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9873e+09
1703079873 [198] 吕珮芬:《湘轺日记》,《历代日记丛钞》第154册,第136—137页。
1703079874
1703079875 [199] 吕珮芬:《湘轺日记》,《历代日记丛钞》第154册,第139页。
1703079876
1703079877 [200] 廖一中等整理《袁世凯奏议》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277页。
1703079878
1703079879 [201] 《紧要奏折·徐御史士佳奏请乡会试增设洋文中额折》,《鹭江报》第34册,1903年6月16日,第12页。另见《外事·乡会试请增设洋文中额》,《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第1559号,1903年7月12日。据上谕档,徐士佳此折上奏时间为1901年10月,上谕要求政务处、外务部议复此折(《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7册,第196页),其后议复缘何延宕,报刊为何此时才登载该折,须进一步考证,感谢朱贞博士的提示。
1703079880
1703079881 [202]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87,光绪二十七年九月甲戌(1901年10月23日),《清实录》第58册,第439页。科举中的翻译乡会试,主要针对满洲蒙古的满蒙语译为汉语,并非外国语。乾隆时设,规定五年举行一次。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4,选举一,第8424—8425页。
1703079882
1703079883 [203]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96,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丁未(1902年3月25日),《清实录》第58册,第549页;《光绪朝上谕档》第28册,第54页。
1703079884
1703079885 [204] 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1,通论(下),第4页。
1703079886
1703079887
1703079888 [205] 道光中叶至光绪末年,以增开实科或开设特科为内容的正式奏章至少有18份,奏请者包括:道光朝祁;咸丰朝王茂荫;同治朝黎庶昌、英桂、沈葆桢;光绪朝薛福成、李鸿章、沈葆桢、宝廷、陈启泰、潘衍桐、官文、陈琇莹、陶模、孙家鼐、盛宣怀、严修、徐佳士、陈庆桂、袁世凯。实际情况当不止于此。
1703079889
1703079890 [206] 《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李鸿章全集》第6册,第166页。
1703079891
1703079892 [207] 《洋务运动》第1册,第151—152页。
1703079893
1703079894 [208] 李鸿章:《复署赣抚刘仲良中丞》,光绪元年正月初八日(1875年2月13日),《李鸿章全集》第31册,信函3,第173—175页。
1703079895
1703079896 [209]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已提出变革方案,新政伊始,又与刘坤一联名上《江楚会奏》第一折,重申和强调相关建议。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第1402页。
1703079897
1703079898 [210]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1703079899
1703079900
1703079901
1703079902
1703079903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1703078747]
1703079904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第二章 立停科举与清末政情
1703079905
1703079906 晚清科举改革的探索,贯穿于戊戌与新政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时期。前者重在内容变通,以科举接纳包容西学与实学为目标,办法是自下而上、由外而内地进行舆论鼓动并利用皇权乾纲独断,促动与推进改革;后者以学堂合并科举为旨归,观念层面的社会认同(指积极兴学及为其扫除障碍)基本达成,主要矛盾开始转向上层决策的具体运作,即实施方案的内容、时间、程序、途径和效果预测的行政决断。清廷中枢的观念异同及人事变动,直接影响改革进度与成效。媒体关注的角度也由对维新派主张的宣传,转为对朝臣疆吏活动的报道。[1]这一既往不被注意的变法模式的转变,表明新政期间重大决策的酝酿,统治集团内部仍需要自下而上的复杂运作。否则即使是恢复戊戌变法的措施,也并非轻而易举。而新政在复行变法的同时,也自觉与不自觉地模仿了戊戌的观念乃至运作形式。
