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7256e+09
1703077256
1703077257 1.周朝品位结构文武无别,贵族官员“允文允武”。
1703077258
1703077259 2.秦汉文武分途,从资格分类说文武有别,从资格分等文武无别。而且在此期,军事来源的位阶明显居优,如二十等军功爵、将军、校尉及郎官所发挥的品位功能。
1703077260
1703077261 3.魏晋南北朝时,中正品及察举科目,是“重文”的品位;将军号、北周戎秩,是“重武”的品位。南朝“重文”而北朝“重武”。
1703077262
1703077263 4.唐宋明清,面向士人的科举功名确保了“重文轻武”。但战争动乱年代除外。
1703077264
1703077265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2006]
1703077266 4.宫—朝
1703077267
1703077268 “宫—朝”问题,是基于“至上莫若君父之前,至重莫若朝廷之内”的等级原则而提出来的。以皇帝为圆心,与皇帝的不同亲疏远近形成了一道道同心圆,这就成了规划位阶、安排身份的一个重要依据。
1703077269
1703077270 这一意义上的“宫—朝”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职类层面。某些官职因为亲侍于君父之前,由此鹤立鸡群、不同凡响了,变成了特殊职类,如宦官、女官、侍卫、侍从及宫廷供奉等。朝廷官承担国家行政,具有“公共性”;宫廷官直接奉侍君主,具有“私人性”。另一个是政治的层面。某些重要政治势力,如宗室、外戚、宦官,因其与皇帝个人的特殊关系,也可以纳入“宫—朝”的论题之下。
1703077271
1703077272 对侍卫、侍从职类,在本书的第二章第6节,已从特殊职类角度做过讨论了。本章主题是政治势力的不同类型对品位结构的影响,而宗室、外戚、宦官就是特殊类型的政治势力。
1703077273
1703077274 宗室、外戚 与宗室、外戚相关的品位问题,主要是封爵。本书第十章第6节叙述封爵,已论及宗室的封爵及荫叙问题;又,随后的第十二章第1节,还将对皇亲国戚的品位安排提供叙述。这里只对宗室、外戚作为一种政治势力的意义,略加阐述。
1703077275
1703077276 周朝分封奉行“亲亲”原则,据说所封兄弟之国15、同姓40,又说所封71国,周之同族53国(112)。异姓往往通过联姻,而成为姬姓的“甥舅”之国。在这时候,王族与姻族共同处于“爵本位”秩序之中。在列国之内,国君的同族即“公族”,担任卿大夫而执掌国政。
1703077277
1703077278 走向帝制时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商鞅变法,宗室若无军功,即不得列为属籍。汉廷为强化中央集权,厉行“削藩”,以王国官为“左官”,并压低王国官的秩级。甚至波及妃嫔的等级。汉初皇帝有皇后、夫人及八子、孺子、良人等一堆妻妾,王国在王后之下也有这么一堆妻妾。但在吕后之时,诸侯王就只能置八子、孺子、良人,诸侯就只能置孺子、良人了。皇帝的八子“视千石”,诸侯王的八子秩比六百石,规格比皇帝矮一头。经过“削藩”,宗室与外戚一样,都变成了皇权的附属物。宗室地位靠封爵维系,外戚专政,往往要占据将军之职。
1703077279
1703077280 西晋转而扶植宗王,分封宗室27王。王国制度得以扩张,出现了国王、大郡王、次郡王、小郡王、县王5级之制(113);宗王出中外军政要职,“或出拥旄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114)。唐长孺先生说,重用宗室政策“既不见于秦汉,也不见于唐以后,大致萌芽于曹魏,显著于西晋,下延至南北朝乃至唐初未变。……我认为问题的症结还在贵族政权之下,皇室作为第一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皇帝作为第一家族的代表君临天下,其家族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115)晋唐之间的皇族封爵,是此期皇权对官僚“贵族化”的一种反弹,即扶植皇族以抗门阀。
1703077281
1703077282 然而,中华帝国的发展方向是用法制来维持专制,而不是用宗亲维系专制。入唐之后,中央集权由弱转强,王朝的宗室与外戚政策再度发生变化,给其优厚待遇,但限制其干预政治。宋廷采取了限制宗室参加科举,不准宗室担任地方官,不属宗室以吏事,不得领兵,不得担任宰执等措施。对外戚也是如此。外戚不得任文资官,不得任侍从官,不得任地方官,不得统帅军队(116)。明清宗室封爵与功臣封爵分化开来了,王朝依然维持其优厚待遇,同时限制其干政空间。
