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75497
1703075498
南北朝时,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驸马都尉一批散官,组成了“东省”;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左右中郎将、前后左右军将军、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积射将军、强弩将军、殿中将军、员外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武卫将军,武骑常侍等十几种武职散官,组成了“西省”。东西二省之官,是从宫廷侍卫、侍从衍生出来的。所谓东省、西省,本是他们的宫中值宿之所(19)。东西省官,有宫中值宿之责,并承担各种临时差使。北齐的东西省官曾达三千人,还曾采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东西省的值宿与候选功能,与汉代郎署相似。郎署在魏晋以下萎缩了,郎署的地位与功能,由东西省取而代之。很多学者在向前追溯唐代散阶的起源时,由于不了解东西省,而直接跳到汉代的大夫与郎官,这是很大的不足。
1703075499
1703075500
东宫官号 汉代太子宫(20)中的侍从,有洗马、庶子、舍人等。庶子比四百石,职比中郎,而中郎比六百石;舍人比二百石,职比郎中,而郎中比三百石。也就是说,太子从官是比照皇帝的从官而设的,但秩级低一等。
1703075501
1703075502
魏晋南北朝时,太子的东宫官属,地位明显上升。曹操以曹丕为继承人,随后就有一批名士,被罗致于曹丕的幕府之中。东宫之重,以此为始。西晋的东宫,已是士人荟萃之地、迁调晋身之阶了,官属的员额、清望都有较大提高。太子师傅增至6人,往往以诸公居之。洗马、庶子、舍人多达36人,遴选名士担任。此期太子庶子五品,太子舍人六品,而郎中只有八品,比之汉代,东宫从官与郎官的相对地位,反转过来了。此后士人皆以“振缨承华”、“参务承华”为荣(“承华”是东宫代称(21))。西晋规定,士人要先做东宫官,然后才能做尚书郎(22)。以东宫师傅为重臣荣衔,以东宫官属为起家途径的制度,由此形成。所以二者都是品位性官号。据统计,汉代太子师傅以下官职,只有13个。而曹魏、晋有20个,宋有22个,梁陈有23个,北魏有22个,北齐陡增至57个(23)。
1703075503
1703075504
魏晋南北朝到唐初东宫官的特殊地位,与此期皇帝扶植皇族以对抗门阀的政治意图,是直接相关的。这一波的政治矛盾过去之后,便留下了一个制度遗产:“加宫衔”。唐前期的东宫,仍精选名士为之,极为清望。“贞观已还,师傅皆宰相兼领,其余宫僚,亦甚重焉”,以致中书令马周有这样的感叹:“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指太子司议郎)!”(24)但在此后,东宫官就逐渐“非实体化”了,太子詹事、太子仆及左右春坊的洗马、庶子、舍人等,逐渐成为闲职,任其职者未必入宫;甚至成了地方长官、上佐,藩镇衙将、使职僚佐,以及翰林学士的加号(25)。加东宫官衔。成了一种重要的等级管理手段。
1703075505
1703075506
宋朝的东宫及亲王府官属,大为萎缩。司马光、朱熹都曾呼吁给太子多置官属,然而朝廷置若罔闻(26)。太子师傅及宾客,一般是宰执的兼职;太子詹事、庶子、谕德、侍读、侍讲、舍人等,则用作加号。明朝的东宫僚属不单授,只用作兼官、赠官。“盖祖宗朝,凡宫僚俱以大臣兼领,无专拜者。”(27)东宫的詹事府、春坊、司经局之官,在隆庆以后成为翰林词臣的迁转之阶,二者互兼。清朝承用了加宫衔的制度。1661年,曾国藩以署理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1864年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其弟曾国荃跟着沾光,获赏太子少保。
1703075507
1703075508
国官 太子有侍从,而皇子之封王者,其封国中也有国官。汉代王国设有中大夫、郎官,其秩级低于天子之大夫、郎官。汉初,王国官不得仕京师,王国人不得宿卫。皇帝还不止一次打击王国宾客。所以自王国出仕,仕途并不宽敞。魏晋以下情况一变,国官地位明显上升。晋朝诸王的师、友、文学,都是清望之官。时人有言:“非但东宫,历观诸王师、友、文学,皆豪族力能得者。”(28)西晋一朝,许多高门子弟都由诸王文学、常侍起家(29)。“朝廷允许国王和五等爵各自选用官属,就是安置中下级士族的一个方法。”(30)诸王若加军号,就可以开府,这样除了王国官之外,就另有了一套由长史、司马、参军等组成的军府僚佐,是为“国府官”。唐初部分国官、国府官曾被列在“视品”,表明当时的朝廷已把这些官职视为“另类”了。学者就《唐六典》进行统计,唐代东宫官吏多达303种、2738人,亲王府官吏也达66种、1040人(其中包括吏员)。至唐中期,“王官益轻而员亦减”。
