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7765
政 略
1703067766
1703067767
【题解】政略,指的是为政的大略。袁准认为,要精简官吏,使官员人数和政事相当,这样可以减少百姓的负担。并提出要提高官员的俸禄,让其可以一心奉职,百姓才能安宁。同时指出,治理国家要推行仁义,不能玩弄权术。
1703067768
1703067769
【原文】夫有不急(1)之官,则有不急之禄,国之蛑贼(2)也。明主设官(3),使人当(4)于事,人当于事,则吏少而民多。民多则归农(5)者众,吏少则所奉(6)者寡。使吏禄(7)厚则养足(8)(养足下似脱养足二字),则无求于民。无求于民,奸轨(9)息矣。禄足以代耕,则一心(10)于职。一心于职则政理,政理则民不扰(11),民不扰则不乱其农矣。养生(12)有制(13),送终有度(14),嫁娶宴享(15),皆有分节(16),衣服食味(17),皆有品袠,明设其礼而严其禁,如是则国无违法之民,财无无用之费矣。此富民之大略也。
1703067770
1703067771
【注释】(1)不急:不切需要。(2)蛑贼:蛑,音谋,吃禾苗的两种害虫。亦喻坏人。(3)设官:设置官位。(4)当:负责。(5)归农:回归农事。(6)奉:供养。(7)吏禄:官员的俸禄。(8)养足:供养充足。(9)奸轨:即奸宄。指坏人。由内而起叫奸,由外而起叫宄。(10)一心:专心。(11)不扰:不受干扰。(12)养生:休养生息。(13)有制:有制约。(14)有度:有节度。(15)享:贡献。指把祭品、珍品献给祖先、神明或天子、侯王。(16)分节:礼节。(17)食味:食物。
1703067772
1703067773
【译文】有不必要的官职,就会有不必要的俸禄,这是国家的害虫。英明的君主设置官制,使人数和政事相称。人数和政事相称,就会让官吏减少而百姓增多。百姓多从事农业劳动的就多,官吏少拿俸禄的人就少。使官吏俸禄多则足以供给家用,这样官吏就不会再向民间索求。不向民间索求,违法作乱的事就停息了。俸禄足以供养家庭,官吏就会专心于职务。官吏专心于职务,政事就理顺了。政事理顺,百姓就不被侵扰。百姓不被侵扰,农业生产就不会被扰乱了。活着时供养有一定的规定,送终时有一定的节度;男婚女嫁、宴客祭祖,都有一定的名分和礼节;服装、饮食,都有标准规制。明确设定相应的礼法,并严格禁止违礼的行为。这样,国家就没有违背法律的百姓,钱财就没有不必要的开支了。这是富裕百姓的大计啊。
1703067774
1703067775
【原文】非先王之法行不得行,非先王之法言不得道。名不可以虚求,贵不可以伪得,有天下坦然知所去就矣;本行而不本名,责义而不责功,行莫大于孝敬,义莫大于忠信,则天下之人知所以措身(1)矣。此教之大略也。夫礼设则民贵行,分明(2)则事不错,民贵行则所治寡,事不错则下静一(3)。此富民致治(4)之道也。礼重而刑轻则士劝(5),爱施而罚必(6)则民服,士劝则忠信之人至,民服则犯法者寡,德全则教诚,教诚则感神(7),行深(8)则著厚,著厚则流远,尚义则同利者相覆(9),尚法则贵公者相刻(10),相刻则无亲(11),相覆则无疏,措礼则政平,政平则民诚,设术则政险(12),政险则民伪(13)。此礼义法术之情(14)也。
1703067776
1703067777
【注释】(1)措身:行动,行事。(2)分明:责任明确。(3)静一:专心,尽职。(4)致治:达到治理的功效。(5)劝:劝勉。(6)必:必定,一定。(7)感神:感动神明。此指感动百姓。(8)行深:德行深厚。(9)覆:保护,庇护。(10)刻:刻薄,苛责。(11)无亲:没有亲爱之情。(12)险:危险,险恶。(13)伪:欺诈。(14)情:情况,情形。
1703067778
1703067779
