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7524e+09
1703067524
1703067525 【原文】虎至猛也,可畏(畏作威)而服。鹿至粗(1)也,可教而使。木至劲也,可柔而屈。石至坚也,可消而用。况人含五常(2)之性,有善可因(3),有恶可改者乎?人之所重,莫重乎身,贵教之道行。士有伏节(4)成义,死而不顾者矣。此先王因善教义,因义而立礼者也。因善教义,故义成而教行,因义立礼,故礼设而义通。若夫商(5)、韩(6),孙(7)、吴(8),知人性之贪得乐进,而不知兼济其善,于是束之以法,要之以功,使下(下上有天字)唯力是恃,唯争是务,恃力务争,至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好利之心独用(9)也。人怀好利之心,则善端(10)没矣。中国所以常制四夷(11)者,礼义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则同乎夷狄(12)矣。其所以同,则同乎禽兽矣。不唯同乎禽兽,乱将甚焉。何者?禽兽保其性然者也,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无教节,是智巧(13)日用,而相残无极也。相残无极,乱孰大焉!不济其善,而唯力是恃,其不大乱几稀耳。人之性,避害从利。故利出于礼让,即修礼让。利出于力争,则任力争。修礼让则上安下顺而无侵夺,任力争则父子几乎相危,而况于悠悠(14)者乎。
1703067526
1703067527 【注释】(1)粗:粗笨,粗野。(2)五常:指仁、义、礼、智、信。(3)因:顺,顺应。(4)伏节:犹言殉节。指为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理想而死。(5)商:商鞅。(6)韩:韩非。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7)孙:孙武。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8)吴: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9)独用:单独行世,单独使用。(10)善端:善言善行的端始。(11)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12)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13)智巧:机谋与巧诈。(14)悠悠:遥远的,生疏的。
1703067528
1703067529 【译文】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可用威力制服;鹿是最粗笨的动物,可调教而役使;木头很强硬,可使其柔韧而弯曲;石头最坚硬,可销融而为人使用。何况人有仁、义、礼、智、信五性,是有善心能够依循、有恶习能够改正的呀!人所看重的,莫过于自己的躯体,但崇尚教化的风气盛行,士子中就有为节操杀身取义、死而无所顾惜者。这是先王依靠人的善心而教人以义、依靠义确立礼。顺其善心而教以义,所以人们从义而政教畅行;凭靠义来确立礼制,所以礼制设立而人人循礼而行。至于商鞅、韩非、孙子、吴起,知道人性贪得无厌、乐于进身,而不知同时助长其善的一面。因此,用刑法约束,用功名鼓励,使天下人只依靠强力,只致力于争夺。依仗强力、务求争夺,以至于有人赴汤蹈火而忘记死活,都是争利之心所驱使的。人人都抱着求利之心,人善良的一面就丧失了。中国能制服四夷的原因,是推行了礼义之教。丧失了礼义教化,就与夷狄没有了区别。跟夷狄相同,则也就和禽兽相同了。不仅是与禽兽相同,甚至比禽兽更混乱无序。这是因为禽兽保持自己的天性不变,人却是用巧智驾驭体力者。以巧智驾驭体力,而没有礼教加以节制,就会巧智日见使用,而彼此伤害无穷无尽。彼此相互伤害无穷无尽,祸乱哪有比这更大的!不帮助其向善,只凭借暴力,天下不发生大乱几乎是没有的。人的本性,是避害趋利。因此,利益出自于礼让,人们就会修习礼让;利益出自于强力,人们就会凭借强力争夺。人们修习礼让,则国家安定,百姓顺从,没有侵凌掠夺;凭借强力争夺,则父子难免相互危害,何况对于其他人呢?
