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7608
1703067609
【译文】职业没有分工,事务不专一,以至职业荒废,督察不停止,如此则百姓一定会忧惧。不看重直接管理百姓的官员,有资财的人虽无功绩却多次迁升,官吏竞相营私利而危害公家,弄虚作假以求升官,做官如寄宿,使用百姓如役使路人,如此则百姓必定忧惧。按法行事、宽缓待民的人得不到奖赏,以苛刻虐待为能事的人迁升,民力已耗尽,征用还不停止,如此则百姓会忧惧。官吏多而百姓不能供给,上下都不高兴,如此则百姓一定忧惧。乡间闾里不行教化,平时彼此不体恤,外出时互相不救助,如此则百姓一定忧惧。不分析时势而定立制度,不估量民力而滥加赋役,横征乱收接连不断,穷弱之民受其逼迫而无法忍受,如此百姓一定忧惧。只图将来不顾眼前,办事不估量民力,不知耕作艰难,轮番役使民力,如此则百姓忧惧。百姓安定而君主却忧惧、百姓忧惧而君主能安稳,是从未有过的事。《虞书》说:“安定百姓就是仁爱,黎民就会归向他。”这是治国的关键。当今的刺史相当于古代的州牧,现在的郡县相当于古代的诸侯国。州牧总领其大统,郡守掌握其纲要,县令管理好细目,各尽其职守,不能彼此干扰,这是治国的原则。批评纠正歪风邪气,检举不法分子,惩一以儆百,这是刺史的职责。与别人比较而查对其完成情况,考核确定其能力高低,均衡其辛劳与安闲,汇集其做事的得失,若有很不合宜者,然后向上举报,这是太守的职责。爱民授业,公平处理民事,严肃治理下级官吏,宽容地对待百姓,这是令长的职责。令长是最接近百姓的官吏,关系到百姓的性命。国家以民为根本,对直接亲近百姓的官吏不能不关注呀!
1703067610
1703067611
孝 仁
1703067612
1703067613
【题解】本篇强调要为天下人“兴利”。
1703067614
1703067615
【原文】傅子曰:“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利则利,害则害,无有幽深(1)隐微(2),无不报也。仁人(3)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
1703067616
1703067617
【注释】(1)幽深:玄奥,深奥。(2)隐微:隐约细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3)仁人:有德行的人。《书·泰誓中》:“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1703067618
1703067619
【译文】傅子说:“给天下人利益的人,天下人也给他利益;危害天下人的,天下人也危害他。利人则对自己有利,害人则对自己有害。不管事情多么久远隐蔽,没有不报应的。仁爱之人在位,常使天下人都归顺,这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善为天下人兴利罢了。”
1703067620
1703067621
问 政
1703067622
1703067623
【题解】本篇告诫为政关键在去私欲,行公道。
1703067624
1703067625
【原文】刘子问政。傅子曰:“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公道亡,则礼教无所立,礼教无所立,则刑赏不用情(1),赏刑不用情,而下从之者,未之有也。夫去私者所以立公道也,唯公然后可正天下。”
1703067626
1703067627
傅子曰:“善为政者,天地不能害也,而况于人乎!尧水汤旱,而人无菜色(2),犹太平也,不亦美乎!晋饥矣懈而为秦越(越恐当作所)禽,人且害之,而况于天地乎!”
1703067628
1703067629
【注释】(1)用情:根据情理。《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郑玄注:“讯,言也。用情理言之,冀有可以出之者。”(2)菜色:饥民营养不良的脸色。《礼记·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郑玄注:“菜色,食菜之色。民无食菜之饥色。”
1703067630
1703067631
【译文】刘子问政,傅子回答说:“为政在于去掉私欲。私欲不去除,公正就丧失。公正丧失,礼仪教化就难以树立。礼教难以树立,则惩罚、奖赏就不顾情理。惩罚奖赏不顾情理,而百姓会顺从的事,是从未有过的。去除私欲是为了树立公正之道。只有公正,才能使国家走上正轨。”傅子说:“善于处理政事的人,连天地都不能加害,何况人呢?尧时遭水灾、汤时遭旱灾,可是百姓未受饥寒,犹如处在太平时代,这岂不美好吗?晋国有饥荒,国君懈怠而被秦国所擒。连人都加害于他,何况天地呢?”
