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75701
柳立言先生指出,很多学者把“唐宋变革”弄成了“泛称”,其实这个理论所强调的,是唐宋间的社会形态由中古走向近世,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根本转型(106)。不宜不加分别,而把唐宋间的任何变化都一股脑儿装进“唐宋变革”的大筐里。而且在我们看来,两千年中,帝制中国有发展、有波动、有“变态”、有阶段,但没有“变革”。唐宋之间也没有。汉、魏间也有变迁,南北朝、隋唐间也有变迁,唐宋间的变迁幅度未必比它们更大。
1703075702
1703075703
品位结构的变迁,为理解皇权与官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品位结构实质上是一种权力配置、身份安排和利益分割的制度,它敏锐而鲜明地反映了其时皇权与官僚的关系,以及专制官僚政治的形态与特点。在品位结构方面,我们没看到唐宋间发生了“变革”。对宋神宗的“以阶易官”,这里刻意使用“回到原点”的提法,目的就在于申明,中国官阶史上的那场变故,无法纳入“变革”概念之下。那一波的职事官品位化,造成了散阶贬值,品位性官号泛滥,省部寺监变质,九品官品失效;而宋神宗的“以阶易官”是则令唐式散阶死灰复燃,若干品位性官号被废除,省部寺监的职能完璧归赵,九品官品死而复生。这能说是“变革”么?
1703075704
1703075705
而且这一波的“品位化”浪潮,并没有因为宋神宗的“以阶易官”而告结束。在某种意义上说,“以阶易官”是回到了唐初散阶的原点;在这之后,“品位化”的局面仍在持续,并未终止。祠禄官、添差官的泛滥,内侍阶、医阶、道阶、处士号及吏役位阶的存在,以及恩荫、兼官之滥,都是证据。正如宋人岳珂之论:“自元丰定官制……虚名既遍废,而吏劳不可不酬;惟其不可不酬,故官赏不得不滥;惟其不得不滥,故贴职不甚贵重,铨选奏补益袢。”(107)唐宋间的品位结构是有变化的,例如唐更重“门资”而宋更重“官资”。但总的看来,各种事实都证明,唐宋两朝的品位结构相似,进而就是唐宋官僚政治的特性相似,在政治史和制度史上应划入同一阶段。
1703075706
1703075707
(1) 秦素银:《两汉封侯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3年硕士论文,第12页。
1703075708
1703075709
(2) 《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
1703075710
1703075711
(3) 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视角的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博士论文,第246页。
1703075712
1703075713
(4) 陈奕玲:《魏晋南朝军号散阶化的若干问题》,《燕京学报》新13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03075714
1703075715
(5) 《左传》成公三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68—669页。谢维扬先生说:“这种分别,可能主要是根据各诸侯国的实力,包括其幅员来决定的。”《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1703075716
1703075717
(6)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8页。但书中所列偶有不妥,例如“饮止”应作“饮至”;又“元日”、“元会”、“元正”被其分列为3项,其实只是一事。
1703075718
1703075719
(7) 孙机:《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页。
1703075720
1703075721
(8) 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宰相家人七品官》,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页。
1703075722
1703075723
(9) 《诗经·小雅·节南山》:“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克鼎》中的膳夫克,使用大牢七鼎;《此簋》中的膳夫此,使用大牢九鼎。参看俞伟超:《周代用鼎制度研究》,收入《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6—87页。
1703075724
1703075725
(10) 《晋书》卷三三《石崇传》。
1703075726
1703075727
(11) 《南史》卷七七《恩倖传》。
1703075728
1703075729
(12) 汪辉祖:《学治续说·美缺尤不易为》,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页。
1703075730
1703075731
(13)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页。
1703075732
1703075733
(14) 褚人获:《坚瓠五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61册第26页。
1703075734
1703075735
(15) 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三《朝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1703075736
1703075737
(16) 周育民:《试论息商借款与昭信股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冀满红、金平:《昭信股票浅析》,《历史教学》2002年第6期。
1703075738
1703075739
(17) 劳伦斯·彼得:《职务升迁的奥秘:彼得原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页。同书另一译本:《升官病:彼得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1703075740
1703075741
(18) 《北堂书钞》卷五八《设官部十》引《晋诸公赞》,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1703075742
1703075743
(19) 陈苏镇:《西省考》,收入《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拙作:《仕途视角中的南朝西省》,《中国学术》2000年第1期,商务印书馆。
1703075744
1703075745
(20) 汉代的“东宫”不是指太子之宫。太后居长乐宫,长乐宫在未央宫之东,所以又称东宫。《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依东宫之尊”句颜师古注:“东宫,太后所居也。”魏晋以下的东宫,才是指太子所居之宫。
1703075746
1703075747
(21)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4页以下。
1703075748
1703075749
(22) 拙作:《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1703075750
[
上一页 ]
[ :1.7030757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