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81686
[50] 《朱峙三日记》,《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第331页。
1703081687
1703081688
[51] 《朱峙三日记》,《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第335页。
1703081689
1703081690
[52] 凤冈及门弟子谨编《民国梁燕孙先生士诒年谱》,第49—50页。(注:原文标注为1902年3月,但对比袁、张两督出奏时间,似为编年谱者之误)
1703081691
1703081692
[53] 《朱峙三日记》,1903年1月8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第337页。
1703081693
1703081694
[54] 《朱峙三日记》,1903年2月2日、10日、12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286页。
1703081695
1703081696
[55] 《百无一是》,《选报》第47期,1903年4月12日,教育言,第11页。
1703081697
1703081698
[56] 顾廷龙编《王同愈集》,第301—302页。
1703081699
1703081700
[57] 《朱峙三日记》,1903年6月11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295页。
1703081701
1703081702
[58] 《朱峙三日记》,1903年7月17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299页。
1703081703
1703081704
[59] 《朱峙三日记》,1903年8月23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03页。
1703081705
1703081706
[60] 《朱峙三日记》,1903年12月16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12页。另见关晓红《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703081707
1703081708
[61] 清代乡试,正、恩科合计,至1905年停科举前,约平均2年多一届,14次科考亦须30年左右。即使程师在20岁前已中秀才,彼时年龄也在50岁开外,比当时的刘大鹏年纪略大。
1703081709
1703081710
[62] 《朱峙三日记》,《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287—290页。
1703081711
1703081712
[63] 《朱峙三日记》,1903年11月3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08页。
1703081713
1703081714
[64] 《朱峙三日记》,1903年11月10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09页。
1703081715
1703081716
[65] 《朱峙三日记》,1903年3月19日、5月27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289、293页。
1703081717
1703081718
[66] 王维泰:《汴梁卖书记》,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06页。
1703081719
1703081720
[67] 《退想斋日记》,1896年6月8日、5月22日,第57、58页。
1703081721
1703081722
[68] 《退想斋日记》,1904年5月31日,第134页。
1703081723
1703081724
[69] 《朱峙三日记》,《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43—344页。
1703081725
1703081726
[70] 《朱峙三日记》,1905年8月2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53—354页。如果日记文字未经改动,则这一记载为科举停废的重要史料。关于1905年的联名奏请立停科举,前人多以为由张之洞主动,并依据许同莘的记载,定为旧历七月酝酿发端。实则张之洞并不主张立停,联名上奏由端方和袁世凯主动,公历7月已经发动,张之洞的加入反倒落在后面。
1703081727
1703081728
[71] 《朱峙三日记》,1903年7月9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298页。
1703081729
1703081730
[72] 《朱峙三日记》,1905年9月18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55页。
1703081731
1703081732
[73] 《朱峙三日记》,1905年5月9日,《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50页。
1703081733
1703081734
[74] 《退想斋日记》,1905年10月15日、17日,第146页。
1703081735
[
上一页 ]
[ :1.7030816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