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4847e+09
1703074847
1703074848 (37)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1703074849
1703074850 (38) 胡丹:《明代“朝班”考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1期。
1703074851
1703074852 (39) 据《光绪清会典图》卷二六重绘,《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95册第280页上栏。
1703074853
1703074854 (40) 可参看华梅:《服饰社会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社会角色的标志——一般社会角色和特定身份标志”,“标明性别差异”、“标明社会地位”、“标明社会职业”、“标明政治集团”、“标明信仰派系”、“社会活动标志”等节。
1703074855
1703074856 (41) 《荀子·富国》。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8页。
1703074857
1703074858 (42) 《后汉纪》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春正月。《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下册第165页。
1703074859
1703074860 (43) 以上参看拙作:《分等分类视角中的汉唐冠服体制变迁》,《史学月刊》2008年第4期。
1703074861
1703074862 (44) 《通典》卷六一《礼二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9页下栏。又见《旧唐书·舆服志》、《唐会要》、《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
1703074863
1703074864 (45) 以上详见拙作:《中古〈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第1、2期。
1703074865
1703074866 (46) 郭政凯:《周代养老制度的特点》,收入《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以下。
1703074867
1703074868 (47) 《清实录》卷一二二四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丁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册第409页下栏。
1703074869
1703074870
1703074871
1703074872
1703074873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77]
1703074874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第七章 样式与间架
1703074875
1703074876 在对“品秩构成五要素”分别阐释之后,我们打算从样式与间架入手,看一看在这方面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发现什么东西。
1703074877
1703074878 品、阶、勋、爵等各种位阶,在“外观”上呈现出不同样式,彼此存在着不同关系。有的含有繁多的级差,另一些则只寥寥数等。各个序列会以不同的关系联系起来,可能彼此配合,也可能彼此交错、套叠。一种位阶的自身形式,各种位阶所共同组成的架构,分别提出了“样式”与“间架”问题。
1703074879
1703074880 样式,指某一序列的自身的结构。例如九品官品只有9级,南北朝唐宋时又发展成为30阶,一至三品分正从,如正一品、从一品……四品以下的6级,不仅分正从,而且分上下,即如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表述为“样式”。
1703074881
1703074882 功能各异的多种位阶,像梁柱椽木一样组合拼接起来,对之我们表述为“间架”。这也能看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北周的“戎秩”与“九命”两个序列,“戎秩”居九命上端,把正九命、从九命又分为8等,这是一种组合方式。而九品官人法下,中正品只与具体的官职相联系,与官品却没有级级对应的关系,这又是一种组合方式。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的官品九品是一个大框架,其中安排着职、阶、勋、爵,这是一种“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1703074883
1703074884 中国的等级安排,往往充分利用数列手段,遵循着十二、九、七、五、三、一或八、六、四、二之类数列。在这一点上,礼制尤甚。礼制的等级往往是高度“数字化”的。在等级样式的规划上,还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赋予组织外观以数理美、图形美。这种非实用性的制度规划,也是“礼制化”的。虽然大多数王朝根据实用需要来决定组织形态,但也不尽然,“礼制化”的规划思想,有时候也影响了政府结构的实际外观。这个“结构外观的数列化与礼制化”的问题,本章也将予讨论。
1703074885
1703074886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78]
1703074887 1.级别的疏密
1703074888
1703074889 第二章第2节所讨论的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已涉及了等级疏密,但主要是职位结构方面的问题;本节所论级别疏密,主要是从人员方面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从品位结构方面来观察的。
1703074890
1703074891 从职位结构方面看,等级多少首先与政权规模与官吏数量相关,好比大楼就楼层多,小楼就楼层少。历史早期的政权规模小、结构简单,等级就少;官僚制时代政权规模大,等级就多。然而级别疏密又与人员相关,从政治上说,就是与官员队伍的状态相关。例如,在贵族政治下,由于身份凝固、流动性小,等级就会比较疏简。官僚政治实行选贤任能与功绩制,升降流动频繁,级别就会趋于繁密。
1703074892
1703074893 当然即使在官僚制时代,级别疏密与政权规模,仍不一定呈正比关系。美国文官制有18个共同职等,泰国有11个,菲律宾却有28个。1956年中国的行政级别达30级,1985年时公务员的数量肯定增加了,职务级别却只有12级,减少了很多。在本书第二章第1节,我们已经指出,行政层级通常不过四五级,在这一点上,古今无大区别。考虑到副职的设置,从职位结构说,10级左右也就够用了。然而从人员结构说,情况就很不同了。资格、薪俸、特权与礼遇,完全可以脱离职位结构,而只针对人员来安排,级别可疏可密,级差可大可小,弹性非常之大。同一批官员,可以分15级,也可以分30级,甚至更多。当局是倾向于等级简约,还是打算无微不至地体现高低差异,能看到很不相同的做法。某些小政权品级繁密,另一个大帝国可能反倒品级简约。
1703074894
1703074895 管理学告诉我们,繁密的级别更具激励作用,频繁的晋级会不断给职员以新的惊喜,工作热情便高涨起来了。当然,增设级别也可能含有这样的意图:避免晋升跨度过大,抑制“一步登天”。处在同一行政层级、但职位更重要的官员,若其级别跟别人一样,他可能会认为自己的特殊性被漠视了,而任命者也可能愿意把他的级别定高一些,以体现优遇或重用,于是增设级别。等级疏简能增进行政效率,降低不必要的组织复杂性。繁密的级别,肯定会加大人事工作量和人际互动的繁文缛节。研究显示,官僚组织的腐败指数,与其繁文缛节的程度成正比(1)。过于繁密的级别,还会给低端的人员带来压抑感和微渺感。
1703074896
[ 上一页 ]  [ :1.7030748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