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96236e+09
1703096236 [273] 《大清会典事例》,396/2a。
1703096237
1703096238 [274] 《学政全书》,64/6a-b。
1703096239
1703096240 [275] 清政府编纂的《学政全书》并未对社学、义学作出区别,好像它们同属一个体系。织田万在《清国行政法分论》第三卷第5页中强调,“社学是由乡村创办维持的;而义学是绅士与普通百姓捐资创办的。”这一看法并不符合事实。
1703096241
1703096242 [276] 举例来说,《严州府志》6/13a-b说,在地方上,义学“旧称社学”。
1703096243
1703096244 [277] 《黎平府志》,卷四上,115b。修纂者还补充说:“各乡离城远近不一,岂能尽人负笈来城,故于巨乡大堡,另立社学。”
1703096245
1703096246 [278] 《清朝文献通考》,69/5493,康熙五十四年发布的一道上谕。
1703096247
1703096248 [279] 《学政全书》,64/7a。该上谕注明日期为乾隆五年〔编者按:应为乾隆十六年〕。
1703096249
1703096250 [280] 有关清政府授权在贵州省“城乡”均设置义学的命令,参见《学政全书》,64/7a〔编者按:应为73/6b-7b〕。《牧令书辑要》6/25b-27b引陈宏谋的文告〔编者按:《通查义学租田馆舍檄》〕,他也下令城乡均要设置义学。
1703096251
1703096252 [281] 《确山县志》,14/3a。
1703096253
1703096254 [282] 《清远县志》,4/30b-32b。
1703096255
1703096256 [283] 《广州府志》,15/8a。
1703096257
1703096258 [284] 《花县志》,5/22a。
1703096259
1703096260 [285] 例见《南海县志》,8/28a;《番禺县续志》,10/23b-27a;《通州志》,5/80a-81b。不过,绅士常常专门为自己宗族的子弟创办学校,其事例可以参见《刘氏家乘》(1891),31/3a-b。
1703096261
1703096262 [286] 《九江儒林乡志》,3/8a。
1703096263
1703096264 [287] 《佛山忠义乡志》5/12b-13a中,叙述了一个显著事例,有一所社学成为当地文学竞赛的场所。这一做法开始于1703年,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最后几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之时。《番禺县续志》10/27a中有一段叙述:“各乡书院,多为公共集议之地,会文讲学事闲举行。”此处的“书院”实际上就是乡村学校,其地位比真正的书院要低。
1703096265
1703096266 [288] 《南海县志》就在6/31b中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事例。19世纪最初几年,9个临近地区的居民共同创办了保良社学,以之作为地方上防御土匪的大本营。1854年,当红头贼起事之时,该社学的资金就用来支援训练团练。
1703096267
1703096268 [289] 《蔚州志》,7/17b。
1703096269
1703096270 [290] 《卢龙县志》,21/2b。
1703096271
1703096272 [291] 《莘县志》7/3b中说,知县曹勇在19世纪最后25年里创办了9所义学。
1703096273
1703096274 [292] 《丰镇县志书》3/10a-10b中说,雍正时期,官府在县城里创办了一所社学;道光时期,乡民在乡下创办了两所社学。
1703096275
1703096276 [293] 《确山县志》,7/8b、14/2b-3a、24/14a-b。1694年到1894年间,地方官员或绅士共创办了12所义学。
1703096277
1703096278 [294] 《盐源县志》(1891)1b中说,该县乡下共创办了40所义学,县城里创办了一所;县城义学是知县1874年创办的。《湘乡县志》4/17a-18a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资料: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奉旨很快建立一座义学。这所学校在咸丰十年被合并到一所书院中。
1703096279
1703096280 [295] 《靖边县志》,2/5a-b。
1703096281
1703096282 [296] 在众多包含有关资料的地方志中,可以引用下列地方志:《邯郸县志》,14/53a-54b;《沔阳州志》,卷五《学校》,6a;《兴国州志》,9/4a-5a;《徐州府志》,15/4b-15a;《无锡金匮县志》,6/16a-23b;《广州府志》,66/20b;《东莞县志》,17/14b-15b;《阳江志》(1925),17/44b-49b;《寻甸州志》,7/28a-b;《镇南州志略》,3/16b-17b;《普安直隶厅志》(1889),7/1b;《永宁州续志》,(1894),5/1a-33b。
1703096283
1703096284 [297] 关于雍正帝否决该巡抚请求的原因参见本章注释253。
1703096285
[ 上一页 ]  [ :1.7030962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