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80131e+09
1703080131 为了说服朝廷,陈夔龙列举了修复贡院的四个有利因素:一是考官及主持其事的礼部、国子监大臣,无须再往返河南,一切事宜就近办理,可以节省旅费开支,以免增加部院的财政负担;二是有利于沿江沿海省份应试者入京赶考,西北各省赴京的应试士子,也不致因路途不便而耽误行程,而会试中式者,可在京等候殿试,免去再度往返之劳;三是贡院修复后气象更新,“于学堂得积分之文凭,于科场验平日之学业,学校科举并行不悖”;四是由于顺天乡试借闱河南,河南本省试期只能向后展期至十月,秋冬之交,天寒日短,且雨雪交加,应考的士子倍加艰辛。倘修复京师贡院,顺天乡试仍在京举行,“则豫闱自可按照常期考试”。
1703080132
1703080133 针对当局的两大顾虑,陈夔龙一方面提出具体的修葺方案,即以建材工程责之部院,“以筹款济用责之疆臣”,按照大省出资2万、中省出1.5万、小省分摊1万银两的比例,由各省共同承担所需20万两白银的工程预算。另一方面,陈夔龙特别提示,科举与学堂的优劣存废尚未定论:“论者谓明诏各直省建设学堂,科举分年递减矣。不知递减之说,原只因时变通,尚待徐推,并非旧日规模概行全废也。况多年积学之士,或年齿已长未能取入学堂,留此以为进身之阶,俾皓首穷经,得以操刀一试,不至稍生觖望,则修复贡院非徒因仍旧贯,实足以广登进而系人心”。[152]
1703080134
1703080135 在陈夔龙看来,递减科举只是“因时变通”的权宜之策,要与学堂比较竞争后方可定其优劣,而科举对“多年积学之士”以及因年龄限制未能进入学堂的士子命运仍有重要价值。对于朝野上下,修复贡院均非一般的房屋修缮,于皇朝统治的稳定和巩固至关重要。
1703080136
1703080137 此外,为了减缓来自兴学支持者的压力,陈夔龙声明修复贡院并非排斥抵制新学之举,反而对新式学堂有积极作用:“是修复以后,可备学堂毕业各生届期简放考官、会同考试之地,且该处地势轩敞,修葺院中屋宇,除号舍外不妨变通旧式,略加开拓,即使将来科举尽废,并可改作京师添建学堂之用,亦属一举两得。”
1703080138
1703080139 陈夔龙的上述方案,不仅设法将修复京师贡院的具体障碍和疑难予以化解,且对一年前批准的十年三科渐停科举的定议提出不同看法,强调科举具有“广登进而系人心”的作用,尤其是可以为积学之士及年长士子留作“进身之阶”,[153]有利于稳定笼络士子之心。而这一点正是慈禧对于科举存废问题最为犹豫与关注之处。
1703080140
1703080141 与陈夔龙的意见截然相反,参与讨论的一位工部刘主事,直言修复贡院可能对学堂发展造成阻碍,其说帖对主修、缓修者所持理由逐条予以驳斥:“今为数次即停止之科举,鸠工糜费,重修贡院,似可不必”;应试者借闱河南,火车畅行,往返便捷,毫无窒碍,“是为科举计,固无庸修贡院也”。对所谓贡院之修不专为科举,将来科举废止,学堂毕业生仍可在贡院考试的论点,刘主事认为:“为此说者,意见模棱,持议甚巧,阳庇学堂,阴阻科举,所谓弥近理而弥乱真者也。”他强调,贡院用于学堂考试,不仅与西方各国学制及相关章程不合,而且以“向来考试科举之法考试学堂,讳科举之名称,蹈科举之蹊径,弃实业,尚空谈,本属无谓”。若必须再加考试,大学堂规模阔大,尽可容坐,即使人数过多,亦可分省分期考试,而不必合校棘闱,所以“为学堂尤无庸修贡院也”。
1703080142
1703080143 刘主事进一步阐述,由于贡院乃科举的标志象征,而科举为学务发展的严重障碍。近年学堂推广迟迟难见成效,皆因科举尚存,浅识之士因循自误。如果此时修复贡院,影响十分恶劣,首先将直接妨碍学务,“人特谓科举不必停,学堂不足重,其已设者,既各有懈心,其未设者,亦群怀观望”;其次则失信于各国,让国外舆论因此误会清廷“宗旨不一,谋事不专,相与匿笑”。结论不言而喻:“是故欲植人才,必兴学堂,欲兴学堂,必停科举,欲停科举,必不复修贡院”。[154]此项说帖,表达了反对修复贡院者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1703080144
