵功多者受重爵大位(6),厚禄尊官(7),德浅功寡者,受轻爵小位,薄禄卑官(8),厚足以衒(衒作卫)宗党(9),薄足以代其耕,居官奉职者坐而食于人,既食于人(既食于人四字无),不敢以私利经心,既受禄于官,而或营私利,则公法(10)绳之于上,而显(11)议废之于下,是以仁让之教存,廉耻之化行,贪鄙之路塞,嗜欲之情灭,百官各敬(12)其职,大臣论道(13)于朝,公议日兴,而私利日废矣。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14),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15)有以行之也。
1703067494
1703067495 【注释】(1)国柄:国家大权。(2)二教:二种教法。指禄、爵二柄。(3)良士:贤士。(4)劳臣:功臣。(5)干:求取。《论语》:“子张学干禄。”(6)大位:显贵的官位。(7)尊官:高官。(8)卑官:职位低微的官吏。(9)宗党:宗族,乡党。(10)公法:国家的法令。(11)显:公开。(12)敬:谨慎,不怠慢。(13)论道:谋虑治国的政令。《周礼·考工记序》:“或坐而论道。”郑玄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14)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15)良佐:贤能的辅佐。
1703067496
1703067497 【译文】封爵授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也是实现富贵的正路,不能不予以重视。既如此,就应是无德的不授爵位,无功的不给俸禄。这两条规矩确定了,贤良之士不敢以微德接受高贵的爵位,敬业的臣子不敢以微小功绩接受重禄,何况无德无功的人,怎敢白白地追求爵位和俸禄呢?可见先王封爵授禄,不能说是轻率的。爵是地位的等级,禄是官职的实际收入。品级有等差而各称其位,收入满足利益而合于其职,这是建立爵禄的原则。建立爵禄的原则既已确定,就一定要公开选用合适之人并予以重用。品德高尚、功劳大的人,就授予重爵高位,享受厚禄高官;德行浅薄、功劳少的人,就授予低爵小位,享有薄禄低官。使俸禄之厚足以庇护宗族之人,俸禄少者足够和自身耕种的收入相等。居官任职的人,靠百姓供养,不敢只图私利。既然做官享受俸禄,却有人营谋私利,就上有国法制裁,下有百姓议论而名声扫地。因此仁爱礼让的教化常存,知廉耻的风气畅行,贪婪邪鄙的路子被堵塞,奢求欲望之火被熄灭。百官敬业尽职,大臣在朝廷论政,公正议论之风盛行,追逐私利的行为日渐废止。明君必须推行善政,才能达到社会安定。并不是只有好的制度就能大治,还必须有贤臣去推行善政。
1703067498
1703067499 【原文】故(故作欲)治其民而不省其事。则事繁而职乱。知省其职而不知节其吏(吏作利)。厚其禄也,则天(无天字)下力既竭而上犹未供。薄其禄也,则吏竞背公义。营私利,此教之所以必废而不行也。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吏之清也,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犹滑其源而望其流之洁也。知所以致清,则虽举盗跖(1),不敢为非。不知所以致清,则虽举夷、叔(2),必犯其制矣。夫授夷、叔以事而薄其禄,近不足以济其身,远不足以及室家,父母饿于前,妻子餧(3)于后,不营则骨肉之道亏,营之则奉公之制犯,骨肉之道亏,则怨毒之心生,怨毒之心生,则仁义之理衰矣。使夷、叔有父母存无以致养,必不采薇于首阳,顾(4)公制而守死(5)矣。由此言之,吏禄不重,则夷、叔必犯矣。夫弃家门委身于公朝,荣不足以庇宗人,禄不足以济家室,骨肉怨于内,交党(6)离于外,仁孝之道亏,名誉之利损,能守志而不移者,鲜矣。主(主上有人字)不详察,闻其怨兴于内,而交离于外,薄其名,必时黜(7)其身矣,家困而身黜,不移之士,不顾私门之怨,不惮远近之谪,死而后已,不改其行,上不见信于君,下不见明于俗,遂委死沟壑而莫之能知也,岂不悲夫!天下知为清之若此,则改行而从俗矣。清者化而为浊,善者变而陷于非,若此而能以致治者,未之闻也。
1703067500
1703067501 【注释】(1)盗跖:跖,音值,相传为古时的大盗。名跖,一作跖。《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2)夷叔:伯夷、叔齐的并称。(3)餧:饥。(4)顾:眷念,顾及。(5)守死:坚持到死而不改变。《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6)交党:同党,朋党。(7)黜:降职或罢免。
1703067502
1703067503 【译文】想治理百姓,却不精简政事,就会导致事务繁多而职责混乱。知道精简官职,却不知道节制财用,增加他们的俸禄,则在下位者财力已尽,而君上还没有充分的供给。这样俸禄微薄,则官吏竞相违背公义、谋求私利,这就是教化废弃不能推行的原因。凡是想治理国家的人,都想求得官吏清廉。不知怎样使官吏清廉,却茫然责求其清廉,这如同搅混水源,却希望河流清澈。知道如何使官吏清廉,即使举用盗跖为官,他也不敢做坏事;不知道怎样使官吏清廉,即使举用伯夷、叔齐,他们也定会违犯禁制。如果交给伯夷、叔齐政事,却只给微薄的俸禄,近不能养活自身,远不够赡养全家,父母受饿,妻子儿女没饭吃,他们不营谋私利则养家糊口都有亏缺,营谋私利则违犯奉公守法的规矩。养家糊口尚有亏缺,就会有怨恨之心。有怨恨之心,仁爱礼义的道理就丧失了。假如伯夷、叔齐有父母在,又无力赡养,他们一定不去首阳山采薇充饥、顾念公制而守节以死。由此说来,官吏俸禄不足,即使伯夷、叔齐也必犯禁令。官员们离开家庭,投身朝廷,如果荣耀不足以荫庇宗族,俸禄不足以赡养全家,亲骨肉在家里埋怨,朋辈与他分手,仁爱孝敬的做人原则亏欠,美名声誉受损,却还能坚持志节不动摇,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君主不详细体察实情,听到其内有家人埋怨,外有朋友背离,便鄙薄其声名,一定会随时贬黜他们。家庭窘困且被贬黜,忠贞不移的人,不顾自己家族的埋怨,不怕遥远的贬谪,死而后已,不改其品行,结果上不被君主信任,下不被世俗理解,遂委身死于沟壑,没有谁能了解他,岂不可悲吗!天下人如果知道为官清正会如此,就会改变志行而顺从世俗了。清廉者变得污浊,贤良者改变操守而从事非义之事,如此而能达到天下太平的,从未听说过。
