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0541
可王叔文不管这一套。一天中午,他有事要和韦执谊商量,于是来到中书省,让值班工作人员进去报告。值班人员非常为难,就把这个规矩告诉王叔文。王叔文大怒,大声斥责起来。值班人员无奈,只好进去通报,弄得韦执谊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只好起身到门外相迎。餐厅里另外三位宰相杜佑、高郢、郑瑜都放下筷子等着。过一会儿,值班人员进来,告诉各位宰相说,韦大人已经跟王学士到别的地方吃饭去了。杜佑和高郢见王叔文如此咄咄逼人,心里非常不快,但他们俩畏惧王叔文和韦执谊,不敢说什么。郑瑜仗着自己老资格,把筷子一扔,说道:“这样子没规矩,我这个宰相不做了!”说罢,起身就走,从此不来上班了。朝里的官员听到这个事情,议论纷纷。
1703110542
1703110543
但是,有一个情况对二王刘柳产生了致命威胁,那就是顺宗的病情越来越重,只能偶尔由人扶着上殿坐坐,让群臣从远处瞻望。
1703110544
1703110545
当时医疗条件很差,人均寿命也不长。朝臣们见到顺宗这个身体状况,私下里不免掐算着皇帝驾鹤西去的日子。这时,朝内外就起了一种议论:假如顺宗突然咽气,朝廷岂不要陷入混乱?议论的中心,就是要尽早确立太子。
1703110546
1703110547
老谋深算的宦官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利用顺宗病重无暇顾及宫内其他事情的当口,在大内展开了政治活动。宦官们探知到顺宗的长子广陵王李纯(778~820)对二王很不感兴趣,于是就拉拢李纯,谋划让李纯尽快取代顺宗,以便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打倒二王刘柳。
1703110548
1703110549
三月末,大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召来德宗时的元老郑、卫次公等入宫商议此事。不赞同改革的元老们对宦官的提议心知肚明,商量了一会儿,写下四个大字“立嫡以长”呈上。病入膏肓的顺宗在各方压力下,于三月二十四日同意立长子李纯为太子,四月六日为李纯举行了确立接班人的典礼。
1703110550
1703110551
聪明的王叔文立即看出了这是企图取代顺宗、铲除改革者的第一步,但他又能说什么呢?预感到山雨欲来的王叔文,这时不停地吟诵杜甫的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大有英雄末路之叹。
1703110552
1703110553
宰相韦执谊当然也有点慌,他想摸摸李纯到底是什么态度。四月中,他让陆质去做太子侍读,想模仿当初二王陪李诵下棋写字的模式,向李纯施加影响。
1703110554
1703110555
谁知陆质见了太子,刚议论朝政几句,就遭到李纯斥责:“陛下让先生为我讲经,为什么说其他事?”吓得陆质赶快退出去了。
1703110556
1703110557
1703110558
1703110559
1703110561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最后摊牌
1703110562
1703110563
五月,得知这些消息的二王刘柳决定绝地大反击,痛下杀手,企图一举谋夺宦官兵权,以便制服宦官。
1703110564
1703110565
宦官掌握军权的重大弊政,自肃宗时代就开始了,德宗更将其制度化。德宗任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任中央左右神策军(中央警卫部队)中尉(最高指挥官),宦官掌握军权制度从此确立,至唐朝灭亡终没有改变。此后,各地驻军为了获取特殊待遇,也请求隶属神策军,称为神策行营,都归宦官统帅,神策军扩大到15万人。这是宦官集团肆意妄为,左右朝政的根本。
1703110566
1703110567
中唐以后,宦官之所以敢于任意杀害皇帝和大臣,也是凭了这一条。其实,宦官们此时急切要拥立的李纯(唐宪宗),后来也是由于不中宦官的意,被宦官杀害了。
1703110568
1703110569
宦官手中掌握的神策军当时猖狂凶恶到什么地步呢?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一诗作了形象具体的描绘。这首诗明白如话:
1703110570
1703110571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1703110572
1703110573
村老见予喜,为予开一尊。
1703110574
1703110575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1703110576
1703110577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1703110578
1703110579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1703110580
1703110581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1703110582
1703110583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1703110584
1703110585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1703110586
1703110587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1703110588
1703110589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1703110590
[
上一页 ]
[ :1.7031105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