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89458
1703089459
[152] 昝圣骞:《晚清民国词人郭则沄研究》,第90页;杨传庆:《清遗民词社——须社》,《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第35页。
1703089460
1703089461
[153] 郭则沄编《烟沽渔唱》(1933),南江涛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第16册,第113~116页。
1703089462
1703089463
[154] 杨传庆:《清遗民词社——须社》,《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第35页。
1703089464
1703089465
[155] 胡嗣瑗:《直庐日记》,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影印本,第246页。
1703089466
1703089467
[156] 邓瑞整理《邓之诚文史札记》上册,凤凰出版社,2012,第295页。
1703089468
1703089469
[157] 胡嗣瑗:《直庐日记》,第11、27、45、63、70、97页。
1703089470
1703089471
[158] 郭则沄:《汪兼龛民部味莼词序》,《龙顾山房全集·骈体文钞》卷2,1938年增刻本,第21页a。
1703089472
1703089473
[159] 陈声聪:《兼于阁杂著》,第70页。
1703089474
1703089475
[160] 郭则沄编《烟沽渔唱》(1933),南江涛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第16册,第111页。
1703089476
1703089477
[161] 顾承曾:关赓麟《稊园诗集之十二·吾土集》序言,第1页a~1页b。
1703089478
1703089479
[162] 关赓麟:《稊园吟集甲稿编终杂述》,《稊园吟集甲稿》卷首,转引自玉庐主人《玉庐藏书散记·稊园诗词社略述》(2012年2月13日),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5760080100w985.html。
1703089480
1703089481
[163] 关赓麟:《思痛轩诗存》序,中央文史研究馆编《崇文集二编》,第34页。
1703089482
1703089483
[164] 游洪范:关赓麟编《清溪诗社诗钞第一辑》(1936),南江涛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第12册,第305~307页。
1703089484
1703089485
[165] 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4册,第1487页。
1703089486
1703089487
[166] 本段见慧远(夏纬明)《近五十年北京词人社集之梗概》,张伯驹编著《春游琐谈》,第19~20页。
1703089488
1703089489
1703089490
1703089491
1703089493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结语
1703089494
1703089495
科举绵延上千年,随时代而更新改进,是中国古人的一大制度发明,影响传统中国至深且远。清代科举已然成熟,从多方面维系着帝国的秩序。虽任何良法美制均难免末流之弊,但制度文明绝非一日之功,易科举实难以善其后。
1703089496
1703089497
清季西潮东来,中西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屡遭败衄,踏入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因此,尽快走上一条变革旧制、仿行新法的富强之路,越来越成为朝野上下追逐的目标。随着“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的说法渐成“共识”,兴学育才就被当成救时的不二法门。[1]中西新旧对比之下,固有的负责培才、抡才的书院与科举制度诟病日多。
1703089498
1703089499
结果,当英、法、美等国师中国科举美意,逐渐建立文官考试制度之时,中国的科举制变革却渐由“坐言”走向“起行”,至百日维新时几度颁下改制之谕而达到高潮。惟政变旋作,悉复旧制。迨庚子事变,中国创巨痛深,痛定思痛,厉行新政,首要的便是改科举。所以,甫入20世纪,在兴学堂的同时,科举改制再次启动。只是究竟如何改,关系国家民族的发展走向和千家万户的切实利益,既异常关键,又纷繁复杂。
1703089500
1703089501
两条脉络的科举改制
1703089502
1703089503
清季科举制变革,是内外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作为改制方案的制定者和改制决策的参与者,若干实力督抚与朝内重臣的主张、运作和权力格局值得特别关注。既往研究更多侧重于督抚方面,在中枢、礼部、翰林院方面相对薄弱。
1703089504
1703089505
其实,从戊戌变法开始,科举制变革就包含两条相辅相成的改制脉络。一是科举考试新章脉络。从废八股文、试帖诗,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策、四书五经义入手,希望透过改内容、调场次、变文体等措施,注重中国“实学”,引入“西学”时务,拔取应时人才。二是从整饬翰林院到诏开进士馆的脉络。希望以速成之法,教科举已取之才。既令资深翰林群体研习经世实学,而自癸卯科会试开始,新科进士中的翰林、主事和中书须入京师大学堂特设的进士馆肄习法政、理财等新学,以期从科举精英中培训出略通西学时务的新政人才,同时引导士人学习风气向“实学”、“新学”转变。前一改制脉络旨在直接用所谓的“经世实学”取士,后一改制脉络则对已取之士再课以西学时务,两相配套,皆为解决科举为人诟病的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之弊。前者由督抚主动发起并竭力运作,而受到中枢、礼部的制约;后者因系科举改制在高层的推进,所以是由部分中枢大臣主动发起并积极促成的。
1703089506
1703089507
就辛丑科举新章来说,在改制之始,朝臣与督抚、京官与外官以及督抚之间颇有分歧,且一开始就与乡试、会试展期问题纠葛缠绕。1901年春夏,正在酝酿改科举的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科举新章颇来不及在辛丑乡试中实施,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不仅会拖延落实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甚至也会影响兴学堂等新政次第展开,故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乡试展期,会试自然延后)。与此同时,清廷高层希望通过尽快举行乡试以收庚子残局下的人心士心。王文韶、孙家鼐等重臣对刘坤一、张之洞一再奏请乡试展期大不以为然;张百熙甚至代表京官激烈陈奏,“诘责”刘、张。然而,在辛丑之际两宫西狩、东南互保的权力格局下,刘坤一、张之洞举足轻重,中央正深倚重。他们既对中枢重申己见,又向各省串联施压,坚持乡试展期。结果,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辛丑年乡试或展或行,双方主张均未实现。但这加剧了中枢、礼部与东南督抚在科举议题上的分歧,并投射到了科举新章的制定出台上,直接影响了科举改章的内容和走向。
[
上一页 ]
[ :1.7030894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