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3423e+09
1703073423 (21) 杜婉言、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9卷(明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1703073424
1703073425 (22) 拙作:《中古士族的容止崇尚与古代选官的以貌取人》,《国学研究》第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03073426
1703073427 (23) 郗志群:《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乡试硃卷谈起》,《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孔学:《宋代官员的官年与实年》,《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高楠:《试析宋代官员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据陈长文先生对明朝1203名进士的统计,其谎报年龄者至少占30.84%,平均谎报5.05年。见其《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
1703073428
1703073429 (24) 宋朝对荫补者的考试,参看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章“宋代荫补官员考试制度”,第367页以下。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对捐纳者实行考试,分上、中、下3等,“以文理通畅者为上;文理稍通、写字端楷者为中;不谙文理、写字粗拙者为下。上中二等,量其高下,与科贡一体选用。下等者填注衙门职名,令其冠带闲住”。《明孝宗实录》卷十五,弘治元年(1488年)六月戊申。
1703073430
1703073431 (25)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1703073432
1703073433 (26) 《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页。
1703073434
1703073435 (27) 拙作:《魏晋的朝班、官品和位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703073436
1703073437 (28)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页、第63页以下。
1703073438
1703073439 (29) 胡宝国:《九品中正制杂考》,《文史》第36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0—291页。
1703073440
1703073441 (30)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科举前史》,第193页以下,及“宋梁官品官班对照表”。
1703073442
1703073443 (31) 拙作:《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章。
1703073444
1703073445 (32) 《隋书》卷二六《百官志上》。“治中从事”,《隋志》、《通典》作“中从事”,省“治”字,避李治讳也。
1703073446
1703073447 (33) 《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页以下。
1703073448
1703073449 (34) 制表参考冻国栋:《中国俸禄制度史》第4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187页以下。
1703073450
1703073451 (35) 制表参考杨果:《中国俸禄制度史》第6章,第250页以下;及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10页以下,“附表28元丰改制后至北宋末文武寄禄官请受表”。二书个别数字略异。
1703073452
1703073453 (36)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104页。
1703073454
1703073455 (37)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十七《吏役门·州役人·人吏》条:“国初置自都孔目官至粮料押司官,凡十阶,谓之职级;其次曰前行、曰后行,又其次曰贴司。”又《衙前》条:“国初置自都知兵马使至第六名教练使,凡十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6册第729—730页。
1703073456
1703073457 (38) 程俱《麟台故事》卷四《官联》:宋徽宗“参立秘书省孔目官等品从条:昭文馆孔目官、书库官、头名守当官,史馆孔目官、四库书直官、表奏官、上二名书库官,集贤院孔目官、书库官,为流外从九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7页。三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1703073458
1703073459 (39) 唐代剑:《宋代道冠紫衣师号制度》,《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703073460
1703073461 (40) 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八甲午政和四年(1113年)春正月条:“置道阶,凡二十六等先生、处士,八字、六字、四字、二字,视中大夫至将仕郎,而不给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8册第758页下栏。又周煇《清波杂志·别志》卷中:“政和四年,诏置道阶,自六字先生至鉴义,凡二十六等。”《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6页。
1703073462
1703073463 (41)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诏学生添大小经及增置士名分入官品》,宋徽宗下诏“其在学中选人増置士名分入官品,元士正五品,髙士从五品,大士正六品,上士从六品,方士正七品,义士从七品,居士正八品,逸士从八品,隐士正九品,志士从九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385页。
1703073464
1703073465 (42) 徐冲:《“汉魏革命”再研究:君臣关系与历史书写》,北京大学历史系2008年博士论文,第85页。
1703073466
1703073467 (43) 陈梦家:《汉简所见奉例》,《文物》1963年第5期。
1703073468
1703073469 (44) 这是章太炎的设问。他自己的看法是“名位虽夷,其资藉固在也”,“诸以理去官者,文奏犹署‘故某官’,不与士伍同称”。《检论》卷七《官统上》,收入《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8页。但我认为,汉代的“故官”身份,对官僚资位的保障是很有限的,参看拙作《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3页以下。
1703073470
1703073471 (45)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绪论第10页。
1703073472
[ 上一页 ]  [ :1.7030734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