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77861
1703077862
北朝学生的身份与冠服,又复“官僚化”了。北朝的学生有官品。北魏国子生从七品中,尚书算生正九品中,诸寺算生正九品下(67)。可见北魏是把学生直接看成官僚的。北齐把国子生改列于“视品”,即视从七品。隋朝的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也列在“视品”。从正式品级到“视品”,学生的身份由官僚变成了“准官僚”,“非正式化”一些了。与此相应,北齐及隋的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生冠服,是委貌冠,空顶黑介帻,深衣,青领。委貌冠也是退休官僚戴的帽子。可见齐、隋学生的冠服等级,被定位在“官—民”之间。我们已经指出,若士人的文化自主性和政治自主性抬头,军事体制的“命令—服从”精神与异族部落的“主奴”观念,能形成有效抑制。北朝政治是“重武”的,是一个异族政权;北朝学子身份与冠服的“官僚化”,我们认为是士人自主性受到抑制的一个直观表征。
1703077863
1703077864
唐朝的学生服饰,上承北朝。国子、太学、四门生、俊士戴黑介帻,作为“参见之服”。这种黑介帻官僚也戴。州县学生朝参,则服乌纱帽。乌纱帽来自幞头,相对就“非正式”一些了。
1703077865
1703077866
唐太宗为学子特制了“襕衫”,作为“士人上服”。庶人穿白衣,举子的白衣则加饰了黑色的襕、襟、褾、领,显有区分士、民的意思。宋朝学生的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已属袍衫形式,接近于官定服制,不过是白色,下裾加缀一横幅而已”(68)。宋朝风习,“读书应举的士人应当换穿儒服”(69);尽管穿着“儒衣冠”并无法律限制,富家子弟照穿不误,比如“嘉兴富家儿冒儒衣冠,郡邑间施施无忌惮”(70)。
1703077867
1703077868
在明初,儒士、生员、监生戴四方平定巾,同于胥吏。后来统治者觉得“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命工部制式以进”。生员的襕衫用玉色布绢,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贡举入监者,不变所服(71)。胥吏另为青色盘领,吏巾。状元在行礼之时,戴两梁冠,绯罗圆领,其进士巾如乌纱帽,深蓝罗袍。虽礼毕还得换上常服,但也预示了他们指日可待的美好前程。利玛窦初来中国时,妆束模仿和尚,结果虽见官必跪但仍遭歧视。后来他才发现“士”的地位崇高,于是换上了四方平定巾和进士才可以穿着的绯袍。这套冠服搭配虽不伦不类,却可以表示他是“西儒”。由此,利玛窦取得了与士绅相似的礼遇,见官不用跪着讲话了(72)。
1703077869
1703077870
清朝的“顶戴”是品级的标志。学历拥有者的顶戴与官僚顶戴的等级关系,参看下表:
1703077871
1703077872
1703077873
1703077874
1703077875
在清朝礼制中,“庶士”是一个身份明确的流品,有别于官、民。“凡举、贡、生、监谓之士,其他杂项者谓之庶”(73);“庶士:贡、监、生员有顶戴者”(74)。这就是当时的等级观念。婚丧之礼分3等:品官、庶士、庶人。庶士包括生员、监生。祭祀之礼也分3等,品官为一等,进士与举人礼同七品官,拔贡、岁贡、副贡生礼同八品官;庶士为一等,包括例贡生、监生、生员;余为庶人(75)。以家庙为例:
1703077876
1703077877
品官:立庙于居室之东,一品至三品五间,四品至七品三间,八九品庙亦三间,但形制较狭。
1703077878
1703077879
庶士(即“贡、监、生员有顶戴者”):家祭于寝室之北,以龛为板,别为四室,奉高、曾、祖、袮四代,如品官之仪。
1703077880
1703077881
庶人:设龛正寝北,比照庶士之礼而进一步化简(76)。
1703077882
1703077883
按古礼,士以上立庙,庶人祭于寝。但因士子有特殊地位,所以“祭于寝”的礼制,在“庶士”与“庶人”之间又出现了区别。
1703077884
1703077885
法律待遇 王朝法律不仅保障品官特权,也保障学子特权。例如辱骂普通人,只是笞责十下;但若吏卒辱骂举人,就比照骂六品以下长官之律,杖七十。在诉讼中,平民不得指名绅士出庭作证。生员犯小事,要由府州县教官责罚;犯大事,也必须先由学官褫夺学历,然后交地方官治罪(77)。
1703077886
1703077887
明清学子的身份不同于庶人,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反映出来了。例如在因事立碑时,生员被称为“士”,以别于“庶人”(78)。生员死,可以使用“赠登仕郎”字样;参加过生员考试但没考上的童生,则可以使用“待赠登仕郎”字样(79)。前者如“清赠登仕郎邑庠生显考敬之府君之灵柩”,后者如“皇清待赠九品登仕郎望耆寿讳成泰陈老府君之墓”(80)。登仕郎是明清的九品散官。允许使用“待赠登仕郎”,等于承认童生的身份接近于“士”。平民就没有这样的资格了。连童生都有特殊身份,所以乡间有这样的俗话:“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81)
1703077888
1703077889