1703067504
1703067505 平役赋
1703067506
1703067507 【题解】平役赋,即今日所说合理的税收制度。只有实施合理、公平的税收制度,才能实现安上治民的目的。
1703067508
1703067509 【原文】昔先王之兴役赋(1),所以安上济下,尽利用(2)之宜,是故随时(3)质文,不过其节(4),计民丰约而平均之,使力足以供事,财足以周用(5)。乃立一定(6)之制以为常典(7),甸都(8)有常分(9),诸侯有常职(10)焉。万国致(11)其贡,器用殊其物。上不兴非常(12)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上下同心,以奉常教,民虽输力(13)致财,而莫怨其上者,所务公而制有常也。战国之际,弃德任威,竞相吞代,而天下之民困矣。秦并海内,遂灭先王之制,行其暴政,内造阿房之宫,继以骊山之役,外筑长城之限,重以百越(14)之戍,赋过太半(15),倾天下之财,不足以盈其欲,役及闾左(16),竭天下之力,不足以周其事,于是蓄怨积愤,同声而起,陈涉(17)、项梁(18)之畴(19),奋剑大呼,而天下之民响应以从之。骊山之基(基疑墓)未闭,而敌国已收其图籍(20)矣。昔者,东野(21)毕御尽其马之力,而颜回(22)知其必败,况御天下而可尽人之力也哉!夫用人之力,岁不过三日者,谓治平无事之世,故周之典制载焉。
1703067510
1703067511 【注释】(1)役赋:劳役赋税。(2)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3)随时:顺应时势,切合时宜。《国语·越语下》:“夫圣人随时以行,是为守时。”韦昭注:“随时:时行则行,时止则止。”(4)节:节度。(5)周用:足用。(6)一定:规定的,确定的。(7)常典:常例,固定的法典、制度。(8)甸都:甸,郊野、郊区。都,本义是建有宗庙的城邑,引申为城市。(9)常分:定分。(10)常职:固有的职务。《左传·文公六年》:“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孔颖达疏:“续常职者,职有废阙,任贤使能,令续故常也。”(11)致:送给,给予。《说文》:“致,送诣也。”(12)非常:不合惯例,不适时宜。(13)输力:出力,贡献力量。(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15)太半:超过半数以上。(16)闾左:居于里门左边的平民百姓。里门左侧是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借指戍边的兵士。(17)陈涉:即陈胜。秦阳城人,字涉。秦末农民起义的倡导者。(18)项梁:秦末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后代,项羽的叔父。生性豪放,骁勇善战。在反秦起义的战争中,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19)畴:类,同类的。(20)图籍:图簿,地图和户口册。常指疆土、百姓。(21)东野: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平子,因有功于国,被封赐食邑于东野(今山东平邑),其后代中有人以地名为姓氏,称东野氏。应指季孙氏。(22)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1703067512
1703067513 【译文】从前,先王制定劳役赋税,是用来安上利下,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的,因此会随着实际情况调整有关法律条文,不越过应有的节制,计算百姓的收成多少,平衡调节,使服役的劳力能够满足国事的需要、征收的财资足够使用。于是,确立统一的规定,并作为常规制度。郊区、都城有固定的分限,诸侯有固定的赋税。各诸侯国进奉贡品,器物用度各不相同。君主不征取非常规的赋税,百姓不进奉非常规的贡物。上下一心,遵守固定的礼教。百姓虽服役出力、上交财物,却没有人埋怨君主,是因为赋役公允、制度规范。战国时,抛弃德教,仅凭威严,各国相互吞并,天下百姓穷困。秦王统一全国,于是毁坏先王的制度,推行暴政。内修阿房宫,接着征役夫在骊山修墓;外筑长城限敌,并加强对百越的防守。赋税大增,超过百姓收入的一半,竭尽天下的财富,尚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劳役殃及贫苦人家,用尽天下的民力,也不能完成他的事务。于是,蓄积已久的怨愤,一齐爆发。陈涉、项梁一伙举剑高呼,天下百姓回应跟从。骊山的坟墓尚未完成,都城已被敌对者攻占。从前东野毕驾车,竭尽马的气力以争先,颜回知道他一定会失败。何况统治天下,而竭尽民力呢?使用民力,如果一年不超过三天,就称得上是太平安定的社会,所以周朝典制予以记载。
1703067514
[ 上一页 ]  [ :1.7030674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