1703075509
1703075510
学士 在汉朝的“宦皇帝者”中,由儒生担任的大夫、议郎及博士,与后代的学士制度,约略可比。典型的学士制度在南朝开始形成。“学士”本是内廷供奉,后来从中发展出了翰林学士院、内阁等机构,这时就不能仅以“宫廷官”视之了。但是同时,“学士”仍以其“文学侍从”性质,被用作加号、帖职,即用如品位,以提高资位。五代也有这种做法:以学士之衔,担任中央与地方要职。唐初李世民的秦王府中有文学馆,杜如晦、房玄龄等18人各以本官兼其学士。唐朝的翰林学士“皆以他官充”,有的负责起草制诰,也有的不作文书,仅仅“备顾问、参侍行幸而已”(31)。这类翰林学士,职能意味淡化,品位意味变浓。宋朝的翰林学士包括三个部分,“知制诰”者,不“知制诰”者,以翰林学士别领(或知、管勾)省府职位者(32)。最后一种等于加衔,所谓领、知、管勾,只用来标榜“以内领外”。本有朝职、但又兼三馆及诸殿阁学士,则为“帖职”。“帖职,即以他官兼三馆及殿阁学士等职名之谓。”(33)三馆,就是昭文馆、史馆与集贤馆,各有学士;殿阁学士,有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学士、龙图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学士、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学士、宝文阁直学士、宝文阁待制等。这些学士虽称“帖职”,其实另有本官及差遣,“贴职”主要是一种衔号与身份。还有这样的制度:任馆职一年,即出补内外任使。宋朝“名臣贤相出于馆阁者十常八九”,馆阁也算是一个仕途枢纽了。清后期的大学士,竟可以终年不至内阁,近于元老荣衔了。
1703075511
1703075513
3.品位性官号:衍生于非宫廷官职类者
1703075514
1703075515
下面再来看从非宫廷官职类衍生的品位性官号。
1703075516
1703075517
公 秦汉丞相,东汉三公,都是实实在在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34)随三省兴起,“公”开始变成具员、虚衔。太师、太傅、太保号称“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号称“三公”,大司马、大将军号称“二大”。除大将军之外,司徒在魏晋略有选举之责,其余都属元老荣号。三师三公高居一品,作为宰相的三省长官却只是三品官,品位性官职高于职能性官职,这样的安排,与秦汉很不一样。南朝的三公又用作皇子的加号,有年方8岁的毛孩子就当了司徒的(35)。北齐后主时,还同时任命几个三公。隋朝取消了三公的官署及属僚,使之变成了光杆司令。史传所见,唐朝得到三师之衔者计14人,得到三公之衔者计65人,主要是亲王、宰相与藩镇(36)。宋朝把三公三师,用作宰相、亲王、使相之加官。宋徽宗罢太尉、司徒、司空,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使之成为真宰相,只是一时之制。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皆荣衔,但很难得到,往往是在死后,以赠官形式给予之。元朝也拿宰相名号做品位来用。如中书令、平章军国重事、录军国重事,大抵只是虚衔;真正的相衔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也大量地被用于赏功、加官(37)。
1703075518
1703075519
冗散化的掾属、僚佐 公府掾属、州府掾属及军府僚佐等,在魏晋南朝时,很大一部分冗散化了,并随府主高下而形成了繁杂等级。大大小小的府中充斥着各色掾属、僚佐,成了一道时代的风景线。西晋“虚立军府,动有百数”;南朝的王公僚佐十分悠闲,“不拘年限,去留随意。在府之日,唯宾游宴赏,时复修参,更无余事”(38),只是挂个虚名,弄一个出身而已。掾属、僚佐的数量与品级,既是府主的权势标志,也是士人的晋身之阶。在唐初,连勋官也可以开府,设有长史、司马、参军等府官,是为“勋府”。隋至唐初,公府掾属被废罢。州郡掾属、勋府僚佐都列在“视品”,后来也被废罢。
1703075520
1703075521
员外官 唐朝有员外官。所谓“员外”,就是在正官员额之外。本来,唐朝维系员数、控制超编的规定,是相当严厉的。内外百司,杂任以上各有员数,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者,一人杖责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就要处徒刑二年。然而唐中宗始,在正官之外大置员外官,京师及诸州凡二千余人;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员外官的,又将千余人。李峤主持吏部时,曲行私惠,奏置员外官数千人。员外官后来不厘务了,但仍给正员官的半俸。后来甚至衍生出了“员外同正员”这样的官称。“员外同正员”高于“员外”,但低于正员。天宝十四载(755年),两京九品以上官每月加俸十分之二,其时“同正员”也跟着加俸,加了十分之一。
