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04865e+09
1703104865
1703104866 [197]《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二·赋役》。
1703104867
1703104868 [198]《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1703104869
1703104870 [199]《明会要》卷三十一《职官三·六部总叙》。
1703104871
1703104872 [200]《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140、314页。
1703104873
1703104874 [201]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703104875
1703104876 [202]《东华录》卷九十三,乾隆语。
1703104877
1703104878 [203]《大清会典》卷十五《内阁五》。
1703104879
1703104880 [204]徐艺圃《试论康熙御门听政》,《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1期。
1703104881
1703104882
1703104883
1703104884
1703104885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703103655]
1703104886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第四章 地方官僚的行政管理
1703104887
1703104888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后,中央政府辖境甚广,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去督责或较直接地指挥地方官府,以收指臂运如之效。古代官僚政治对民众的统治,对全社会的支配,主要是在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内具体实现的。地方官府及乡治组织的统治方式如何?各级地方官府职权如何划分?其运作及功能如何?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均成为地方官僚行政管理不能不适当解决的课题。
1703104889
1703104890 总的来说,秦汉到明清地方官僚行政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郡州府县施政;(2)乡里保甲基层行政;(3)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督责。古代官僚政务管理,就是通过这三个上下衔接的层次从中央贯彻到各地百姓中的。
1703104891
1703104892
1703104893
1703104894
1703104895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703103656]
1703104896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一、郡州府县施政
1703104897
1703104898 秦汉以降,地方政务执行机构主要是郡州府县。由于受朝廷派出机关不断蜕化等影响,历代郡州府县也有其沿革变迁过程。秦、西汉,以郡统县,地方官府为郡县两级。东汉始,郡以上又有由监察官演化来的州。东晋众建诸州,与郡辖区接近的州,也逐步蜕变为地方政务机构。隋唐废郡存州,州郡合为一体。府原系唐京都名称。宋、金京都及其他大城市渐多,大州多升为府,府随之普遍。路原是宋廷派往地方负责财政、司法、军事的使职。金、元,路转变为地方高级政务官府。明初废路而存府州县。清袭明制,仍以府州县充任主要的地方政务执行机构。总之,历代地方主要政务执行机构有时两级,有时三级,郡州路府还递次沿革和消长,唯有县的设置比较稳定,从创设至今,基本没有变更。
1703104899
1703104900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郡政
1703104901
1703104902 郡的起源,与军事守士有关。故郡长官称郡守或郡太守。秦、西汉,郡曾是地方最高行政建置。秦以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监郡御史掌监察。汉代仅置郡守和郡尉。另,两汉诸侯国相也相当于郡守。郡守又以秩禄称二千石。郡的僚佐属吏较多,并得以置府分曹治事。郡守、郡尉之下,设佐官郡丞、长史。郡府诸曹有:管理民政的户曹、比曹、时曹、田曹、水曹;管理财赋的仓曹、金曹;管理军事的兵曹、尉曹;负责司法的贼曹、决曹、辞曹;负责交通的集曹、漕曹、法曹;总治郡府庶务的功曹;巡行监督属县的督邮等[1]。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视作“吏民之本”和地方“政平讼理”的关键[2]。郡还充当地方官府的权力中心和朝廷与县的联系中介,对上承接中央的命令,对下督责属县,推行政令,办理政务。对郡内事务,郡守无所不管。居住于本郡的达官贵族,设置于郡内的盐铁官、均输官等中央直属机构,多要受其节制。郡守须定期向丞相上计汇报政绩,接受丞相、御史大夫的监督。汉武帝以后,部州刺史又成为监察郡守的专官[3]。
1703104903
1703104904 郡和郡守在秦汉魏晋地方行政中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劝农赈灾、力行教化、抑制豪强、决讼断辟、督察属县、举辟官吏、兼领军事七个方面。
1703104905
1703104906 (1)劝农赈灾
1703104907
1703104908 农业生产是古代王朝财赋的主要来源。郡和郡守历来把劝课农桑当作首要政务。汉宣帝时,渤海郡守龚遂到任,见境内“好末技、不田作”,于是以行政权力强制部民每人种一棵榆树、一百株薤菜、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户养两口母猪、五只鸡。还命令百姓鬻刀剑易耕牛,春夏须劳作田亩,秋冬须及时收获储存。不久,郡中百姓衣食丰足,盗贼狱讼也销声匿迹[4]。此外,招收流民复业,所部“户口岁增”,也是郡守劝农桑的组成部分[5]。不少郡守还兴办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西汉末,南阳太守召信成“出入阡陌”,止舍农家,开沟渎,起水阀,行视督修水利设施,溉田三万顷。还制定公约,平息用水纷争[6]。东汉汝南郡守鲍昱也曾修石渠,“溉田倍多,人以殷富”[7]。灾年赈济部民,也是郡守的一项义务。有的郡守率先用俸禄及朝廷赏赐赈赡贫民,或者督促富户出义谷,贷粮于饥民[8]。有的还命令督邮、亭长、乡官畜养鸡豚,赈济鳏寡贫苦百姓[9]。个别获得“便宜从事”的郡守可以开官仓赈饥[10]。其他郡守开仓赈济,则须事先得到朝廷批准。否则,就会受谴坐罪[11]。
1703104909
1703104910 郡守劝农桑赈灾荒,旨在保证国家财赋的稳定来源。其本身又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对居民经济生活的管束或组织。这种管束或组织,使百姓安于田亩,不趋末,不犯上,王朝政权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1703104911
1703104912 (2)力行教化
1703104913
1703104914 古代中国有个重要传统:统治者竭力教化万民,化一风俗,试图将百姓的全部社会生活纳入官僚政治的轨道。郡和郡守在教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西汉颍川郡守黄霸“力行教化”,曾拟定包括劝善防奸、农桑畜养、节用殖财等内容的条教,颁行郡内,还设置父老、师帅、伍长督促实施[12]。有的郡守严禁婚丧奢靡,对郡县官吏子弟游手好闲者,常加申斥,严重的还置之于法,以此扬善惩恶[13]。郡守行教化,还包括兴办地方学校,作育人才“以明人伦”。西汉景帝、武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收属县子弟就学,免除其徭役。学业优良的,补郡县属吏。一般的,回乡充任“孝弟力田”。在文翁的表率下,西汉中后期各郡相继设立学校[14]。文翁创办蜀郡“学官”,是地方郡县官学的开始。它使地方教育事业也被纳入了官僚政治,专门为化民成俗和培养官吏、孝悌及力田之士等服务。
[ 上一页 ]  [ :1.7031048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