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89546
1703089547
民国以降,陈黻宸、李景濂、左霈、袁嘉谷、商衍鎏、王天木(汝榆)、郭家声、易顺豫、狄楼海、孙智敏、赖际熙、区大典、章钰、郭则沄、尚秉和、甘鹏云、李景铭等一大批癸、甲进士在大学、书院内外,守先待后,传授旧学,培养后辈。当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不少癸、甲进士痛感斯文将丧,强烈抵拒白话诗文,坚持经史诗文的独立地位。以关赓麟、郭则沄、顾承曾、何震彝、何启椿、林步随、靳志、陈宗蕃、温肃、朱汝珍、李景濂、王揖唐、吴璆、饶孟任、刘敦谨、郭宗熙、胡嗣瑗、陈曾寿、章钰为代表的一大批癸、甲进士,尤其是关赓麟和郭则沄,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主持寒山、稊园、蛰园、冰社(津)、须社(津)、清溪(宁)、瓶花簃、咫社等诗词社,吟咏酬唱,维持风雅,自民初至1950年代,历半个世纪之久。但在后科举时代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吴汝纶称之为吾国之瑰宝的诗赋,终难以扭转逐渐沦亡的命运。当诸人年事渐高,一旦去世,曾经盛极一时的诗词结社便难以维持。要之,在后科举时代,癸、甲进士对本国人文传统的种种护持、坚守和传承,皆构成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进士的流风遗韵。
1703089548
1703089549
[1] 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三联书店,2008,第247页。
1703089550
1703089551
[2] 《湖广总督张之洞来电》(辛丑三月初七日)、《致湖广总督张之洞电》(辛丑三月初七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9卷,第149~150页。
1703089552
1703089553
[3] 参见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134~138页;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第93~101页。
1703089554
1703089555
[4] 《致练兵处提调徐世昌函》(1904年3月22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2卷,第55页。
1703089556
1703089557
[5] 1903年京官批评袁世凯、张之洞奏请三科递减科举的理由之一,也是乡、会试之年例不言科举。
1703089558
1703089559
[6] 参见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第116~128页。
1703089560
1703089561
[7] 参见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90页。
1703089562
1703089563
[8] 《致署两江(湖广——引者注)总督端方等电》(1903年3月10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1卷,第66页。
1703089564
1703089565
[9] 参见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第115~122页。
1703089566
1703089567
1703089568
1703089569
1703089571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征引文献
1703089572
1703089573
一 档案、官书与资料汇编
1703089574
1703089575
(一)未刊档案
1703089576
170308957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703089578
1703089579
宫中档朱批奏折(1901~1911)。
1703089580
1703089581
军机处录副奏折(1901~1911)。
1703089582
1703089583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藏:
1703089584
1703089585
军机处档折件(1903~1904)。
1703089586
17030895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档案馆(简称近代史所档案馆)藏:
1703089588
1703089589
《冯汝琪家信》,甲203。
1703089590
1703089591
《感旧集·琼林集》,李景铭编,甲279-24。
1703089592
1703089593
《瞿鸿禨朋僚书牍》,甲375、甲375-1、甲375-2。
1703089594
1703089595
《汤化龙上书·函札等》,甲290-5
[
上一页 ]
[ :1.7030895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