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2923e+09
1703072923 (71) 史云贵对郎官的外朝化也有讨论。参看其《外朝化、边缘化与平民化:帝制中国近官嬗变述论——以郎官系统为研究个案》,《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703072924
1703072925 (72) 学者认为,战国的“相邦”(即汉以后的相国),来自三晋卿大夫的家臣“相室”。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103页。
1703072926
1703072927 (73) 《文献通考》卷四九《职官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0页中栏。
1703072928
1703072929 (74) 唐春生:《南朝学士考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
1703072930
1703072931 (75) 高慧斌:《南朝侍从讲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南都学刊》2006年第1期。
1703072932
1703072933 (76) 《文献通考》卷五四《职官考八》引致堂胡氏,第489页上栏。
1703072934
1703072935 (77)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1703072936
1703072937 (78) 毛蕾:《唐代翰林学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11页。
1703072938
1703072939 (79) 王涛:《洪武时期的近侍官》,北京大学历史系2009年硕士论文,第9页。
1703072940
1703072941 (80) 叶向高:《纶扉奏草》卷五《推转翰林各官揭》,《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81册第600页下栏。
1703072942
1703072943 (81) 《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内阁固翰林职也。嘉、隆以前文移关白犹称‘翰林院’,以后则竟称‘内阁’矣。”明朝内阁与翰林院关系,参看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第29页以下。
1703072944
1703072945 (82) 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3页。
1703072946
1703072947 (83) 《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11册第202页下栏。
1703072948
1703072949 (84) 章太炎:《检论》卷七《官统上》,《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三册,第551页。
1703072950
1703072951 (85) 陶希圣、沈巨尘:《秦汉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1703072952
1703072953 (86)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39页。
1703072954
1703072955 (87)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5页。
1703072956
1703072957 (88) 张东光:《唐代的内供奉官》,《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1期。
1703072958
1703072959 (89) 赵冬梅:《唐五代供奉官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703072960
1703072961 (90) 叶炜:《从武冠、貂蝉略论中古侍臣之演变》,《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03072962
1703072963 (91)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祖宗官制同是一官而迁转凡数等》,《丛书集成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4册第380页下栏。
1703072964
1703072965 (92) 克罗齐埃:《科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1703072966
1703072967 (93) 《清史稿》卷一〇三《舆服志二》。
1703072968
1703072969 (94) 陆心源:《翎顶考》,《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二十《吏政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3页以下。
1703072970
1703072971 (95) 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简氏猛进书屋1958年版,上册第75页。按,这里的丞相及丞相以下,都是位阶。
1703072972
[ 上一页 ]  [ :1.7030729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