1703075522
1703075523
试官 唐代试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指试任,其官“未为正命”,不算正式任命的正员官,只以较低名位承担部分职责。武则天大置试官以收人心,其好处是破格用人,但也造成了“品秩贸乱”。第二种试官近于衔号,通常是外官的带职(39)。唐后期的试官,据朱溢君的归纳,有试卿监官、秘书省官、东宫官、王府官;试武官,如十六卫及东宫率府;试地方官,如刺史、别驾、长史等。这时的试官只是一个加衔。试中央职事官的人,往往身处藩镇或三司派出机构之中,不可能同时履行中央职务。试官无俸,也不能门荫,但有选官资格,主要用于标示位望和计算官资(40)。宋初也有试官,称“试衔”或“试秩”。宋神宗元丰改制时,试官被废除。
1703075524
1703075525
检校官 唐宋大量使用“检校”的官号。唐前期的检校官有实际职守,其定义是“内外官敕令摄他司事,皆为检校”。唐后期检校官则已阶官化了。所“检校”的,一般都是昔日的中央清望官,如三师三公、部分尚书省官、散骑常侍、东宫官、国子祭酒和卿监官等,偶尔还有侍中和御史台官。诗人杜甫称“杜工部”,就是因为在他担任剑南西川节度参谋时,有一个“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之衔。当然这只是一个品位(41)。在唐朝的基础上,宋朝形成了19级的检校官序列:检校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42)。诗人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时,检校水部员外郎。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仆射以下的检校官被废除。
1703075526
1703075527
宪衔 “加宪衔”,就是把御史台的官号用作加衔。宪衔共5级: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唐朝开元以后,往往通过“兼”的形式,把宪衔授给藩镇长官、幕职僚佐、军队将领等官员。宪衔具有阶官的功能,在升迁改转中发挥作用,并影响官员在朝廷上的班位(43)。例如一位叫高瑀的,其官衔是“支度副使、检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支度副使是使职,检校司封郎中是检校官,兼侍御史就是宪衔。宪衔最初为文武通用,到了宋初,变成了武官的专用加衔。凡武臣内职、军职及刺史以上,都带检校官、兼宪衔。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宪衔被废除。
1703075528
1703075529
散试官 唐朝还有一种“散试官”。李锦绣先生认为,“散试官”就是试散官,是一种虚衔:“唐后期处于唐宋官制的转型期,散试官正是官制上结合旧制适应后期政治的一种创造……就增设官种以供赏赐、保证流内官不致于太滥的作用而言,散试官达到了它的目的。”(44)唐后期的散官,差不多就是虚衔了,那么“试散官”,就可以说是虚中之虚。陈志坚则认为,“散试官”就是散官加试官,二者都是虚衔;但试官是阶官,必须依附于使职差遣,散试官则单独授予,拥有者没有任何职务,只能用作一种出身。唐后期大量的散试官,形成了一个介于平民和官员之间的散试官阶层(45)。
1703075530
1703075531
因亲勒留之官 汉朝不允许以年幼为由,而不上任就职(46),唐朝却可以。唐肃宗、代宗之时,出现了“勒留官”。“勒留”的意思,是留居而不赴任,主要是外官被勒留京师而不赴外任,有因敕勒留、因亲勒留两种情况。因敕勒留,是出于行政需要;因亲勒留,就是一种恩惠了。例如方镇子孙,按“宰相节度使幼小子弟恩例一官不之任”的规定,可以有一人以年未十三或十五为由,而享受勒留待遇。勒留官已被任命却没赴任,那么,其未赴任的职位就需要由人暂摄,料钱采用八二分成之法,勒留官拿八成,摄判之官拿二成。这个孩子由此白得了一份俸禄和一个官资,而那个州县官职变成了他的寄禄官。江淮州县官俸丰厚,被勒留官占有的官职也特别多。江西道的官员有大半勒留京师,造成了两税、度支钱米无人送纳,地方官只好请求保留5个不勒留的职位(47)。朱溢认为,由于勒留官有俸,其对州县官之阶官化的推动,比无俸的试官更为强劲(48)。宋朝吏人应出职而不出职,继续留任;或品官已有差遣,而主司要其留于本任,仍称“勒留”。
1703075532
1703075533
