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3388e+09
1703073388
1703073389 (4) 卫宏:《汉旧仪》卷上,《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页。
1703073390
1703073391 (5)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1703073392
1703073393 (6) 大庭修:《论汉代的论功升进》,《简牍研究译丛》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秦汉法制史研究》第4篇第6章“汉代的因功次晋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建武五年迁补牒〉和功劳文书》,《简帛研究译丛》,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李振宏:《居延汉简中的劳绩制度》,《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2期;胡平生:《居延汉简中的“功”与“劳”》,《文物》1995年第4期;佐藤达郎:《汉代官吏の考课と升进——功次による升进を中心として》,日本古代史协会《古代文化》第48卷第9号,1996年。
1703073394
1703073395 (7) 于振波:《汉简“得算”、“负算”考》,《简帛研究》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以下。
1703073396
1703073397 (8) 《韩非子·定法》。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07—908页。
1703073398
1703073399 (9) 《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1页。又卜学童与祝学童也有考试。史学童的考试入仕制度,又见《汉书·艺文志》及《说文解字·后序》。
1703073400
1703073401 (10) 拙作:《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以下。议郎七品、六百石,中郎八品、比六百石,郎中八品、比三百石。
1703073402
1703073403 (11) 耿清珩先生强调,庶吉士一无职掌,二无品级,不是职官,其生活待遇也不是品官俸禄。见其《明代庶吉士述略》,《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又关文发、颜广文先生也认为庶吉士无俸。见其《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邹长清先生则认为庶吉士有俸,见其《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但仍不能确定那就是品官的俸禄。
1703073404
1703073405 (12) 庶吉士的导师是“教习庶吉士”,其学习内容有四书五经、史传、诗赋、书法等。参看孙力楠:《论明代翰林院》,《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王尊旺:《明代庶吉士考论》,《史学月刊》2006年第8期。
1703073406
1703073407 (13) 吴建华:《清代庶吉士群体简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1703073408
1703073409 (14)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257、260页。
1703073410
1703073411 (15) 中正升降品,实际是以儒家礼法道德为标准的。如“陈寿居丧,使女奴丸药,积年沉废;郄诜笃孝,以假葬违常,降品一等”之类。见《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又同书卷六〇《礼二十》,记载了晋惠帝时的一批官员因“冒丧婚娶,伤化悖礼”,而被各州中正集中纠劾之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上栏、第343页上栏。
1703073412
1703073413 (16)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以下。
1703073414
1703073415 (17)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杜预注。《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577页。“以官为氏”现象,参看籍秀琴:《中国姓氏源流史》,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以下;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0页;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1703073416
1703073417 (18) 李学勤先生:《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收入《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从金文看〈周礼〉》,《寻根》1996年第2期。
1703073418
1703073419 (19)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又同书卷二六《历书》“故畴人子弟分散”句如淳注:“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学。”张家山汉简《傅律》中,也有“畴官各从其父畴”的规定。“畴官”似乎包括《史律》中的史、卜、祝学童。但这时的学童是17岁而不是23岁开始学习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58、80页以下。
1703073420
1703073421 (20) 如《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卷一〇九《李将军列传》:“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
1703073422
1703073423 (21) 杜婉言、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9卷(明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1703073424
1703073425 (22) 拙作:《中古士族的容止崇尚与古代选官的以貌取人》,《国学研究》第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03073426
1703073427 (23) 郗志群:《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乡试硃卷谈起》,《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孔学:《宋代官员的官年与实年》,《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高楠:《试析宋代官员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据陈长文先生对明朝1203名进士的统计,其谎报年龄者至少占30.84%,平均谎报5.05年。见其《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
1703073428
1703073429 (24) 宋朝对荫补者的考试,参看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章“宋代荫补官员考试制度”,第367页以下。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对捐纳者实行考试,分上、中、下3等,“以文理通畅者为上;文理稍通、写字端楷者为中;不谙文理、写字粗拙者为下。上中二等,量其高下,与科贡一体选用。下等者填注衙门职名,令其冠带闲住”。《明孝宗实录》卷十五,弘治元年(1488年)六月戊申。
1703073430
1703073431 (25)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1703073432
1703073433 (26) 《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页。
1703073434
1703073435 (27) 拙作:《魏晋的朝班、官品和位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703073436
1703073437 (28)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页、第63页以下。
[ 上一页 ]  [ :1.7030733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