1703067530
1703067531 戒 言
1703067532
1703067533 【题解】本篇劝诫君主重视修养德行,避免喜好空谈、巧辩之词,这是因为“德难为而言易饰也”。
1703067534
1703067535 【原文】上好德(1)则下修行(2),上好言(3)则下饰辩(4)。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此必然之征也。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5)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6)矣。何者?德难为而言易饰也。夫贪荣重利,常人(7)之性也。上之所好,荣利存焉。故上好之,下必趣(8)之,趣之不已,虽死不避也。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9)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夫荣利者,可抑(10)而不可绝也,故明为显名高位丰禄厚赏,使天下希而慕之,不修行崇德,则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禄,不获此赏。此先王立教之大体也。夫德修之难,不积其实,不成其名。夫言撰之易,合(11)所悦而大用,修之不久,所悦无常(12),故君子不贵也。
1703067536
1703067537 【注释】(1)好德:崇尚仁德。(2)修行:修养德行。(3)好言:喜好诡辩。(4)饰辩:亦作“饰辨”。粉饰巧言,说虚浮不实的话。(5)取:选取,举用。(6)尠:同“鲜”,指非常少。(7)常人:平常的人。(8)趣:同“趋”。趋向。(9)贵:尊重崇尚。(10)抑:压制。(11)合:迎合。(12)无常:变化不定。
1703067538
1703067539 【译文】君主重视美德,则臣下乐于修身洁行;君主喜好空谈,则臣下热衷粉饰巧辩。修身洁行,则仁义之道兴起;粉饰巧辩,则诡诈之风兴起。这是必然现象。美德难修成也难显现,空论容易撰写也容易讨人喜欢。古代圣王知道美言好说且多数人爱听,所以不崇尚。如果不尊重贤能、崇尚美德、宣导善行来进行教化,而是只凭使自己高兴的一句话来选拔人,那么,天下抛弃道德、粉饰巧辩并以此要求君主封赏者便不会少见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提高道德修养难而巧言伪饰容易。贪求荣誉、看重财利,是一般人的通性。君主的喜好中就有荣誉和财利。所以君主喜好的,百姓就会趋从且追求不止,即使死也不避开。先王知道人一方面有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有贪慕荣誉财利的习性,因此就重视其所崇尚的,而抑制其所贪求的。重视其所崇尚的,所以礼让之风兴起;抑制其所贪求的,所以人人都有廉耻之心。追求荣誉、财利可予以抑制却不能断绝,于是,公开定出显名高位、丰禄厚赏,让天下人追求并羡慕。不修养良好的德行,就不能获得显名;不处其职位,就不能享受相应的俸禄。这是先王树立教化的大纲。修养道德是困难的,不积累实际德行就不能成就其名声。言论的撰述容易,符合君主所喜欢的就可重用,然而因其研修不长久,君主所喜欢的也时有改变,所以君子不看重它。
1703067540
1703067541 正 心
1703067542
1703067543 【题解】本篇提出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正心正是抓到了修身的根本。学人应铭记在心啊!
1703067544
1703067545 【原文】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1),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2)近,而所济弥远。禹汤(3)罪(4)己,其兴也勃焉,正心之谓也。心者,神明之主,万理之统,动而不失正,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况于万物乎?夫有正心必有正德(5),以正德临(6)民,犹树表(7)望影,不令而行。大雅云:“仪形(8)文王,万邦(9)作孚(10)。”此之谓也。有邪心必有枉行,以枉行临民,犹树曲表而望其影之直,若乃身坐廊庙(11)之内,意驰云梦(12)之野,临朝宰(13)事,情系曲房(14)之娱,心与体离,情与志乖(15),形神且不相保,孰左右之能正乎哉!忠正(16)仁理存乎心,则万品不失其伦矣。礼度(17)仪法存乎体,则远迩内外,咸知所象矣。古之大君子,修身治人先正其心,自得而已矣,能自得,则无不得矣,苟自失,则无不失矣。无不得者,治天下有余。故否则保身居正,终年不失其和,达则兼善(18)天下,物无不得其所。
1703067546