【译文】不符合先王治国方略的事不能做,不符合先王治国方略的话不能说;名声不得靠弄虚作假求得,富贵不能靠谄谀欺骗求得。这样,有天下者就自然知道如何取舍行事了。根据行为而不根据名声,期求道义而不追求功绩;品行没有大过孝敬的,仁义没有大过忠信的。这样天下臣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是教化百姓的大计啊。礼法制定了,百姓就会重视自己的品行;本分明确了,事情就不会错乱。百姓重视自身的品行,治民的法令就会减少;事情不错乱,下面的人就会专心致志。这是使百姓富足、天下安定的方法啊。礼义重而刑罚轻,士人就会得到劝勉;仁惠施行而有罪必罚,百姓就会服从。士人得到劝勉,忠信的人才就会来到;百姓服从,犯法的人就少了。品德齐备教化就会真诚,教化真诚就会感动神灵;德行深厚就会声名显著,声名显著就会流传深远。崇尚道义,即使同样好利的人也会相互庇护。崇尚法制,则即使看重公平的人也会刻薄。彼此刻薄就没有感情,相互庇护就不会疏远。施行礼法则政治就会平正,政治平正百姓就会诚实。玩弄权术政治就会危险,政治危险百姓就会喜欢欺诈。这就是礼法、道义、法律、权术各自实施的情况啊。
1703067780
1703067781
论 兵
1703067782
1703067783
【题解】本篇谈的是用兵之道。袁准总结了作战的四大原则和用人的四大要点,强调要重视公正。他又指出,礼与法是首和尾的关系,文与武是本和末的关系,用兵不知先为政,会导致国家灭亡。
1703067784
1703067785
【原文】夫为政(1)失道,可思而更也。兵者,存亡之机(2),一死不可复生也。故曰:“天下难事在于兵。”今有人于此,力举重鼎(3),气盖三军,一怒而三军之士皆震(4),世俗见若人者,谓之能用兵矣。然以吾观之,此亡国之兵也。夫有气者,志先其谋,无策而径往(5),怒心一奋,天下若无人焉。不量其力,而轻天下之物,偏遇(6)可以幸胜,有数者御之,则必死矣。凡用兵正体(7)不备,不可以全胜。故善用兵者,我谓之死,则民尽死;我谓之生,则民尽生;我使之勇,则民尽勇;我使之怯(8),则民尽怯。能死而不能生,能勇而不能怯,此兵之半,非全胜者也。
1703067786
1703067787
【注释】(1)为政:从事政事。(2)机:关键,枢要。(3)重鼎:大鼎。(4)震:震慑,震动。(5)径往:直接施行。(6)偏遇:偶然。(7)正体:主体,本体。(8)怯:舍弃。
1703067788
1703067789
【译文】为政失去正道,还可以反思并改正。用兵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人死是不会复生的。所以说,天下的难事在于用兵。假如现在有人在此能力举重鼎,气势盖过三军,一发怒三军将士都被震慑,普通人见到此人,会说他能统率军队。但是依我看来,这是一个亡国的武夫。有怒气的人,情绪先于谋略,没有定好策略而直接用兵,怒火一发,天下好像没有敌得过他的人了。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而傲视天下,偶然或许可以取胜,若遇到有谋略的人抵抗,他就必死无疑了。凡是用兵,正常的法式不完备,就不能获得全胜。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想让士兵拼死,士兵就会拼死;想让士兵生还,士兵就会生还;想让士兵勇敢,士兵就会勇敢;想让士兵胆怯,士兵就会胆怯。能让士兵赴死而不能让他们求生,能让士兵奋勇而不能让他们胆怯,这是只知道用兵的一半,不会获得全胜。
1703067790
1703067791
【原文】夫用战(1)有四:有大体者,难与持久;有威刑者,难与争险(2);善柔者,待之以重;善任势(3)者,御之以坚。用兵能使民坚重(4)者,则可与之赴汤火(5),可与之避患难。进不可诡,退不可追,所在而民安,尽(尽疑画误)地而守固,疑间不能入,权谲不能设也。坚重者,备物者也。备物者无偏形,无偏形故其变无不之也。故礼与法,首尾也;文与武,本末也。故礼正而后法明,文用而后武法,故用兵不知先为政,则亡国之兵也。
1703067792
1703067793
【注释】(1)用战:用兵作战。(2)争险:争锋。(3)任势:利用形势。(4)坚重:坚定而从容。(5)汤火:指危险困厄之境。
1703067794
1703067795
