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06545
[77]《康熙起居注》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
1703106546
1703106547
[78]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十五。
1703106548
1703106549
[79]蒋良祺《东华录》康熙四十六年十月;《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月十五日。
1703106550
1703106551
[80]丁之方《清代的公文制度及其演变》,《史林》1989年第4期。
1703106552
1703106553
[81]《周书》卷二十三《苏绰传》。
1703106554
1703106555
[82]《清世祖实录》顺治元年八月癸亥;《清圣祖实录》顺治十八年三月甲寅。
1703106556
1703106557
[83]《清宣宗实录》道光九年九月庚申;《郭嵩焘日记》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1703106558
1703106559
[84]J. C.帕拉洛、R. C.昌德勒《行政管理学词典》181页。
1703106560
1703106561
[85]《紫山集》卷二十一《论除三冗》。
1703106562
1703106563
[86]《辍耕录》卷五《人命至重》。
1703106564
1703106565
[87]《清仁宗实录》嘉庆二十二年十月;《清高宗实录》乾隆十四年九月。
1703106566
1703106567
[88]《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牛僧孺传》。
1703106568
1703106569
[89]《宋会要·食货志四之十九、二十》。
1703106570
1703106571
[90]《明史》卷二百四十《叶向高传》。
1703106572
1703106573
[91]丁之方《清代的公文制度及其演变》,《史林》1989年第4期。
1703106574
1703106575
[92]《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三。
1703106576
1703106577
[93]《明史》卷一百三十九《茹太素传》。
1703106578
1703106579
[94]《明史》卷二百四十《叶向高传》。
1703106580
1703106581
[95]《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三《送刘习卿序》。
1703106582
1703106583
1703106584
1703106585
1703106587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第八章 胥吏、幕僚与行政管理
1703106588
1703106590
一、胥吏
1703106591
1703106592
1703106593
古代王朝中,虽有政府官员布列中央地方,在各级衙署中行使其职权,但大量的日常琐细事务的具体处理,又是靠为数众多的吏员来完成的。这些人虽不属于官,但却实际执行着政府的职能,没有他们的辅助,各级官员在行政中就寸步难行,他们被认为是“为政所必不可少者”[1],“上自公卿下至守令,总不能出此辈圈,刑名簿书出其手,典故宪令出其手,甚至于兵枢政要、迟速进退无不出其手。一刻无此辈,则宰相亦束手矣”[2]!吏是各级政府机构佥选或雇用的公职人员,有额设编制及一整套管理规制,其数量大大超过额设官员。唐代玄宗朝,中央与地方官共一万八千八百零五名,而胥吏杂任则三十四万多人[3],官与吏之比为1:18;宋代的胥吏数量更庞大,真宗咸平年间减省天下冗吏,一次就裁汰十九万多人[4];清代,中央及地方各衙署中,胥吏“多者动以千计,少者不下数百”[5]。从他们的实际作用及其规制、数量来看,这些人已成为整个官僚行政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703106594
[
上一页 ]
[ :1.7031065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