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93682
这一趋势引出了一个实质性问题。拥有绅士地位的土地所有者,是否应该缴纳所有这些税,包括承担各种各样的差徭和普通丁税呢?
1703093683
1703093684
土地拥有者毫无疑问是很清楚正确答案的。他们知道清王朝的法律给予他们特殊免税待遇,是免除他们自身的一份丁税。法律对其他各种徭役并没有说明,但是他们紧紧抓住这一基本原则,认为拥有士绅地位的人可以免除所有形式的力役,不管他们拥有多少土地。因此,他们竭力不让自己的土地承担任何力役,并且企图常常能够得逞。事实上,一些绅士甚至更过分,还利用他们的地位非法牟利。
1703093685
1703093686
地方官员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他们从实际而非法律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地方官认为,既然所有力役实际上都是以土地为根据进行摊派的,那么,拥有土地的人就应该承担,而不管其人地位如何。让绅士(他们实质上是土地所有者)免税,政府(或他们自己)是承担不起这个损失的。他们常常充满理由地指出,给予拥有土地的绅士特殊照顾,就等于增加了普通纳税人的负担。
1703093687
1703093688
清政府1690年规定所有差徭都应向土地拥有者征收,而不管各人地位如何,显然是支持地方官看法的。这样,清政府授权向拥有土地的绅士征收差徭。当它在1726年再次确定免除丁税特权之时,表面上支持了上述绅士们的看法,但是带有一个重要的含蓄的保留。在拥有土地的绅士要求免除所有力役——为数众多的差徭和普通丁税——之时,清政府就坚持执行以前颁布的制度,每个拥有土地的绅士只能免除一个人的丁税,换句话说,绅士们必须承担所有形式的差徭。虽然差徭和丁税在理论上都是徭役,清政府免除其中之一而征收其余各种,做法或许有点矛盾。总之,拥有土地的绅士必须承担各种各样的差徭是相当清楚的。
1703093689
1703093690
一些享有特权地位的人,对清政府规定的冒犯,远远超过单纯地逃避他自己应承担的税额。其中最令清政府烦恼的,用官方术语说就是“包揽钱粮”:替别人完纳(或拖欠)钱粮,以从中获取非法利益;换句话说,滥用免除丁税的特权,来包庇那些没有这项特权和渴望免除部分或全部税责的人。山东省提供了一些早期的事例,根据1690年的官方记载:
1703093691
1703093692
山东绅衿户下地亩,不应差徭。……更有绅衿包揽钱粮,将地丁银米,包收代纳,耗羡尽入私橐,官民皆累。[206]
1703093693
1703093694
大约同时,湖南省也发生了类似事例。清王朝当局在1696年的一道指示中说道:
1703093695
1703093696
湖南陋习,里甲之中,分别大户小户。其大户将小户任意欺压,钱粮皆大户收取,不容小户自封投柜,甚且驱使服役。嗣后小户令出大户之甲,别立里甲,造册编定,亲身纳粮,如有包揽抗粮勒索加派等弊,该督抚题参治罪。[207]
1703093697
1703093698
“包揽钱粮”,并不只是发生在这两个省,也不只是富有的绅士大地主才有这种行为。雍正帝在1724年发布的一道上谕就能反映这一问题:
1703093699
1703093700
闻有不肖生员、监生,本身原无多粮,倚恃一衿,辄敢包揽同姓钱粮,以为己粮。秀才自称儒户,监生自称官户。……迟延拖欠,不及输纳,通都大邑固多,而山僻小邑尤甚。[208]
1703093701
1703093702
在一些县区,衙门所派差役发现无力对付势力强大的绅衿欠税者。1815年(嘉庆二十年),一道上谕提到:“潮阳、揭阳劣衿大户包纳抗拒,甚至差役不敢下乡催征。”[209]根据另一资料,广东省另一县东莞的纳税人,也常常“附势力之乡”,以逃避摊派在他们身上的力役。知县屈从于乡绅的势力,对税责调整也毫无作为。[210]
1703093703
1703093704
漕粮的征收也给“包揽”的许多特殊方法提供了机会。许多虚假行为(包括未经批准而加税、在征收和运输过程中进行敲诈勒索)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漕粮制度而存在。[211]1760年代之后,此种不法行为在一些地区变得更加严重了。[212]清政府的任何规定都无法对这些不法行为发挥遏阻作用。到18世纪末,一些高级官员认为问题已经到了极端严重的地步。有一名官员就在1800年左右〔编者按:应为1809年〕向清帝提交了一篇惊人的报告:
