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98402
[170] 姚莹《中复堂全集·东溟外集》,4/9b。〔编者按:《招乡民入城告示》。〕还请参见同书2/11a-b。
1703098403
1703098404
[171] George Smith,China (1847),p.445.
1703098405
1703098406
[172] 《皇清奏议》,56/13b-14a。〔编者按:王检《请除尝租痼弊疏》。〕
1703098407
1703098408
[173] 《大清会典事例》,158/1b。
1703098409
1703098410
[174]Chinese Repository,IV(1836),p.413。包世臣(1775—1855)1828年所写的一封信,也作了类似的观察〔编者按:《致广东按察使姚中丞书》〕,见氏著《齐民四术》11/3a。
1703098411
1703098412
[175] 包世臣《齐民四术》,8/22a。
1703098413
1703098414
[176] 《皇清奏议续编》,2/12b。〔编者按:王苏《请整饬亲民之官疏》,嘉庆五年。〕
1703098415
1703098416
[177] 《江西通志》,卷首之三,10a-b。
1703098417
1703098418
[178] 《东莞县志》在36/3a-b中收录了这一文件。
1703098419
1703098420
[179] 《牧令书辑要》,9/16b-17a。
1703098421
1703098422
[180] 包世臣《齐民四术》,12/30b。
1703098423
1703098424
[181] John F.Davis,China (1857),II,p.459.
1703098425
1703098426
[182] 《东莞县志》,36/3b。
1703098427
1703098428
[183]Chinese and Japanese Repository,III (1865),pp.282-284.
1703098429
1703098430
[184] Fielde,A Corner of Cathay (1894),p.128.
1703098431
1703098432
[185] Hu Hsien Chin,Common Descent Group,pp.91-92.
1703098433
1703098434
[186] Williams,Middle Kingdom (1883),I,p.486.
1703098435
1703098436
[187] 林则徐(1785—1850),《林文忠公政书》,《两广奏稿》,3/18a。
1703098437
1703098438
[188] 《知新报》(1899),106/1a。
1703098439
1703098440
1703098441
1703098442
1703098444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第九章 乡村对控制的回应(一)
1703098445
1703098447
乡民的一般特点
1703098448
1703098449
在前几章中我们把中国乡村描绘成由一群规模大小不等、组织程度不同的村庄凑在一起的图景。但是其中不包括完全没有组织存在,以及居民极端贫困而看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公共活动的乡下地区;[1]也没有顾及帝国境内那些连村庄(乡村农户聚居在一起的紧密团体,形成一个以确定的名称而被认识的单位)都几乎不存在的地方。[2]第九章和第十章就来补足这幅不完整的图像,描述乡民生活的一般环境,探讨他们在各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不论其是否处于有组织的村社之下。
1703098450
1703098451
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很了解中国农民的情况,但是,不同的人,观点也就不同。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间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一些人看来,中国农民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他们热爱和平,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满足于简朴但不富足的生活。这一切就是中国农民的全部特点。
[
上一页 ]
[ :1.7030984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