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3366e+09
1703073366
1703073367 尽管幕友是“编外”,朝廷仍然为之订立了若干管理措施(118)。乾隆时吴应宗曾建议,为幕友设定品级、职称和员额(119)。这显然就将大大提升幕友的编任资格,使其身份向“正编”靠近。但建议没有落实。有人认为,无法落实的原因在于所定品级太低,会降低幕友地位,并减少薪水(120)。看来幕友的既得利益,也阻碍了幕友资格的正式化。朝廷与幕主、幕友,都没有把幕友资格正式化的强烈意愿。
1703073368
1703073369 晚清终于出现了幕友的“职官化”(121),张之洞“废聘请馆宾而札委文案,幕宾制度永除”(122)。馆宾的任用是“聘请”,文案委员则是“札委”,即正式任命(123)。1907年清廷颁布《各省官制通则》,令督抚衙门的幕职分科治事,由此幕友被纳入职官体系,由编外变成正任(124)。
1703073370
1703073371 官、吏、幕、长随、职役之分,本身也是一种编任资格体制。明末的侯方域估计,天下吏胥有30万以上(125)。费正清说,清代官僚机构的人手总数,若把阍人、差役、轿班都算上,无疑有上百万人;但真正有官衔的,不会超过三四万人(126)。据王雪华博士估算,仅仅州县衙门中的吏胥,就有130万人(127);据周保明博士估算,清朝有近200万差役(128)。若把粮快、捕快、壮班、禁卒之类,以及幕友、长随、里甲什么的都算上,为帝国政府效力的非正编人员,数量肯定是非常庞大的。从职能说,他们大都是官僚体制的有机成分。然而今人往往视而不见,在统计“官民比”时造成严重低估。还有人因正编官员只有几万人,官数太少了,而生发了“县级以下自治”的误解(129)。在讨论传统乡里组织时,还有人用“从乡官制到职役制”概括历史前后期的变迁,其实那只是个编制资格的问题,似乎并没有论者所夸张的那么大意义。
1703073372
1703073373 总之,编任资格问题,其所造成的等级身份差异,在历代都存在。编任资格的意义,要从非正编吏员与非正编官员两个层次看:第一,非正编吏员给官府提供了足够人手,而且是廉价人手;其生计多由长官筹措或自行解决,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他们由长官自聘,也简化了朝廷的人事管理;非正编人员进入正编,构成了一种选拔机制。但非正编吏员靠收费纳贿为生,成为吏治的痼疾。第二,非正编官员造成了人浮于事、编制臃肿,降低了行政效率;他们的俸禄增加了财政负担;朝廷有时设置专门的位阶来管理他们,增加了人事管理的复杂性。至于其历代变化,大致如下:
1703073374
1703073375 1.秦汉的等级编任资格,主要用于管理吏员。在行政效果上,其积极意义相对较大。
1703073376
1703073377 2.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的等级编任资格,既用于管理吏员,也用于管理官员,其制度细密、品位繁冗。
1703073378
1703073379 3.明清的等级编任资格,主要用于管理吏员,其制度相当简化,利弊相兼。
1703073380
1703073381 此外“试守”制度,也可以在“编任资格”概念下加以观察。汉代若干官职,任命后有一年试用期,称“试守”,其时不给全俸(130)。有人认为试守官员领半俸(131),也有人认为是先拿原秩级的钱(132)。此外,也可能是给低一级的俸禄,即如六百石的试守者,给比六百石之俸;三百石官的试守者,给比三百石之俸(133)。明朝也有试官、署官制度:京官初仕要试用一年;低级官员若授较高之官,限于资历,须经一段时间的暂署(134)。那么试用官与正任官,在身份上是有区别的,也算是一种“编任资格”之别。
1703073382
1703073383 (1) 分见《后汉书》卷四《和帝纪》注引《十三州志》,《续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名秩》、注引《汉官》,《百官志三》注引《决录注》;及《太平御览》卷二二九引《汉官仪》,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90页上栏。
1703073384
1703073385 (2) 《后汉书》卷六八《郭太传》。
1703073386
1703073387 (3)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3页。
1703073388
1703073389 (4) 卫宏:《汉旧仪》卷上,《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页。
1703073390
1703073391 (5)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1703073392
1703073393 (6) 大庭修:《论汉代的论功升进》,《简牍研究译丛》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秦汉法制史研究》第4篇第6章“汉代的因功次晋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建武五年迁补牒〉和功劳文书》,《简帛研究译丛》,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李振宏:《居延汉简中的劳绩制度》,《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2期;胡平生:《居延汉简中的“功”与“劳”》,《文物》1995年第4期;佐藤达郎:《汉代官吏の考课と升进——功次による升进を中心として》,日本古代史协会《古代文化》第48卷第9号,1996年。
1703073394
1703073395 (7) 于振波:《汉简“得算”、“负算”考》,《简帛研究》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以下。
1703073396
1703073397 (8) 《韩非子·定法》。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07—908页。
1703073398
1703073399 (9) 《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1页。又卜学童与祝学童也有考试。史学童的考试入仕制度,又见《汉书·艺文志》及《说文解字·后序》。
1703073400
1703073401 (10) 拙作:《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以下。议郎七品、六百石,中郎八品、比六百石,郎中八品、比三百石。
1703073402
1703073403 (11) 耿清珩先生强调,庶吉士一无职掌,二无品级,不是职官,其生活待遇也不是品官俸禄。见其《明代庶吉士述略》,《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又关文发、颜广文先生也认为庶吉士无俸。见其《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邹长清先生则认为庶吉士有俸,见其《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但仍不能确定那就是品官的俸禄。
1703073404
1703073405 (12) 庶吉士的导师是“教习庶吉士”,其学习内容有四书五经、史传、诗赋、书法等。参看孙力楠:《论明代翰林院》,《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王尊旺:《明代庶吉士考论》,《史学月刊》2006年第8期。
1703073406
1703073407 (13) 吴建华:《清代庶吉士群体简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1703073408
1703073409 (14)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257、260页。
1703073410
1703073411 (15) 中正升降品,实际是以儒家礼法道德为标准的。如“陈寿居丧,使女奴丸药,积年沉废;郄诜笃孝,以假葬违常,降品一等”之类。见《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又同书卷六〇《礼二十》,记载了晋惠帝时的一批官员因“冒丧婚娶,伤化悖礼”,而被各州中正集中纠劾之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上栏、第343页上栏。
1703073412
1703073413 (16)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以下。
1703073414
1703073415 (17)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杜预注。《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577页。“以官为氏”现象,参看籍秀琴:《中国姓氏源流史》,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以下;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0页;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 上一页 ]  [ :1.7030733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