1703093705
1703093706
制臣访闻,缙绅之米谓之衿米,举贡生监之米谓之科米,素好兴讼之米谓之讼米。此三项内,缙绅之米仅止不能多收,其刁生劣监好讼包揽之辈,非但不能多收,即升合不足,米色潮杂,亦不敢驳斥。……州县受制于刁衿讼棍,仍取偿于弱户良民。其安分之举贡生监所加多少不一,大约总在加二三之间。所最苦者,良善乡愚,零星小户,虽收至加五六而不敢抗违。……且乡僻愚民,始则忍受剥削,继亦渐生机械,伊等贿托包户代交,较之自往交漕加五六之数,所省实多。……是以迩年包户日多,乡户日少。[213]
1703093707
1703093708
政府代理人尤其受到那些能够利用诉讼作为保护(或冒犯)工具的“包户”阻挠。这名官员继续说道:
1703093709
1703093710
包户揽纳米石,为数不少,到仓时,官吏稍为查问,即抗不交纳,或将湿碎短少之米,委之仓外,一哄而散。赴上司衙门控告,转须代为看守。[214]
1703093711
1703093712
江苏省提供了一个虽然不是典型但可以说明问题的事例。江苏巡抚在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的两道奏折中报告说,苏州府下属昭文、常熟两个县发生无法无天的恶行,一名举人(之前在直隶一个县任过知县)、两名监生和三名武举的欺诈行为被人揭发出来:
1703093713
1703093714
该二县地方辽阔,乡僻零星小户应完漕米,难于跋涉,间有托令田多大户顺便带完之事,遂有大小户名目。蔡廷训兄告病在籍知县蔡廷熊,及浦大田之子武举浦登奎、浦登彪,素为乡户带完漕粮。乡户田亩系自种自收,米均干洁;蔡廷熊等田亩系交佃户耕种还租,米多潮杂;因以租米易换乡户之米,赴仓挜交,并时有挂欠。[215]
1703093715
1703093716
本来问题就相当严重了;而当蔡廷熊因某种原因不再包揽小户,两名武举到京城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时,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蔡廷训和浦大田接管了事务,开始剥削乡村纳税人,为他们的服务索取费用。为了使自己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他们制造了许多假名,使他们自己被任命为有关地区的收税人,这样,他们就能够大肆进行欺诈活动,而不用担心被发觉。如果不是一名被他们激怒的拖欠者把他们的行为曝光,他们的阴谋诡计还会继续下去。这一案件的直接结果是,所有卷入的乡绅都被剥夺官位或头衔,有些还受到了杖刑的惩罚;清政府发布了禁令,不许再发生包揽行为。但是,当局并没有清楚说明,乡人如何才能克服自然环境的困难,把粮食从其所在的偏远乡村运到政府的粮仓里去。
1703093717
1703093718
在19世纪中叶,清帝国几个地方都爆发了因绅士非法行为而引起的暴动。1846年,有人提醒道光帝注意一个事实,即“大户”利用包揽来压迫“小户”的非法行为,是江苏省到处发生社会骚乱的原因。[216]同一时期的一名作者,证实了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几十年来,绅士一直在滥用其特权,对乡人进行压迫和剥削,把乡人逼到了绝望的边缘,终于导致了“毁仓毁衙署,拒捕伤官之事,无岁不闻,无城不有”。[217]
1703093719
1703093720
湖北省崇阳县1842年的暴动,特别值得引以为戒。生员钟人杰和其他几名生员一起包揽了漕粮征收,成为暴发户。新上任的知县努力想改善小户人家的苦境。而钟怀疑新知县的举动是由他的对手——尤其是另一名生员蔡少勋——煽动起来的。于是,钟在谋杀住在乡间的蔡的家人之后,带着其几百名追随者冲进县城,进攻知县衙门。知县被关起来杀掉了。该县的乡人被迫参加暴动,人数最后发展到一万以上。直到一个月后,暴动才被平息。是时,湖北提督亲自率军重新夺回了崇阳县城,钟和其他大约十名参加暴动的文武生员遭到了严厉的处罚。[218]清政府对这一不幸事件作出回应,宣布自此之后崇阳知县若未能发现并恰当处理生员或监生的包揽行为,将被依法革职。[219]与此同时,小规模的类似暴动在其他地区也频繁发生,包括浙江省的归安和仁和、江苏省的丹阳和震泽、江西省的新喻和湖南省的耒阳。[220]从性质上来讲,这些暴动当然属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间社会总动荡的一部分,而税收中出现的绅士的不法行为则是这一总动荡发生的原因之一。
