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05165e+09
1703105165
1703105166 第四,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的形式、权力结构及中央对其的控驭办法,常常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所在。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的控制范围远较原地方郡县广阔,朝廷居上控驭数目不多的部州方镇行省督抚,就可以纲举目张,掌握全面。这当然是难得的便利,也反映了部州方镇行省督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部州方镇行省督抚军、政诸权独揽,常常会走向反面,演化为地方割据势力。分司治事,则可使其紧密依附于朝廷,长期为中央控制地方服务。同时,保持朝廷与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的紧密联系,保持其代表中央督责地方官府使命的稳定性,始终将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置于朝廷直接掌管之下,防止其向纯粹地方权力机构倾斜,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东汉刺史、唐节度使与两宋的路,元行省,明清三司、督抚,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它们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效能也就截然不同了。
1703105167
1703105168 [1]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下,齐鲁书社1986年。
1703105169
1703105170 [2]《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1703105171
1703105172 [3]参阅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243页。
1703105173
1703105174 [4]《汉书》卷八十九《循吏·龚遂传》。
1703105175
1703105176 [5]《汉书》卷八十九《循吏·黄霸传》。
1703105177
1703105178 [6]《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召信成传》。
1703105179
1703105180 [7]《后汉书》卷二十九《鲍昱传》。
1703105181
1703105182 [8]《后汉书》卷八十《黄香传》。
1703105183
1703105184 [9]《汉书》卷八十九《循吏·黄霸传》。
1703105185
1703105186 [10]《汉书》卷八十九《循吏·龚遂传》。
1703105187
1703105188 [11]《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第五访传》。
1703105189
1703105190 [12]《汉书》卷八十九《循吏·黄霸传》。
1703105191
1703105192 [13]《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召信成传》。
1703105193
1703105194 [14]《汉书》卷八十九《循吏·文翁传》。
1703105195
1703105196 [15]《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伦传》。
1703105197
1703105198 [16]《汉书》卷九十《酷吏·郅都传》。
1703105199
1703105200 [17]《汉书》卷七十六《尹翁归传》。
1703105201
1703105202 [18]《汉书》卷七十六《赵广汉传》。
1703105203
1703105204 [19]《汉书》卷七十六《尹翁归传》。
1703105205
1703105206 [20]《汉书》卷八十九《循吏·龚遂传》。
1703105207
1703105208 [21]《后汉书·百官志五》。
1703105209
1703105210 [22]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227页。
1703105211
1703105212 [23]《后汉书·百官志五》。
1703105213
1703105214 [24]《汉书》卷七十六《尹翁归传》;《后汉书·百官志五》。
[ 上一页 ]  [ :1.7031051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