1703067547 【注释】(1)正心:谓使人心归向于正。语出《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2)弥:更加,越发。(3)禹汤:夏禹和商汤。被视为贤明君主的典范。(4)罪:归罪于。(5)正德:纯正的道德。(6)临:治理,管理。(7)树表:树,立。表,指直立于地面用以测日影的标杆。(8)仪形:形,通“型”。效法,法式。(9)万邦: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郑玄笺:“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10)作孚:信服,信从。(11)廊庙:指朝廷。(12)云梦:亦作“云瞢”。古薮泽名。《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瞢。”郑玄注:“衡山在湘南,云瞢在华容。”(13)宰:掌管,治理。(14)曲房:内室,密室。(15)乖:背离,违背,不和谐。(16)忠正:忠诚正直。(17)礼度:犹礼法,指礼仪法度。(18)兼善:谓使他人得到好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703067548
1703067549 【译文】立德的根本是正心,心正之后才能身正。自身端正,身边办事的人才端正。身边办事的人端正,朝廷才端正。朝廷端正,国家才端正。国家端正,天下才端正。所以,天下不正就要整治国家,国家不正就要整治朝廷,朝廷不正就要整治身边的臣子,臣子不正就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身不正就首先要正心。所整治的越切近,所成就的越远大。夏禹、商汤常常检讨自己的错误,国家的兴盛就很快,这是正心的结果。心是精神的主宰,是各种理念的统率。行为端正,可感天动地,何况人呢?何况万物呢?心地端正就会有美德,以良好的品德君临天下,就如树立标竿观望影子,无须命令,影子也会围着移动。《诗·大雅》说:“取法于文王,则万邦都会表示信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邪恶之心,必有不正的行为。以不正之行君临天下,就如同树立的标竿弯曲,却希望影子端直一样(是不可能的)。如果身在朝廷,心神却飞向云梦之野去游乐,虽临朝理事,情思却不忘幽隐密室之中的娱乐,心神与形体相分离,感情与意志相违背,自己的形体与精神都不能保持一致,身边的人怎能端正呢?忠诚、正直、仁爱、理义存在心中,则万物万事都不会失其伦常。礼义、制度、准则、法规体现于自身,那么,无论远近内外,都知道以其为榜样。古代圣明君子,修身治天下,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求自身行事得当而已。能使自己行事得当,则其他事无所不当。如果自身有失误,则会处处失误。做事无不得当者,治理天下就力有所余。因此,时运不通时则保全自身、遵循正道,终年持守中和;得志时则兼济天下,使万众各得其所。
1703067550
1703067551 【原文】无不失者,营妻子(1)不足。故否则是己非人,而祸逮(2)乎其身,达则纵情用物(3),而殃及乎天下。昔者,有虞氏(4)弹五弦之琴(5),而天下乐其和者,自得也。秦始皇筑长城之塞以为固,祸机发于左右者,自失也。夫推心以及人,而四海蒙其佑,则文王其人也。不推心以虑用天下,则左右不可保,亡秦是也。秦之虣(6)君,目玩倾城之色,天下男女怨旷(7)而不肯恤也,耳淫亡国之声,天下小大哀怨而不知抚也。意盈四海之外,口穷天下之味,宫室造天而起,万国为之癄瘁(8),犹未足以逞其欲,唯不推心以况(9)人。故视用人如用草芥,使用人如用己,恶有不得其性者乎。古之达治(10)者,知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故先正其心,其心正于内,而后动静不妄,以率先天下,而后天下履正(11),而咸保其性也,斯远乎哉,求之心而已矣。
1703067552
1703067553 【注释】(1)妻子:妻子和儿女。(2)逮:赶上,及,到。(3)用物:耗用物品。(4)有虞氏:虞舜。(5)五弦之琴:相传为舜发明的乐器,有宫、商、角、征、羽五根弦。(6)虣:古同“暴”。暴虐。(7)怨旷:长期别离。《诗·邶风·雄雉序》:“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8)憔瘁:困顿。(9)况:比拟,比喻。(10)达治:明于治理国家。(11)履正:躬行正道。
1703067554
1703067555 【译文】处处违背道义的人,养妻育子尚有不足。因此,不顺利时则肯定自己、指责别人,以致灾祸降临自身;顺利时则放纵其情,挥霍无度,以至殃及天下。从前,舜弹奏五弦琴,天下乐于应和的原因,就是他自身行为得当。秦始皇修长城要塞,以为永固,而危机从身边产生,这是自身行为不当所造成的。推思己心去体察别人,就会使四海之内得其佑护,这是周文王的为人;不推思己心而去役使天下,连身边的人都不能保全,亡秦就是例证。秦朝的暴君眼中玩赏的是倾城美色,对天下的怨女旷夫却不肯体恤;耳里整天听着亡国的靡靡之音,对天下人的种种哀怨却不去抚慰。志得意满,享尽天下美味佳肴,宫室连天,天下人却疲惫憔悴,还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这是不推己心去体谅他人,因此,其用人如用草芥。如果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怎么会不顺应其本性的好恶呢?古代能通达治国之道者,明白心是万事的主宰,行为无节制,就会使国家动乱,所以首先端正自己之心。假如心性端正,无论动还是静,都不会胡作非为,自己做天下人的表率,天下人就会践行正道,从而皆能保有其本性。这些要求遥远吗?不过是求之于自心而已呀!