1703079907
1703079908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1703078748]
1703079909 第一节 新政初督抚的变科举
1703079910
1703079911 一 以权谋变科举的滥觞
1703079912
1703079913 以权谋促变科举的酝酿与活动,在举国上下对甲午战败原因深刻反省的背景下出现,戊戌与新政时期一脉相承、各具特点。其滥觞始于维新派,却对新政时期的督抚不无影响。
1703079914
1703079915
1703079916 自1842年祁奏请广设科目、调整科考内容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议改科举,均以朝臣疆吏的奏章为主要表现形式。由于每个奏章的上奏者各自独立,相互间隔时间较长,既缺少具体操作的详细建议,也无法形成庙堂之上的舆论压力,结果如同李鸿章所概括:“今自殿廷以至郡县之试,旁及书院之课,皆就其已成之业而进退高下之,则有举而无教矣,而所学又非所用。论者咸知时文试帖之无用,又不敢倡言废科举,辄欲调停其间,于是艺科、算学之说迭见条陈,或搁置不行,或暂行辄止。盖事无两胜,此优则彼绌,数百年积重之势,非偶然更置一二所能转移。”[2]其基本态势,可谓议论不断,成效甚微。
1703079917
1703079918 如何通过新途径、采取新方法更为有效地推动科举改革,颇费思量。戊戌期间,维新派寄希望于政府变法,已意识到疆吏与枢臣的态度对于变法成败至关重要。1897年,唐才常撰文猛烈抨击科举流弊,并对“枢要诸臣与夫封疆大吏,则无有抉其弊,危其词,为我皇上言之者”的现状感到痛心疾首。[3]因为思想家与民众的呼声,虽然可能为改革提供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土壤,却难以直接催生变法措施的出台。那些实权在手、掌握各种政治资源的“枢要诸臣”和“封疆大吏”一旦接受改革的主张,从内部发动,倒是更容易影响变革的速度与结果。
1703079919
1703079920 戊戌前后梁启超对于以权谋促变科举一事相当积极且信心满满,在他看来,“惟科举一变,则海内洗心,三年之内,人才不教而自成,此实维新之第一义也”。他深知其事不易为,尤其是“天听隔绝,廷臣守旧,难望丕变”,仅按官场文书呈递的一般正常程序,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走完过场,只能看到官样文章。突破重重阻挠,直接面圣以耸动天听,至为关键。为此,他突发奇想,提出“若得言官十余人共昌斯义,连牍入陈,雷厉风行,或见采纳。昔胡文忠以四万金贿肃顺,求赏左文襄四品卿督师,于是中兴之基定焉……今拟联合同志,共集义款,以百金为一分,总集三千金,分馈台官,乞为入告。其封事则请同志中文笔优长者拟定,或主详尽,或主简明,各明一义,各举一法,其宗旨不离科举一事。务使一月之内十折上闻,天高听卑,必蒙垂鉴。则人才蔚兴,庶政可举”。此议乍看不择手段,有失君子之风,而梁启超绝非戏言,认真付诸实行。不久,他函告康广仁和徐勤:“今日在此做得一大快事,说人捐金三千,买都老爷上折子,专言科举,今将小引呈上。现已集有千余矣,想两日内可成也。请公等亦拟数篇,各出其议论。不然超独作十篇,恐才尽也。此事俟明春次亮入京办之”。[4]后来宋伯鲁和徐致靖以言官身份呈递的奏折,实则出自康有为之手,[5]与此似不无关系。可见维新派坐言之后要想起行,也不得不遵循权力角逐的胜负准则。
1703079921
1703079922 贿买言官意在耸动天听,立志图新的光绪帝果然从善如流,力排众议,毅然诏废八股改试策论,[6]令康、梁等人喜出望外。在此之前,维新派并不敢奢望事情会进展得如此顺利,除上达天听外,主要精力放在尝试与赞成变法的疆臣合作推进维新事业上面。张之洞在变科举方面与维新派不乏共识。他曾经对梁启超说:“废八股为变法第一事矣”,[7]所撰《劝学篇》,第八即为变科举,虽“谓今日科举之制,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8]主张却与维新派的要求大体相同。他随即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合奏《妥议科举新章折》,步调也与康、梁等人一致。[9]1898年5月,梁启超致函夏穗卿,提及运动变科举一事:“瓜分之局已成,而人情闭塞如昨,至可忧耳。香帅到京,恐未必大用,位次太末,用亦未必有权……顷专意办变科举事,成否未可知,虽知其无及,不能不略为说法”。[10]由此来看,维新派当在科举改革等问题上与张之洞或其他官员有过接触磋商,希望通过有权势的官员影响朝廷决策,开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另一途径。这与新政期间群臣的谋划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上一页 ]  [ :1.7030798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