1703080145 值得注意的是,说者将科举与学堂置于势不两立的地位,科举的存废,已经不必待辨明学堂优劣,而是凡有碍学务,即当废止。停修贡院不仅可表示清廷推行新式学堂的决心,也可破除学堂发展的阻力。此一看法与主张的转换相当关键,成为后来立停科举的重要理据。
1703080146
1703080147 政务处议复时,首先综述了各部院讨论的情形:“兹据各衙门先后各具说帖咨送前来,臣等详加检核说帖,主修京闱者,共七十二件;主修京闱仍暂借汴闱者,共一十九件;主借汴闱不修京闱者,共二十九件。所议均不为无见”。进而表示,京城贡院既为各省士子集试之地,也可在科举停罢后做各省毕业生送京汇试之地,新旧学皆可利用,“自应仍就贡院旧基变通修建”。至于修建方案的具体细节和经费来源,因库款支绌,清廷难以支付,故而采纳了陈夔龙的建议,“应饬各省筹集款项,方能兴此大工”。由于建设规制未定,工程款项尚未落实,“明年丙午科乡试,恐赶不及,仍请借闱河南,以免贻误。其丁未会试,则视贡院能否修竣,再行酌定”。至于京城贡院应如何改修,使学堂和科举均可适用,请交学务大臣、礼部、顺天府查勘妥议后奏明请旨遵行。该折奉旨依议。[155]据此,京师贡院的修复最终以缓修为定论,只是具体实施办法,如工程设计和筹款用款方面的细节,尚须会同相关各方勘察后妥议。
1703080148
1703080149 三 以攻为守促立停
1703080150
1703080151 政务处奏章似乎不偏不倚,只是就事论事,并未对科举和学堂孰轻孰重发表倾向性意见,可是各部院120件说帖中,实际赞成修复贡院者(含主修与缓修)竟达四分之三。[156]虽然主张修复京闱未必等于推翻渐停科举的定议,然京师贡院毕竟是科举制的重要象征,修复贡院之举在广大士子眼中,可能意味着清廷继续维系科举制的意向。在学堂与科举此消彼长,利害尖锐冲突之际,如果仍然继续以十年为期渐停科举,则新式学务的前景殊难预料。形势危急,迫使主张废科举人士不得不重新检讨渐停办法,另辟根本解决之道。
1703080152
1703080153 政务处复奏也是一波三折,据说曾因主修之议呼声甚高且急,打算“拟以各衙门堂官所议之占多数者为断,定于本月二十日后具折复奏,即请筹款估价,修复贡院,明年丙午科仍在北京应试,以存体制而惠士林”。嗣后因张、荣两位管学大臣到政务处明确表态,学堂科举不能并存,修贡院虚费十余万金为害尚少,影响所及,致学生界阻力为害甚大,拟专折力争。此时又风传两宫之意,似不主修,“故政务处亦仰承意旨,拟奏请缓修”。[157]另据报载:“政务处第一次会议系议修贡院一事,目下各衙门堂官竞上说帖,主修者占多数,主不修者占少数,政务处拟奏请估修,俾明年丙午科乡试可在北京举行。惟张、荣两尚书颇反对,决计不修,故政务处尚徬徨歧路也。”[158]则政务处最后的表态,其实也是折中妥协的结果。
1703080154
1703080155
1703080156 有消息说,除张百熙、荣庆“力主缓修”外,军机大臣瞿鸿也是缓修的坚定支持者,所以尽管大多数部院主修贡院,在政务处会议上,三人均强调科举前既奉旨逐渐减额,“自无庸虚糜数十万巨款而修造不急之工”。由于三人的力争,最后定议暂缓修复京师贡院。还有一种传闻,“因景陵被灾,拟将贡院之款移作修陵之用,故如此决议”。[159]景陵隆恩殿火灾,初步修复估算需180万两,若全面翻修,则所需银子还要增加。[160]这在客观上有助于缓修之议。因此,户部堂官虽然同递缓修说帖,迫于库款奇绌,并不积极。“赵大司农语人曰:‘贡院修亦可,不修亦可,我均听之。若因修贡院而向户部筹款,则我户部实无款可筹也。’”[161]
1703080157