“学”、“仕”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82)。“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平民稍微沾上一点儿士人的气味,就身价倍增。唐朝有个妓女这么向人夸耀:“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此女“由是增价”(83)。妓女之习诗文书画、得与文士交往者,身价特高。在晚清,擅长诗词、弹唱、说书的妓女,特称“校书”、“词史”,听起来很像是文翰类的官称。还有“书寓”、“先生”之称,“书寓”很有书香气,“先生”是对教师的尊称。狎妓之行,被戏称为“上学堂”(84)。
1703077890
1703077892
4.官民之间:胥吏的品位安排
1703077893
1703077894
“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枢纽。”(85)在“官—民”层面上,还有一个胥吏层次。他们是帝国政府的下等事务的承担者。没有他们的存在,帝国金字塔就被架空了。品官只有数万名,而明清胥吏至少在几十万人,与士子的数量相仿,甚至更多。
1703077895
1703077896
在胥吏层次的上缘,最简单的分界线就是流内与流外。唐律有“吏,谓流外官以下”的规定。“流外官”的提法虽然带一个“官”字,但胥吏实际并不被看成是“官”。在唐人观念中,担任流外官不算“解褐”。同时叶炜君的研究又显示,“吏”与“官”的边界,还没有清晰到“一刀两断”的程度。流内九品的一些官职,也被认为是“吏”,例如九品的诸省主事、寺监录事,七品中书主书、门下录事、尚书都事,也应划入胥吏的行列(86)。也就是说,“胥吏”的认定既与官品有关,流外品属“吏”;也同职类有关,某些文书胥吏之职虽在流内,但仍是“吏职”;最主要的还是资格——吏员出身,不同于科举出身。
1703077897
1703077898
胥吏层次的下缘也很模糊。大致说来,在历史后期,“胥吏”又可以分为“吏”与“役”两个层次。若干职役,兼有公人与白民服役者的双重身份。这种“吏”与“役”,在现代文官制下,分属办事员和工勤人员。工勤人员并不是“民”。按1956年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0级工资制,工勤人员在第27—30级。古代却有大量吏、役,朝廷不让他们的“编任资格”正式化,宁肯让他们保持在编外或准编外状态,处于“官—民”之间。总之,胥吏的上端近于“官”,下端近于“民”。从职能上说,胥吏是职位结构的必要部分;但从身份看,他们与“官”有明显区别,做胥吏不算做官。所以胥吏问题,主要是一个身份问题。官、吏、民之三分,不光是一种职位结构,也是一种品位结构。
1703077899
1703077900
历史前期的情况还不太一样。从服饰看,汉代文职,从高官到小史都服黑,可见其时官、吏相通。南北朝隋唐间,官、吏分途。隋炀帝规定,五品以上穿紫袍,六品以下用绯、绿,胥吏用青,庶人用白。这样,胥吏遂自有服色,与官、民都不相同了。唐朝的常服服色,品官用紫、朱、绿、青,流外胥吏与庶人一同用黄。其服饰等级,参看下表(87):
1703077901
1703077902
1703077903
1703077904
1703077905
从隋朝的常服与唐朝的公服看,是官、吏、民三分;从唐朝常服看,官为一类,胥吏、庶人同为一类。在元朝,吏一度地位颇高,但低级吏员仍有专门服装,即檀合罗窄衫、黑角束带、舒脚幞头,与官不同。明初的监生、生员一度与胥吏同服,反映了二者都处与“官—民”之间。后来朱元璋为学子另行制服,但没改变这种层次安排。
1703077906
1703077907
胥吏的等级管理,历代有异。周代的胥吏,与公卿大夫士截然两分,以“稍食”为其生计和等级。用孟子的话说,他们只是“庶人在官者”。秦汉“以吏治天下”,在观念上“百官皆吏”,都用秩级管理。其时百石之秩,大致相当后代的九品官。其下有斗食、佐史两级,从行政层次说相当后世的流外。就汉简所见,斗食、佐史级的吏员,有令史、啬夫、尉史、侯史、亭长、书佐等,其月俸有600、570、500、480、400、360、300、200、100钱这样的级差(88)。由此可以推知,百石以下的小吏其实有很多等级,但王朝并没有为他们制定更多细小的秩级。秩级到百石就为止了。其原因很简单:简化等级管理。西汉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的月钱是60000钱,是小吏的最低月俸100钱的600倍。可见底层小吏是非常卑微的。百石以下的小吏俸钱,跟周朝的胥吏“稍食”非常类似。汉代的秩级,本来就有职位分等的性质;百石以下的小吏有等级而无秩级,其职位分等的色彩,就更浓厚了。
1703077908
1703077909
曹魏时出现了九品官品,百石令史变成了九品官,九品之下的小吏就处于“流外品”的地位了。而且这时出现了九品中正制,担任流内官需要以中正品为条件,流外的小吏实际上没有中正品,官、吏之分由此而强化了。因为中正品是面向士人的品位,由此“流外”开始有了“另类”的意味,非士人的意味。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北魏孝文帝设流外七品,至北齐变成了九品,南朝梁武帝设流外七班,及三品勋位和三品蕴位。其中包含大量吏职。这样,“官”与“吏”正式变成了两个流品。北周在九命之下设流外九秩。流内外的俸禄参看下表(89):
1703077910
[
上一页 ]
[ :1.7030778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