【译文】作战有四个方面:对于有长久计画的敌人,不可与之久战;对于军纪严明的敌人,不能与之争险;对于善于以柔制胜的敌人,要慎重地对待;对于善于利用地形的敌人,则以壁垒与之对峙。用兵而能使己方将士信心坚定从容,就能与他们一起赴汤蹈火,可以和他们一起共度患难,进军时不会被欺诈,退军时敌人不能追击,所到之处百姓安宁,用尽地势之利而防守坚固,谣言、离间不能入其心,弄权、欺诈的行为无法施展。所谓坚定从容,是事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准备充足,就没有出乎意料的情况。没有出乎意料的情况,所以他用兵就能变化自如了。所以说,礼与法是头和尾的关系,文和武是本和末的关系。礼义端正了法度就会严明,文治运用后武力才能施展。所以用兵不知道先处理好政事,就是亡国之兵。
1703067796
1703067797
【原文】用人有四:一曰以功业期之,二曰与天下同利,三曰乐人之胜己,四曰因才而处任(1)。以功业期之,则人尽其能;与天下同利,则民乐其业。乐人胜己,则下无隐情(2);因才择任,则众物备举。人各有能有不能也。是以智者不以一能求众善,不以一过掩众美,不遗(3)小类,不弃小力,故能有为(4)也。夫治天下者,其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也?曰公而已矣。故公者,所以攻天下之邪(5),屏谗慝(6)之萌(7)。兵者倾危(8)之物,死生之机,一物不至,则众乱兴矣。故以仁聚天下之心,以公塞天下之隙(9),心公而隙塞,则民专而可用矣。公心明故贤才至,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闭。兵者死生之机也,是故贵公。
1703067798
1703067799
【注释】(1)处任:任用职位。(2)隐情:隐瞒的事情。(3)遗:放弃。(4)有为:有所作为。(5)邪:邪曲。(6)谗慝:邪恶奸佞。(7)萌:萌发。(8)倾危:倾覆危亡。(9)隙:私心。
1703067800
1703067801
【译文】用人有四种方式:一是以建功立业为期许,二是和天下人共用利益,三是喜欢别人胜过自己,四是根据才能给予相应的职位。以建功立业相期许,就能人尽其能;与天下人共用利益,百姓就会乐于本职;喜欢别人胜过自己,下属就不会隐瞒实情;因才任职,就会万事得到整治。人才各有所能和所不能,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责求一个人办成所有的事,也不会因为某方面的缺陷而掩盖他的长处。不忽视小的方面,不放弃小的才能,所以能有作为。治理天下的人,他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一点。哪一点呢?就是公正罢了。公正,能够克制天下的私心邪心,抑制邪恶和奸佞的萌发。军队是能使天下倾覆的东西,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件事考虑不周,各种灾祸都会发生。所以要用仁德聚拢天下的民心,以公正阻塞天下的猜疑。心地公正,猜疑停止,百姓就会专心用命了。公正之心显明,贤才就会到来。一用公心,就万事亨通。一用私心,就万事遇阻。军队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以要重视公正。
1703067802
1703067803
王子主失
1703067804
1703067805
【题解】本篇重点谈的是君主的过失。袁准认为,“凡世之所患,非患人主之有过失也,患有过欲改而不能得也”。这样,奸臣就会讨好取悦人主,人主不能辨别真伪,导致忠臣被诛杀或者逃离,这是国家最大的忧患,提醒人主要时刻保持明智,不能听信奸臣之语。
1703067806
1703067807