1703080158 修复京师贡院的讨论,京官参与的层级与人数,均超越以往议政多限于当事部门堂官或六部九卿的范围,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有人似乎意犹未尽,希望召集会议当面讨论。给事中熙麟片奏:“至会议事,固重在议实,重在会议。乃此次议修贡院,止由政务处开具礼部原奏,分送各衙门会具说帖,是分议非会议矣,是竟以说帖代议且即以陆续汇齐矣……应请饬下政务处妥议更正,以昭责实而杜流弊”。[162]熙麟的说法,表明部院官员们对此郑重其事,而贡院修复对科举存续至关重要。
1703080159
1703080160 修复京师贡院引起如此大的动静,陈夔龙等人的苦心筹划,部院官员的人心所向,意味着留恋科举制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周馥直指此事为“有意规复科举”,而端方也致函张之洞,暗示此为军机大臣王文韶与鹿传霖主谋。有传闻称王文韶还个人捐廉,为修复贡院筹集款项,[163]周、端两督抚因而要求张之洞“运动阻止此事”。[164]这令一向老成持重的张之洞惊骇不已。张本人曾历任数省学政,主管科举事务,深知贡院与科举的关系非同寻常。他感到这绝非一项普通的建筑修葺工程,很可能对科举减额成议构成严重威胁,因而惊呼:“如此则天下学堂不必办矣,自强永无望矣”。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他立即致函管学大臣张百熙:若因朝中科举减额之议阻力太大,可协商转圜,必要时考虑做些让步,但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少减、缓减则可……若修复贡院,则万万不可”。[165]因为陈夔龙虽称科举和学堂均可利用贡院,各方面阐述的修复贡院理由则多涉及科举进退,足以使为渐停不懈努力者心生疑窦。
1703080161
1703080162
1703080163
1703080164 张之洞害怕反对新学者可能借修复京师贡院之机,使已成定论的渐停之议再起波折,最终导致举步维艰的科举改革功亏一篑。他赶紧致函张百熙,指出工程需款甚巨,而身为河南巡抚的陈夔龙出此建议不无私心,目的可能在于减轻借闱河南给当地造成的财政负担。为此,张之洞提出:可由各省分摊河南因借闱而增加的相关经费,所谓“方今搜刮已穷,乃糜数十万金为此阻学抑才之举,实为非计。闻汴抚请修京师贡院,不过为汴闱代顺天乡会试,繁费过多,力难独任耳。此项汴闱经费,每次不过五六万,尽可派各省协解,并不为难。公主持学务,深悉时艰,务望切商止斋诸公,力筹阻止,天下幸甚”。[166]止斋即瞿鸿,由于维护科举的阵容依然强大,必须由张百熙运动军机重臣瞿鸿,阻止修复贡院才可望成功。
1703080165
1703080166 从军机处所辑录的档案来看,张之洞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分科减额渐停科举的朝旨颁布后,官员中坚决要求更改渐停成议者仍不乏其人。浙江道监察御史瑞璐的奏陈颇具代表性:“学堂尚无成效,科举不宜递减,请俟明效大著,再行渐停科举,以收士心而免觖望”。该折指名痛斥袁世凯、张之洞“以国为戏”,咄咄逼人地质问道:“科举行之已久,英才间亦有人。学堂今始创行,人才尚未一见。设九年后科举全废,而人才未得,士心已失,误国之咎,该督将何词以解?”并特别强调“停止科举,事体重大,办理不厌详慎,稍或失宜,误国匪细”,要求朝廷饬大学士、六部、九卿、翰林、科道对减额渐停科举之事会议具奏。[167]
1703080167