1703067632
1703067633
问 刑
1703067634
1703067635
【题解】本篇是让我们明白先王制定的严酷刑法恰恰是为了保护人民,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并非虐民而已。
1703067636
1703067637
【原文】傅子曰:“秦始皇之无道(1),岂不甚哉!视杀人如杀狗彘(2),狗彘,仁人用之犹有节,始皇之杀人,触情(3)而已,其不以道如是。而李斯(4)又深刑(5)峻法(6),随其指而妄杀人,秦不二世而灭,李斯无遗类,以不道(7)遇人(8),人得以不道报之。人雠之,天绝之,行无道。未有不亡者也。或曰:“汉太宗(9)除肉刑,可谓仁乎?”傅子曰:“匹夫之仁,非王天下之仁也。夫王天下者,大有济者也,非小不忍之谓也。先王之制,杀人者死,故生者惧。伤人者残其体,故终身惩。所刑者寡而所济者众,故天下称仁焉。今不忍残人之体而忍杀之,既不类,伤人刑轻,是失其所以惩也。失其所以惩,则易伤人。人易相伤,乱之渐也。犹有不忍人心,故曰匹夫之仁也。”
1703067638
1703067639
【注释】(1)无道:不行正道,做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2)狗彘:彘,音质,犬与猪。(3)触情:触发情绪。汉刘向《列女传·鲁公乘姒》:“待礼然后动,不苟触情,可谓贞矣。”晋葛洪《抱朴子·崇敬》:“触情纵欲,谓之非人。”(4)李斯:古代著名政治家,曾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于市。(5)深刑:严刑。(6)峻法:严酷的法令。(7)不道:无道,胡作非为。(8)遇人:待人。(9)汉太宗:即汉文帝刘恒。
1703067640
1703067641
【译文】傅子说:“秦始皇残暴无道,难道不严重吗?杀人如同杀猪狗。猪狗,仁人虽然使用,却有节制。始皇杀人,只是因触怒了自己而已,其不按道义行事达到了如此程度。李斯又进一步施行严刑峻法,按自己意图胡乱杀人。结果秦朝不满两代就亡国,李斯也全族绝灭。他们不以仁道待人,别人也以不讲道义回报。人人仇视他,连上天也灭绝他,可见所行无道的人没有不灭亡的。”有人问:“汉文帝废除摧残肉体的刑罚,可称为仁爱吗?”傅子说:“那是普通人的仁爱,不是天子的仁爱。以仁道治天下者,是能有利于广大民众的,不是指微小的同情心。先王的法规是杀人者判死刑,所以活着的人惧怕;伤人者要残损其肢体,使其终身受到惩处。所惩处的人少,而所获益者多,所以天下人称赞他仁爱。如今不忍心伤残人的肉体,却忍心杀人,这已经说不通,而伤人所受的刑罚很轻,这就失去了惩处的用意。失去了惩处的用意,就容易发生伤害人的事。容易发生彼此伤害的事,是叛乱的开端。然而还有同情之心,所以说只是‘匹夫的仁爱’。”
1703067642
1703067643
通 道
1703067644
1703067645
【题解】本篇赞赏君主乐闻其过,臣子以直道进谏。
1703067646
1703067647
【原文】傅子曰:“古之贤君(1),乐闻其过,故直言(2)得至,以补其阙(3),古之忠臣,不敢隐(4)君之过,故有过者知所以改,其戒不改,以死继之(5),不亦至直(6)乎!”
1703067648
1703067649
【注释】(1)贤君:贤明的君主。(2)直言:正直的谏言。(3)阙:疏漏。(4)隐:包庇。(5)以死继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6)至直:极其正直。
1703067650
1703067651
【译文】傅子说:“古代的贤明君主,乐于听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所以能听到正直的话,借以补救缺点。古代的忠臣,不敢隐瞒君主的过错,所以君主有了过错,知道怎样改正。如果已告诫君主而其仍不改正,则继而以死进谏,这不是极其正直吗?”
1703067652
1703067653
信 直
1703067654
1703067655
【题解】本篇赞叹季文子以直道事君的品德。
1703067656
1703067657
【原文】傅子曰:“至(1)哉,季文子(2)之事君也,使恶人不得行其境内,况在其君之侧乎?推公心(3)而行直道(4),有臣若此,其君稀陷乎不义(5)矣。”
[
上一页 ]
[ :1.7030676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