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86685
1703086686
两科贡士中的绝大多数随后通过殿试成为进士。因此,对于癸卯、甲辰两科进士而言,许多人既是乡试同年,又是会试同年。不少人虽然分别为癸卯进士和甲辰进士,但又系乡试同年。加以变通新进士章程,癸卯、甲辰二科中诸多进士接着在京师大学堂进士馆学习法政、理财等“新学”,因此又兼了同学之谊。这种过渡时代所兼具的科举同年和学堂同学关系,在随后的清末民国时期,成了癸卯、甲辰进士聚合共事、发起结社与维系认同的基础。
1703086687
1703086688
癸卯、甲辰二科既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科会试,亦是清季科举改制在会试层面的实践。考官基本按照辛丑科举奏定章程主持了会试大典。从三场考试来看,头场中国政治史事论题引导士子究心经世史学,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题意在引导士子关注新学时务。史论题效果稍好,但以辅佐富强为上,且首道不出周秦范围,考生既不难预拟题目,[165]考官出题亦易撞题,似较八股时代更甚。策题指向性强,答卷雷同度高,尚难称其为“学”,效果有限。四书五经义题置于三场,且题量太少,荒经之弊不可避免。
1703086689
1703086690
从阅卷取中的实际过程来看,重头场主要是荐卷、阅卷程序导致的。但二、三场既有补荐机会,且两科会试,尤其是甲辰恩科,头场荐卷率大幅提升,因而二、三场的作用亦不可轻忽,并非只看头场。二场“新学出彩”、三场经义湛深的卷子,亦有补荐的机会脱颖而出,经补荐取中者约占中额的1/15。从阅卷取中的标准和内幕来看,科举改制后,史学功底、古文素养的作用凸显,答卷则须新警动人。废除誊录突出了会试中楷法的重要性,且认字取中的弊端亦所不免。此外,斯时文网已大开,谭延闿卷虽然甚佳,但涉及辽、金题的答卷,若在康乾时期,很可能要吃文字狱,而竟高中会元。[166]
1703086691
1703086692
[1] 稊园(关赓麟)诗题,孑厂(郭则沄)辑《科举概咏》,《中和月刊》第1卷第11期,1940年11月,第50页。
1703086693
1703086694
[2] 礼部:《续增科场条例》(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八年)第11册,第7~11、14~15页。
1703086695
1703086696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7册,第220~221页。
1703086697
1703086698
[4] 范沛潍:《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述论》,《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王瑶、李银良:《清末最后一次会试考述》,《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1703086699
1703086700
[5] 《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三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28册,第234~235页。
1703086701
1703086702
[6] 《全权大臣奕劻、李鸿章电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1186页。
1703086703
1703086704
[7] 《致京英国钦差萨大臣、德国钦差穆大臣》(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子刻发)、《致江宁刘制台》(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日丑刻发),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89~8590页。《江宁刘制台来电》(辛丑四月廿一日酉刻发、亥刻到),《张之洞档》第87册,第464页。
1703086705
1703086706
[8] Ian Ruxton,ed.,The Semi-Official Letters of British Envoy Sir Ernest Satow from Japan and China(1895-1906),p.247.
1703086707
1703086708
[9] 《柔克义致海函》(119号),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1901年美国对华外交档案:有关义和团运动暨辛丑条约谈判的文件》,刘心显、刘海岩译,齐鲁书社,1984,第330页。
1703086709
1703086710
[10] 《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六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28册,第291页。
1703086711
1703086712
[11] 《致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九日午刻发),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第2222~2223页。
1703086713
1703086714
[12] 《致西安鹿尚书》(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九日午刻发),《张之洞档》第35册,第354~355页。
1703086715
1703086716
[13] 《时事要闻》,《中外日报》1901年9月6日,第1版。
1703086717
1703086718
[14] 《时事要闻》,《中外日报》1901年10月25日,第1版。
1703086719
1703086720
[15] 《冯汝琪致冯金鉴》(辛丑九月卅日),《冯汝琪家信》,近代史所档案馆藏,甲203。
1703086721
1703086722
[16] 《时事要闻》,《字林西报》(九月十三日),《中外日报》译载,1901年10月25日,第1版。
1703086723
1703086724
[17] 《江南会试》,《选报》第1期,1901年11月11日,无页码。
1703086725
1703086726
[18] 礼部:《续增科场条例》(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八年)第11册,第8页。
1703086727
1703086728
[19] Ian Ruxton,ed.,The Semi-Official Letters of British Envoy Sir Ernest Satow from Japan and China(1895-1906),p.244.
1703086729
1703086730
[20] 《致西安行在军机处、江宁刘制台、上海盛大臣转全权大臣》(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初八日未刻发),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77页。
1703086731
1703086732
[21] 《复奏踌躇》,《中外日报》1901年11月14日,第2版。
1703086733
1703086734
[22] 其实,因为全权大臣争取北京会试的交涉失败,所以即使京师贡院未毁,也须借闱。王瑶、李银良已指出此点(《清末最后一次会试考述》,《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89页)。
[
上一页 ]
[ :1.7030866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