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6965e+09
1703076965
1703076966 (88)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1703076967
1703076968 (89) 《唐会要》卷六七《致仕官》唐玄宗敕:“如闻六品以下致仕官,四载之后,准各并停。念其衰老,必藉安存,岂限其高卑,而恩有差降?应五品下致仕官,并终其余年,仍永为例程。”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74页。似此年之前,六品以下致仕官能领4年的半俸;此敕之后,就可以“终其余年”了。
1703076969
1703076970 (90) 参看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89—692页;金中枢:《宋代公教人员退休制度研究》(一),《宋史研究集》第28集,台湾“国立”编译馆1998年版,第65页以下。
1703076971
1703076972 (91) 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以下;《宋代官员致仕荫补制度》,《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0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中级官员致仕时如已荫补子弟了,就不能再转官了,称“守本官致仕”。荫补子弟与转官,要二中择一。
1703076973
1703076974 (92) 景北记:《北宋的致仕制度和冗官冗费》,《求是学刊》1984年第4期。宋仁宗规定:“致仕官每遇覃恩,转官加恩与常朝官事体并同。”又参吴擎华:《北宋官员致仕制度浅探》,《文史杂志》2005年第6期。
1703076975
1703076976 (93) 洪迈《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致仕者,率迁官而解其职。若有疾就闲者,亦换为集贤院学士”;又卷十《致仕之失》:“本朝尤重之,大臣告老,必宠以东宫师傅、侍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8、130页。
1703076977
1703076978 (94) 穆朝庆:《论宋代的官员致仕制度》,《许昌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1703076979
1703076980 (95) 龚小峰:《明代文官致仕问题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又参周荣:《明代致仕官员的食俸与养老》,《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魏天辉:《明代文官致仕制度述论》,《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703076981
1703076982 (96) 《太平御览》卷一九九引《魏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8页以下;《魏书》卷十八《元孝友传》引《晋令》及《官品令》。此《官品令》有人认为是北魏之制。按《传》下文有“而圣朝忽弃此数,由来渐久”之文,元孝友对本朝品官妾数又另有建议,则《官品令》应系《晋令》。张鹏一《晋令辑存》即将之辑入《晋官品令》。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1703076983
1703076984 (97) 分见《唐六典》卷四《礼部·礼部郎中员外郎》、卷三《户部·金部郎中员外郎》,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3页,第82—83页。
1703076985
1703076986 (98) 《唐会要》卷二六《笺表例》,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05—506页。
1703076987
1703076988 (99) 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以下。
1703076989
1703076990 (100) 《唐六典》卷六《礼部郎中员外郎》,第113页。
1703076991
1703076992 (101) 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225页。徐冲认为,唐朝这个制度起源于南朝宋文帝时。见其《汉唐间の君臣关系と“臣某”形式に關まる—试论》,《历史研究》44,2007年。
1703076993
1703076994 (102) 《明太祖实录》卷二〇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己未诏,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3114页以下。
1703076995
1703076996 (103) 《唐六典》卷二《吏部·司封郎中员外郎》,第39页。
1703076997
1703076998 (104) 梁章钜:《称谓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85页。
1703076999
1703077000 (105) 制表参考郭松义、李新达:《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2—563页。
1703077001
1703077002 (106)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以下。俞平伯先生认为五品官应该封“宜人”,“恭人”却是三品封号,这是作者用来影射贾珍的,贾珍有三品威烈将军头衔。见其《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收入《红楼心解:读红楼梦随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按,恭人是四品封号,不是三品封号,参看上表;死者之封赠照例提高一阶,故秦可卿能以五品龙禁尉而封四品恭人。
1703077003
1703077004 (107) 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七《封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7页。
1703077005
1703077006 (108) 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视角的研究》,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74页。
1703077007
1703077008 (109) 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6-02-21/11018264644s.shtml。
1703077009
1703077010 (110)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潘英:《中国上古史新探》,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325页。
1703077011
1703077012 (111) 李雪山说,商代爵称有侯、伯、子、男、任、田、亚、妇8种。《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第36页。
1703077013
1703077014 (112) 徐喜辰主编:《中国通史》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37—838页。
[ 上一页 ]  [ :1.7030769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