添差官 宋朝大量使用“添差官”,这是正任之外的非正任差遣。“添差”又分厘务和不厘务两类,前者可以参与公务,龚延明先生云其“许其有限度地干预政事”(49)。他们一般担任三省之外的各官府掾属或场务监临官,有俸禄而无职田,请给、人从、驿券只有正任官的一半;因属外任,还有多种补贴(50)。这个名目是宋神宗时出现的,往往任用宗室、随龙人(皇帝为亲王时的旧臣)、归明人(外族归顺者)。南宋为了解决官员的“就业”问题,添差官的设置日益增多,成为冗官的根源之一。在某些地方,添差官甚至数倍于正官。添差官缺约占官员总数的1/4,缓解了冗官待阙的矛盾(51),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对地方行政造成滋扰(52)。
1703075534
1703075535
祠禄官 这是宋朝的一种独特制度,就是让罢任的大臣提举宫观、岳庙(及少量寺院)以示优礼,挂衔食禄,称“祠禄”。有时候,祠禄官也是排挤政坛敌手或安置失意者的手段。其官称形式,有神霄宫使、玉清宫使、万寿宫使、醴泉观使、提举洞霄宫、提举会灵观、管勾祥源观之类。祠禄官有等级。宫观使等级很高,以前宰相、前使相任之。北宋后期及南宋,提举、管勾及监岳庙,构成了3个等级。中散大夫以上充提举,朝议大夫以上充主管(管勾)(53)。祠禄官还可理为资任,即允许计算为官资。南宋之初,因北来士大夫流离失所,无官缺安置,于是允许承务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在选人众多无缺可补时,也破格给予岳庙祠禄,但要降资序二等支给,理为资任。宋朝还形成了传统,凡六十以上(南宋为七十以上)不能理事的知州资序官员,应自请罢现任,就任为宫观。南宋孝宗时的祠禄官,总数可达到9000余人,是一支庞大的闲职队伍;岁费可达数百万缗(54),是一笔巨额耗费。这种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品位,是宋廷的尊崇道教政策与“优士政策”的产儿(55)。
1703075536
1703075537
左降官 品位性官职也有用于贬斥惩处的,例如“左降官”。唐朝对犯了公罪的官吏,“授以文武远官”以为惩罚,即贬到远方做州司马、录事参军等,称“左降官”。左降官一般置为“员外同正员”,待遇低于正员但高于员外,虽有官名,却不许任职,任期也不能计入资历。左降官有“量移”的机会,即从偏远的州县移到近处,朝廷往往在“大赦”之时开恩,准许左降官“量移”(56)。起初左降官“遭忧皆不得离任”,唐玄宗时允许遭忧放还,唐肃宗时又允许亲老者停官留养。宰相、重臣也有被贬为远州司马或录事参军的。“永贞革新”失败后,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是为“八司马”。他们纵逢恩赦,也不在量移之限。“左降”诚然是沉重的官场蹉跌,但皇帝对他们不是一脚踢开,仍让他们任职领俸,仍是很有人情味儿的。因政局变化,有由左降官起为宰相的,如唐德宗时的杨炎即是。所以地方官对左降的朝官往往另眼相看,不敢以僚属相待。
1703075538
1703075539
分司官 唐宋的陪都官员,称“分司官”,往往用于安排闲人及贬降官员。唐前期,东都洛阳的分司官以事务官为主,后期则主要用以安排老病闲冗,以及犯罪遭贬的官员。分司官的中央官主要有以下几种:东宫王府官、御史台官、尚书省官、诸卫官、卿监官、秘书省官(57)。有趣的是,贬为分司官者的官职,可能不降反升,例如宪宗时左拾遗杨归厚被贬为国子主簿分司,他的原官是从八品上,现任分司官升到了从七品下。这虽是一种“明升暗降”(58),但仍然包含着皇帝的优容体贴。
1703075540
1703075541
北宋以西京、南京、北京作为东京的陪都,也是南宋临安的名义上的陪都。三京的分司官数量众多,但属于闲官,老病官员可以申请分司;犯罪官员转任分司,则是一种轻微惩罚。王钦若擅自离任,赵君锡挪用公款,钱伯言弃城逃跑,张城一孝行有亏,其惩罚都是责降分司,让他们换个地方做闲官(59)。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官员约200—500余,职闲俸薄,“凡刚直不容于人,或老而为人景仰者,多调南官”(60)。可见分司官具有很浓厚的品位意义。
1703075542
1703075543
功臣号 现代中国有一种特殊表彰手段:授予荣誉称号(61)。宋朝的“功臣号”或“功臣名”,也是一种荣誉称号,但不同之处在于,功臣号是预定的,按一定规则普授,而不是只授给某个人,并针对其事迹特别拟定的。
1703075544
1703075545
功臣号始于唐德宗,他对奉天随从将士,赐号“元从奉天定难功臣”;对谷口以来随从将士,赐号“元从功臣”(62)。从此以后,藩镇以下直到从军资深者,例赐之。北宋的功臣号共3等(63):
1703075546
[
上一页 ]
[ :1.7030754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