1703077283
1703077284 宗室地位靠封爵维系,而宗室封爵与官职、官僚的关系,在品位安排方面发生过如下变化:
1703077285
1703077286 1.周代宗法封建制下,王族经分封而占有五等爵,成为国君,并在王廷上担任高官;列国的公族可以承袭卿大夫爵号,进而占有各种要职。
1703077287
1703077288 2.秦汉情况一变,宗室封爵、功臣封爵,都与官僚秩级两分,互相疏离,宗室不能通过爵号占有官职。
1703077289
1703077290 3.南北朝唐宋,宗室封爵与官僚封爵都很发达,表明此期官僚因其“贵族化”程度较高,在品位结构中,与皇族地位的反差较小。
1703077291
1703077292 4.明清的宗室封爵与官僚封爵两分。宗室爵禄优厚,但宗室、外戚参政的空间被大大压缩。文职官僚很难得爵。在品位结构中,官僚与皇族的地位反差变悬殊了。
1703077293
1703077294 宦官 宦官是皇帝的家仆,学者说他们因阉割而产生了特殊心理(117),但皇帝有时却指望他们作为特殊拥戴群体,而提供特殊忠诚,由此宦官成为一种政治势力,一种皇帝用来平衡政治的砝码。宦官的权力有时大到能操纵皇帝,但那只能说是“皇权的旁落”,而不是皇权的衰落,因为宦官是皇权的附属物,皇权强大,宦官才能崭露头角。
1703077295
1703077296 汉代军功势力衰落,文官、士人地位上升,皇帝便有倚重宦官之举。东汉外戚专政,汉末名士崛起,宦官专权也达到高峰,皇帝用以抗衡外戚、士人。魏晋南朝的士族政治下,皇权低落,宦官随即在政坛上消沉了。田余庆先生指出:“东汉宦官外戚擅权,也只能视为专制皇权发展到空前强大水平而出现的皇权旁落现象”,“在门阀政治存在的时限以内,动乱的根源主要不是像专制皇朝通常出现的那种宦官、外戚、宗室专政,因为相对说来,微弱的皇权孳生不了那种必须依附于皇权而行专擅的宦官、外戚、宗室,孳生了也难于长期起重要作用。动乱的根源却较易来自士族中的权臣”(118)。章太炎也曾有论:“宦官用事,必不在贵族执政之世。周公时贵族执政,断无防及刑余擅权之理。汉、唐、明三代,皆有刑余擅权之事,六朝则无。何则?贵族执政阶级严明,非刑余所得间也。”(119)北魏皇权强大,宦官便开始兴风作浪。唐朝的关陇军事贵族衰落后,文官与进士集团成为政坛主角,宦官再度抬头。明朝的政治由前期的峻急而渐趋宽缓,士大夫官僚趁机活跃起来,皇帝又开始借宦官以抑士大夫。所以我们说,宦官是皇帝压制士人之政治自主性的得力助手。还有一种情况:君主另有拥戴集团。例如,元朝以贵族子弟做侍从,所以宦官专权的现象受到了抑制(120)。清帝有满族贵族提供特殊政治忠诚,宦官便蜷缩到政治舞台的角落去了。
1703077297
1703077298 具体到与宦官相关的品位问题,下文将提示如下几点:一、宦官的一般品秩安排;二、宦官的职类边界;三、宦官专权所凭借的职位形式;四、宦官官号转化为朝官位阶的现象。
1703077299
1703077300 先说第一点,即宦官的一般品秩安排,及其与朝官的比较。这时有两种相反的选择:为显示“人近天子则贵”,而提高宦官品秩;为尊崇朝官、士人和防范宦官专政,而压低宦官品秩。汉初宦官的秩级,其高者约千石、六百石。而在东汉,中常侍秩比二千石,只比三公低三级。唐初为抑制宦官,规定内侍省不设三品官,其长官内侍从四品上。唐玄宗为优待宦官高力士、袁思艺,于内侍省设内侍监二员,从三品,比此前的内侍省长官高了一品。其时拥有官品的宦官,达三千人。宦官的品秩高端一般在三四品左右。让宦官高居一二品,皇帝还是不打算那么做的。
1703077301
1703077302 当然宦官的实际权势,不能拿官品来衡量。明朝的十二监太监不过正四品,四司司正正五品,八局大使从五品。然如黄宗羲所云,明朝“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王世贞亦言:“(王)振、(刘)瑾至狼戾也,公卿台谏至狐鼠伏也。”(121)就宦官本职来说,他们是以非正式身份干政的;而当非正式身份强化起来的时候,品秩的效力就会下降。当然,如果宦官的职类边界比较清晰,就不至影响到品秩效力上来。
1703077303
1703077304 下面是第二点,宦官的职类边界问题,以及宦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跨出宫廷职类,侵占朝官职位,猎得朝官的阶爵名号。在4世纪末的拜占庭帝国,宦官可以担任各级行政首长,几乎各种职位都向他们开放,在18级官职中他们可以担任其中8级。在10世纪的阿拔斯王朝,宦官可以担任海陆军元帅(122)。
1703077305
[ 上一页 ]  [ :1.7030772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