1703067556
1703067557 通 志
1703067558
1703067559 【题解】通志,即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本篇主要阐述了要做到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最关键的在于心底公正无私。
1703067560
1703067561 【原文】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唯至公,故近者安焉,远者归焉。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唯无忌心。故进者自尽,而退不怀疑,其道泰然,浸润之谮不敢干也。《虞书》曰:“辟四门(1),则天下之人辐凑(2)其庭矣。明四目(3),则天下之人乐为之视矣。达四聪(4),则天下之人乐为之听矣。”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也。苟有所逆,众流之不至者多矣。众流不至者多,则无以成其深矣。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丹朱(5)、商均(6),子也,不肖,尧舜黜之。管叔(7)、蔡叔(8),弟也,为恶,周公诛之。苟不善,虽子弟不赦,则于天下无所私矣。鲧(9)乱政,舜殛(10)之,禹圣明,举用之,戮其父而授(11)其子,则于天下无所忌矣。
1703067562
1703067563 【注释】(1)四门:指明堂四方的门。《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2)辐凑:亦作“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3)四目:能观察四方的眼睛。《书·舜典》:“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孔安国传:“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孔颖达疏:“明四方之目,使为己远视四方也。”(4)四聪:能远闻四方的听觉。《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孔颖达疏:“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四方也。”(5)丹朱:尧帝子。《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6)商均:舜之子。相传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继位。(7)管叔:周武王弟。封于管(今河南郑州)。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他与蔡叔、武庚联合东夷发动叛乱,为周公平定,被杀。(8)蔡叔:周武王同母弟。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成王时因反叛被放逐。后其子胡又被封于蔡,为蔡国和蔡姓的始祖。(9)鲧:大禹之父。(10)殛:音及,诛杀,致死。(11)授:任命。
1703067564
1703067565 【译文】能使天下人同心的,没有比极其公正更好的办法。要做到极其公正,没有比自身无猜忌之心更重要的。只有无比公正,才能使近处的人安定,使远方的人归附。是非曲直都有一定的标准,就会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因为没有顾忌之心,入朝者能尽情说自己想说的话,退朝后不存疑虑,其治国之道安定无虑。即使有人想不断地进谗言,也不敢冒犯。《虞书》说:“打开通往四方之门,天下人会聚集到你的庭堂;明亮远观四方之目,天下人乐于为你观看;畅通你远及四方之所闻,天下人乐意为你听闻。”江海能成为百川之王的原因,是它不会拒绝百川的会归。如果它有所拒绝,众河流不流向大海的就多了。众河流不归于大海,就不会成就大海的深广。有公正之心,必有公正之道;有公正之道,必有公正之制。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不肖,尧舜贬退了他们。管叔、蔡叔,身为周公之弟,却作乱为恶,周公诛杀了他们。如果人品不好,即使是子弟也不宽赦,那么,治理天下就不会偏私了。鲧败乱国事,舜杀了他;禹圣明,舜就重用他。舜杀了禹的父亲而传帝位给禹,则对天下人也就无所猜忌了。
1703067566
