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1032e+09
1703071032
1703071033 所以和珅这个人很不简单。我们现在一提到他,就只说他是大贪官。事实上,和珅也做过很多正面的事,比如在乾隆后期,他参与主编了《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三通》等大型丛书。因为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和珅实际上也充任了当时的外交部部长。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评论和珅,说他在谈判中“保持了他的尊严身份”,说他“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7]。
1703071034
1703071035 所以历史上一些野史把和珅描述成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应该说是不合情理的。和珅这个人,应该说还是有点深度的。和珅后来被赐死那天,是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和珅见到皇帝赐的白练之后,一点也没紧张,索要一支毛笔,在上面题诗一首:
1703071036
1703071037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1703071038
1703071039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8]
1703071040
1703071041 就是说,五十年的生命,如一场梦幻,如今,我就要告别这万丈红尘了。以后当太阳照在河水上的时候,那河上升起的雾霭,就是我的化身。
1703071042
1703071043 你看,一个在临死前能写出这样充满禅意诗句的人,应该是个有一点深度、有一点悟性、有一点定力的人。
1703071044
1703071045 以上介绍的是和珅经国理政的才能。仅这些才能,已经足以使老皇帝乾隆离不开他了,更何况除此之外,和珅还有另一项天赋,那就是理财。
1703071046
1703071047 [1]陈焯:《归云室见闻杂记》,转引自朱诚如主编,周远廉分卷主编:《清朝通史·乾隆朝》(下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646页。
1703071048
1703071049 [2]和珅:《嘉乐堂诗集·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转引自纪连海:《和珅:二号人物》,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第283页。
1703071050
1703071051 [3]《钦定八旗通志》卷首六,天章六,《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
1703071052
1703071053 [4]《钦定八旗通志》卷首六,天章六,《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
1703071054
1703071055 [5]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三五《笞和希斋大司空》。
1703071056
1703071057 [6]《秦鬟楼谈录》,转引自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第33页。
1703071058
1703071059 [7]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第362、363页。
1703071060
1703071061 [8]转引自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第21页。
1703071062
1703071063
1703071064
1703071065
1703071066 陋规: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 [:1703068269]
1703071067 陋规: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 第二节 大理财家
1703071068
1703071069 我们说过,乾隆晚年面临的两个矛盾之一,就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乾隆皇帝晚年越来越感觉钱不够花。因为越到晚年,乾隆就越沉醉于奢侈的生活,可是内务府能提供的钱很有限,所以越到晚年,乾隆越感觉手头紧,钱不够花,需要一个理财专家。因为他既要享受生活,又不想破坏既定的财政制度,给老百姓留下什么话柄。
1703071070
1703071071 而和珅恰恰就是一个理财的天才。
1703071072
1703071073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大理财家。
1703071074
1703071075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往往拙于理财,甚至耻于谈钱,但和珅却有着天生的商业头脑。
1703071076
1703071077 传统社会中的财富观念是静态的,人们有了钱,第一选择永远是买地,把流动资产化为固定资产,“入土为安”。而和珅却不这样,他知道要让现金流动起来,现金流动起来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因此在不动产与现金面前,他对现金更感兴趣。
1703071078
1703071079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庄头许五德与他人发生矛盾,托和珅帮忙打官司,并答应“事后或送地六十顷,或银一万两”,和珅听后明确表示“不要地亩要银一万两”[1]。他的贪污受贿所得,一小部分用于扩大不动产,更多的部分则用于各种工商业投资,其范围涵盖了金融、地产、矿山、物流、医药、商业等许多行业。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他在当时的北京城内拥有当铺12座,其中永庆当、庆余当、恒兴当、恒聚当等,都是典当业巨头;他还经营印铺、账局、瓷器铺、药铺、古玩铺、弓箭铺、柜箱铺、鞍毡铺、粮食店、酒店、杠房、石灰窑等;此外,他家还专门置办了80辆大马车,从事运输业。这些行业的收益率当然都远远高于地租。可以说在当时,只要是赚钱效益高的行业,就有和珅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采矿业由于风险巨大,管理复杂,投资多,见效慢,一般人不敢经营,和珅却敢于尝试。他看中了煤矿业是朝阳产业,曾投巨资在北京的门头沟和香山两地开了煤矿。和珅巨大家业的积累,贪腐所得当然是大头,但是他自己的投资收益也并非无足轻重。
1703071080
1703071081 传统士人往往耻于谈钱,和珅却有着强烈的契约意识,在金钱面前,亲兄弟明算账,至亲好友也毫不含糊。他的外祖父伍弥泰官至大学士,向他借过两千两银子,他担心外祖父不能及时还账,逼着老头拿自家地契抵押,“取田契价值相当者署券归偿”[2]。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档案《内务府来文》中也有记载,他岳祖父英廉的孙子向他借钱,也是拿地契为抵押品才借出去的。
[ 上一页 ]  [ :1.7030710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