【原文】有王子者,著《主失》之书,子张(1)甚善(2)之。为袁子称之曰:“夫人之所以贵于大人者,非为其官爵也,以其言忠信,行笃敬(3)。人主授之不虚,人臣受之不妄也。若居其位不论其能,赏其身不议其功,则私门之路通,而公正之道塞矣。”凡世之所患,非患人主之有过失也,患有过欲改而不能得也。是何也?夫奸臣之事君,固欲苟悦其心,夫物未尝无似象,似象之言,漫润之谀(漫恐当作浸。谀恐当作谮),非明者不能察也。奸臣因以似象之言而为之容说(4),人主不能别也,是而悦之,惑乱其心,举动日缪,而常自以为得道,此有国之常患也。夫佞邪之言,柔顺而有文;忠正之言,简直而多逆。使忠臣之言是也。人主固弗快之矣。今奸臣之言已掩(5)于人主,不自以为非,忠臣以逆迕之言说之,人主方以为诬妄。何其言之见听哉?是以大者刳腹,小者见奴,忠臣涉危死而言不见听,奸臣飨荣利而言见悦,则天下奚蹈夫危死而不用,去夫荣乐而见听哉?故有被发而为狂,有窜伏于窟穴,此古今之常也。
1703067808
1703067809
【注释】(1)子张:姓张的读书人。(2)善:赞赏。(3)笃敬:忠诚恭敬。(4)容说:说同“悦”。取悦于人。《后汉书·仲长统传》:“信任亲爱者,尽佞谄容说之人也;宠贵隆丰者,尽后妃姬妾之家也。”(5)掩:蒙蔽。
1703067810
1703067811
【译文】有位姓王的先生,写了一本名为《主失》的书,有张姓读书人认为写得很好,向我述说道:“百姓之所以尊重做官的人,并非因为他显贵的官爵,而是因为他说话忠信,行为诚敬,君王没有虚授官爵,臣子也没有诈领爵位。如果授予官位而不考虑他的能力,奖赏他而不考虑他的功劳,徇私舞弊的路就打通了,公平正直的道路就阻塞了。”世人所担心的,不是担心君主会犯过失,而是担心君主有过想改却改不过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奸臣侍奉君主,本来就想讨君主欢心。事物都有似是而非的地方,表面看似有道理的话,慢慢渗透的谗言,不是贤明的人就听不出来。奸臣用看似有道理的话谄媚君主,君主不能辨别,并心生欢喜,迷失了自己的心,行为日益荒谬,却常常认为自己做得合乎道义。这是有国者的通病。那些奸佞邪恶的言语,委婉而有文采。忠诚正直的话,简朴直接而大多逆耳。假如忠臣的话是对的,那么君主(虽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心里本来就会因此不太高兴。如今奸臣的话已经蒙蔽了君主,君主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忠臣再用逆耳的话劝说君主,君主就会认为是在诬陷自己,这些话又怎么能被君主听进去呢?所以忠臣重者被挖心剖腹,轻者被贬为奴隶。忠臣冒着死亡的危险进言,君主却听不进去;奸臣享受荣华富贵,谗言受君主喜爱。这样,天下人哪能再冒着死亡的危险进言,舍弃荣华富贵,仅仅为了让君主听进自己的话呢?所以有人披头散发装疯卖傻,有人躲进洞穴不肯出来,这样的现象古今都很常见。
1703067812
1703067813
【原文】凡奸臣者,好为难成之事,以徼幸成功之利,而能先得人主之心。上之人不能审察而悦其巧言,则见其赏而不见其罚矣。为人臣有礼未必尊,无礼未必卑,则奸臣知所以事主矣。虽有今日之失,必知明日所以复之涂也。故人主赏罚一不当,则邪人为巧滋生。其为奸滋甚,知者虽见其非而不敢言,为将不用也。夫先王之道,远而难明,当世之法,近而易知。凡人莫不违其疏而从其亲,见其小而暗其大,今贤者固远主矣,而执远而难明之物,奸人固近主矣。而执近而易知之理,则忠正之言奚时而得达哉?故主蔽于上,奸成于下,国亡而家破。伍子胥(1)为吴破楚,令阖闾(2)霸。及夫差(3)立,鸱夷(4)而浮之江。乐毅(5)为燕王破强齐,报大耻。及惠王(6)立,而驱逐之。夫二子之于国家,可谓有功矣。夫差,惠王足以知之矣。然犹不免于危死(7)者,人主不能常明,而忠邪之道异故也。又况于草茅(8)孤远之臣,而无二子之功,涉奸邪之门,经倾险之涂,欲其身达,不亦难哉!人虽有子产(9)之贤,而无子皮(10)之举,有解狐(11)之德,而无祁奚(12)之直,亦何由得达而进用哉?故有祁奚之直而无宣子之听,有子皮之贤而无当国之权,则虽荆山(13)之璞,犹且见瓦(14)耳。故有管仲(15)之贤,有鲍叔(16)之友,必遇桓公而后达。有陈平(17)之智,有无知(18)之友,必遇高祖而后听(19)。桓公,高祖不可遇,虽有二子之才,夫奚得用哉?
1703067814
[
上一页 ]
[ :1.7030677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