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3774e+09
1703073774
1703073775 明初曾经赐百官公田,不久即废。洪武定薪俸,采用月米之制。百官月米的石数依次而降,正一品87石,从一品74石,正二品61石,从二品48石,直至正九品5.5石,从九品5石。不久就出现了钞俸折色的做法,官员的薪俸分为本色俸、折色俸两部分,本色发米、麦,折色俸则给钞。从形式上看,给钞使薪俸货币化了,但使用的是大明宝钞而非硬通货。宝钞不久就陷入了严重贬值,引发了官员“薄俸”之叹。给钞的实际目的,是舒缓财政压力(42)。
1703073776
1703073777 清朝的薪俸形态十分简练,银、米双支,一品每岁俸银180两、俸米180斛,二品官俸银155两、俸米155斛,三品俸银130两、俸米130斛。顺治皇帝曾给汉官发柴薪银,一二品官每岁144两,下至九品官12两,旋废。京官还有公费银(又称月费银)一项,每月5两至1.5两不等。外官只给俸银而无俸米。顺治时外官的正俸之外,还有薪银、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案衣什物银、修宅什物银、迎送上司伞扇银等多种项目。二品总督每年的正俸是银155两,而其薪银、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案衣什物银诸项,合计588两,超出正俸近4倍;七品知县每年的正俸是45两,而其薪银、心红纸张银、修宅什物银、迎送上司伞扇银诸项,合计96两,超出正俸一倍多。这些银两,名为办公费,事实上归于官员名下,变成了正俸的补充。看来此期的薪俸,一度形态简化而项目繁化了。但是不久,种种项目就被陆续裁撤,只剩下心红纸张银一项。也就是说,形态与项目都趋简化。
1703073778
1703073779 清朝薪俸以白银为主,辅以谷物,形态简洁而便于管理,含有向汉朝的月钱(或半钱半谷)回归的意思。学者指出:“清代的俸禄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既克服了明朝俸禄折色带来的诸多弊端,又避免了在银、钱双本位制下由银、钱比价波动而导致的官员利益受损,使官员能够获得实际俸禄标准的收入。也可以认为,清代俸禄主要以货币银两为支给形态,已标示出传统俸禄制度向现代薪金制度的转型。”(43)
1703073780
1703073781 在薪俸的形态与项目的关系上,大致能看到4个阶段:
1703073782
1703073783 1.周朝的爵禄,以田土和人手的直接占有为基本形态。在这时候,官员报酬的形态与项目都简单,而且比较原始。
1703073784
1703073785 2.秦汉的月钱(东汉为半钱半谷),其形态、项目都很简洁,当与其时的官僚体制尚属初创,以及商品经济发达和政府财政能力强大相关。
1703073786
1703073787 3.魏晋南北朝与唐宋,职田、人力与实物的份量大大增加,形态复杂而项目繁多。
1703073788
1703073789 4.明清之时,正式薪俸的项目与形态明显趋简。
1703073790
1703073791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64]
1703073792 4.品位薪俸与职位薪俸
1703073793
1703073794 本节讨论薪俸在品位与职位之间的分配问题。
1703073795
1703073796 在品位分等的文官制下,薪俸向品位发放;在职位分等的文官制下,薪俸向职位发放。当然这是最简单的情况,实际不会如此纯粹。美国文官制GS18等是最典型的职位分等,但其薪俸制度中也有“人”的因素。例如有年功加薪,而年功是一种资格,具有个人属性。此外学历较高者起薪较高,高中毕业生从第1、2等开始任职,大学毕业生定为5等,成绩优秀者定为7等,博士定为11等。学历也是一种品位因素。
1703073797
1703073798 除了只按职位或品位发薪,还有第三种情况:部分薪俸来自品位,部分薪俸来自职位。这时候品位薪俸与职位薪俸的比例,就是问题的关键。只要品位薪俸的比例不是太小,即属品位分等。因为这就意味着,在职位等级之外,另行存在着个人级别了。赘言之,并不是说全部薪俸都按品位发放,才是品位分等;只要有一部分按品位发,即是。
1703073799
1703073800 为说明这一点,先看一看我国当代的工资制变化。1956年的30级工资制,薪俸由个人级别而定,是最典型的品位分等。1985年30级工资制被废止,改行结构工资制,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4部分构成。基础工资,在6类地区每月40元,这是基本保障,各级没有差别。职务工资分12级,每级又分若干档,作为晋级幅度。参看下表(44):
1703073801
1703073802
1703073803
1703073804
1703073805 若不考虑基础工资,则工资基本取决于职务等级,职位分等的色彩很浓,改革的力度颇大。
1703073806
1703073807 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工资制再次变化。职务工资仍为12级,各级仍分若干档;仍有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关键一点是在此之外,新设置了级别工资15级。下面是2001年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的简表(45):
1703073808
1703073809
1703073810
1703073811
1703073812
1703073813
1703073814
1703073815
1703073816
1703073817
1703073818 依此两表,就可以比较职务与级别的比重了。就上端而言,最高职务工资为第1级第6档1450元,最高级别工资为第1级1166元,前者高于后者。就下端而言,最低职务工资为第12级第1档100元,最低级别工资为115元,后者高于前者。总的看来,职务工资略重于级别工资,差不多六四开,级别工资的比重已足够大了,足以认定为品位分等了。可见从1957年到1993年,公务员工资走了一个“之”字形,最初是品位分等,然后转向职位分等,再由职位分等回归品位分等。但1993年的改革保留了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分立,所以其中职位薪俸的分量,大于1956年的30级工资制。
1703073819
1703073820 这里不吝篇幅,叙述1956年、1985年和1993年的三种工资结构,是为了展示三种情况的存在:依据品位发俸,依据职位发俸,同时依据品位与职位发俸。那么中国古代的情况呢?
1703073821
1703073822 周朝卿大夫有自己的领地——采邑。卿大夫在离职时,可能要向国家交还部分采邑,但不是全部。汉朝的情况大不相同了,秩级是职位的等级,不是个人级别,薪俸也是职位的报酬,不是个人级别的报酬。所以在汉朝,有官职才有秩级,有秩级才有薪俸;无官职则无秩级,无秩级则无薪俸。例如一位二千石郡守被免职,则二千石的薪俸随即非其所有。这种薪俸,显属职位薪俸。
1703073823
[ 上一页 ]  [ :1.7030737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