1703080168 此番京师部院讨论修复贡院的倾向更具指标意义,可见即使在朝官的层面,学堂与科举的博弈也不容乐观。一旦京师贡院修复,不仅天下士子更加心向科举,已经进入学堂的生徒也难免心襟摇曳,不能自持,学堂教育的成效必定大受影响。十年渐停期间,各省学堂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授人口实,横生枝节,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阻止修复贡院,以防科举改革倒退,就成为张之洞和张百熙等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1703080169
1703080170 四 台前幕后的配合
1703080171
1703080172 政务处奏准缓修贡院,客观上使得坚持改革科举的官员们能相对从容地展开活动,获得筹划“运动阻止”的宝贵时间。为了防止减额渐停定议变生不测,决定京师贡院缓修后的几个月里,张百熙与端方配合默契,一方面利用进宫面圣的机会,反复灌输科举误国、兴学救国的观念,积极鼓吹直隶等地学堂兴办的成效,要求嘉奖袁世凯,并树为成效卓著的兴学先锋[168];另一方面则私下频繁联络,争取各方支持,以减少阻力。面对部院各级官员多数倾向于保留科举制的情势,他们知道只有直接争取中枢和最高当政者的明确表态支持,才有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掌握中枢实权的军机处、政务处,成为他们力争的关键对象。
1703080173
1703080174 1905年6月30日,上谕以体恤王文韶年迈体弱为由,开去其军机大臣差使,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的徐世昌、铁良则先后入值军机并充任政务大臣。[169]此番军机与政务处的人事变动,绝非偶然,而是出于刻意布局。[170]如前所述,王文韶反对废科举最力,又是军机老臣,此前减额渐停之议,即遭其抵拒,讨论修复京师贡院,王又极为活跃,且以捐廉号召筹款,若不设法排去,肯定成为科举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1703080175
1703080176
1703080177 《栖霞阁野乘·瞿鸿排去王仁和》条记:“善化瞿子玖与仁和王夔石同值军机。善化实为仁和门生,其入军机也,仁和实援引之。向例大臣初入军机,除画诺外,不敢妄建一议,若在师门,此例尤严。瞿欲排去仁和,即可居汉军机领袖,苦不得间。会仁和有耳疾,又年迈,拜跪稍艰。瞿当同入召见时,于仁和步履,扶掖备至,及退出时,又挽之使起,故显其老态于两宫之前。瞿又以其间语仁和曰:‘师患耳疾,设上以要政询问者,门生右顾可勿答,左顾则诺。’仁和然之,方私幸为门生之关切也。会北洋筹练新军,两宫以仁和曾任北洋,召询可否,仁和见瞿右顾,不以应。孝钦后曰:‘汝于此等事,竟不置可否耶?’瞿即在旁婉奏曰:‘王某近患耳疾,且已衰迈,恳两宫恕之。’孝钦又询王曰:‘汝耳疾若是其甚耶?’仁和未闻所以,第见瞿左顾也,遽对曰:‘然。’孝钦怫然,即命起去。未五日而开去军机差使之命下。”[171]
1703080178
1703080179 此事虽系坊间传闻,却有蛛丝马迹可寻。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905年6月30日)的上谕,提及开去王文韶军机的原因:“大学士王文韶当差多年,勤劳卓著,现在年逾七旬,每日召对,起跪未免艰难,自应量予体恤,着开去军机大臣差使,以节劳勚。”[172]上谕虽未提耳疾,但起跪艰难则与年迈体衰对应,似可与传闻相印证。王去后,按资历当由鹿传霖接掌汉军机领班,后者虽亦反对停废科举,但态度不似王文韶顽固,且为张之洞姻亲。因此,王文韶退出军机,立停科举扫除了人事方面的最大障碍。
1703080180
[ 上一页 ]  [ :1.7030801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