1703093721
1703093722
太平天国叛乱之后,情况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善。在军事频兴的日子里,清政府作了一些努力,以减轻普通百姓(特别是南方普通百姓)的负担。江苏巡抚李鸿章在1862年的上奏[221]和浙江巡抚左宗棠1863年的上奏[222],都建议减轻这些省份百姓过重的负担,消除大户和小户之间的区别。这些措施或许给这些省区的纳税人带来一些有限的好处,但是年长日久的不法行为仍然存在。虽然同治帝在1865年发布的一系列上谕中,再次重申了清王朝早期颁布的禁令:任何人都不能为其他纳税人缴税,大户和小户之间的区别不容许再存在。[223]可是情况依然如故,在1860年代晚期,江苏巡抚(丁日昌)就指出,普通民户所交税额同绅士大地主相比,仍然要高得多,有的甚至高达八倍之多。[224]一直到1882年,光绪帝发现仍然有必要发布一道上谕,以禁止包揽行为。[225]
1703093723
1703093724
造成包揽这种欺诈和有害行为的因素很多,以致尽管法律明令禁止,却一直存在。[226]原因之一是绅士的特别地位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并因此得到特殊照顾。清朝皇帝有充分理由把他们从普通人民中区别出来,给予恩惠。作为授予特权的回报,清王朝期望绅士们成为帝国统治的忠实助手,至少不要同其利益发生冲突。有些绅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清王朝的期望。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帮助清政府维持地方秩序,加强帝国控制,甚至帮助抵抗入侵之敌。尽管有这样的绅士,但总的情况还是令清王朝头疼,因为许多绅士更多的是关心一己私利,而非清王朝的统治利益;他们更渴望获取直接的收益,而不是为清王朝统治提供有用的帮助。清王朝给予他们的特殊照顾,的确使他们变得更加贪婪;拥有特殊地位,又为他们满足其贪婪提供土壤。他们成为最败坏的纳税人,他们的欺诈行为并不是靠一次又一次发布禁令就可以遏止的。[227]一位著名的中国作者相信:“补救之法,非绅民一律不可。”[228]这一看法相当接近真理。
1703093725
1703093726
然而,单单只谴责绅士,也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地方官员和衙门走卒的鼓励或纵容,绅士也不会败坏到这个地步。有时,地方官员强迫绅士从事包揽,从而鼓励了欺诈行为。据1754年的报告,一些知州知县因担心自己在为官的州或县未能完成税收任务而显得政绩不佳,于是采用非法手段,“勒令”富户为其所在之都或图组织内的其他纳税人完纳钱粮。[229]在19世纪鼓励包揽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地方官和衙门书吏穷凶极恶的嘴脸。州县的官仓(纳税人必须把税粮送交到这里)在税收期间只开3到5天;如果纳税人在粮仓关闭之后才到达,就不得不缴纳钱币来取代实物,这样就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乡村百姓所受损失就最大。他们在将税粮送到指定的粮仓时,悲哀地发现粮仓已经关闭。只有那些从事包揽行为的绅户,才会得知粮仓什么时候打开,也只有他们才能毫无困难地缴纳税粮。[230]
1703093727
1703093728
在虽然不合法却牟利甚多的包揽行为中,地方官员和衙门走卒总是变成绅士的同伙。19世纪的作者冯桂芬指出,最大部分不义之财经常落入衙门走卒之手。参与的士子“获利最微也,撄祸最易也,贻误又最大也”。他解释说:
1703093729
1703093730
漕务之利,丁胥差役百之,官十之,绅二三之,衿特一之耳。州县之力,祸绅难,而祸衿易。……褫一生,斥一监,朝上牍,夕报可矣。绅之于漕,入公门者非伙友即家属,衿则非躬亲不可,谚云:“家有百亩田,终年州县前。”……奔走之日益多,攻苦之日益少,必致终身废弃,功名路绝,可惜孰甚焉。[231]
1703093731
[
上一页 ]
[ :1.7030936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