1703067567 【原文】石厚,子也,石碏(1)诛之;冀缺(2),雠也(3),晋侯(4)举之。是之谓公道。未(未作夫)在人上,天下皆乐为之用,无远无近,苟所怀得达,死命可致也。唯患众流异源,清浊不同,爱恶相攻,而亲疏党别,上之人或有所好,所好之流独进,而所不好之流退矣。通者一而塞者万,则公道废而利道行矣,于是天下之志,塞而不通。欲自纳者,因左右而达,则权移左右,而上势分矣。昧于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必变业以求进矣。昧利者变业而党成,正士守志而日否,则虽见者盈庭,而上之所开实寡,外倦于人。而内寡间,此自闭之道也。故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5),蔽贤者为上戮(6),顺礼者进,逆法(旧无法字。补之)者诛,设诽谤之木(7),容狂狷(8)之人,任公而去私,内恕(9)而无忌,是之谓公制也。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公制立则私曲之情塞矣。
1703067568
1703067569 【注释】(1)石碏:碏,音确,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宠而好武,庄公弗禁。石碏进谏,庄公弗听。其子石厚与州吁游,劝戒亦弗听。卫桓公十六年,州吁杀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人称他能“大义灭亲”。(2)冀缺:即郄缺。春秋时晋人。因其父郄芮封于冀,故又称冀缺。(3)雠也:雠同“仇”。郄缺之父郄芮曾经谋害晋文公,后被晋文公处死。晋国大夫臼季向文公推荐郄缺,文公因其父之罪而有所犹豫。经臼季劝说,文公乃用冀缺为下军大夫。(4)晋侯:晋文公。(5)上赏:最高的赏赐,重赏。(6)上戮:最重的刑罚。(7)诽谤之木:诽谤,《说文》解释:“放言曰谤,微言曰诽。”即公开表达不满叫做谤,私下表达不满叫做诽。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8)狂狷:狂,指不拘一格,蔑俗轻规。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9)内恕:谓存心宽厚。
1703067570
1703067571 【译文】石碏杀了谋乱的儿子石厚,晋文公举用仇人冀缺,这就是公道。其在人上,天下人都乐于听从他的调用。如果抱负能得到施展,以死报效者无论远近都可招致而来。令人担忧的是众流非出一源,清浊不同,爱恶相互攻讦,形成亲疏党派之别。在上者有时会有所偏爱,所爱的那些人被进用,而所不喜欢的那些人就被贬退。一人亨通而多数人被阻塞,则公正之道废弛而利私之风盛行,于是天下人的志向都会堵塞不通。向君主自我献纳的人,凭借君主左右亲信而得志,于是权力就会旁移,君主的权力就会分散。贪冒私利的人,知道趋奉君主身边的人定能通达,必会变更原职业而求得进身。贪冒私利的人变换职业、结成朋党,正直的人坚守志向而仕途日益不通,则虽谒见的人充满朝廷,但君主所能听到的切实有用的言论其实很少。外部为党人所困,内部又无人进言,这是自我封闭的做法啊。所以,先王的教令,是举荐贤才的人给大赏,蒙蔽贤才的人处重罚;合乎礼法的进用,背逆礼法的诛罚;设立允许书写非议朝廷谤言的木牌,宽容狂傲耿介之人;凭借公正而去除偏私,内心宽恕而不忌恨。这就是所说的公正的制度。施行公正之道,则天下人的心志就得以上达。公正的制度确立,则谋私、偏邪的情况就被杜绝。
1703067572
1703067573 【原文】凡有血气(1),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微而害深者,莫甚于言矣。君人(2)者,将和众(3)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闻言不可不审也,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4)之流起矣。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问曰:“汉之官制,皆用秦法,秦不二世而灭,汉二十余世而后亡者,何也?”答曰:“其制则同,用之则异,秦任私而有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任私者怨,有忌心则天下疑,法峻则民不顺之,恶闻其失,则过不上闻(5),此秦之所以不二世而灭也。
[ 上一页 ]  [ :1.7030675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