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0624
1703110625
打击接踵而来。这个时候,另一位元老宰相贾耽因与王叔文、韦执谊政见不合,称病撂挑子回家了。革新集团日益孤立。
1703110626
1703110627
艰危之际,改革派内部出现裂痕。有个叫羊士谔的人指责革新运动,王叔文要杀他,韦执谊以为不可,王叔文气得不得了。其实韦执谊的用意,是为了缓解改革者与众多朝官的紧张。韦执谊派人向王叔文解释说:“我并不是违背约定,只是多方设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罢了。”但王叔文不能容忍,甚至想杀掉韦执谊。王、韦交恶,决策中心和执行系统脱节,也给宦官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缝隙。
1703110628
1703110629
此际,韦执谊的老丈人杜黄裳倒是出了个主意,让韦执宜率百官主动请太子监国。细一想,杜黄裳可谓老谋深算。但是韦执谊不但拒绝了这个提议,还把老丈人训了一通。其实,韦执谊失算了,如果这样做,可能还有机会在李纯那里多少争取一点空间,至少日后反攻倒算也不会过甚。
1703110630
1703110631
就在韦皋奏请顺宗让位的同时,王叔文母亲病危。按规矩,他要离职照顾母亲尽孝。王叔文感到大事不妙。他临行之前,开了个豪华宴会,请诸位学士、李忠言,以及仇家俱文珍、刘光琦等共饮,企图缓和关系,但话不投机,宴会不欢而散。
1703110632
1703110633
六月二十日,王叔文因母亲去世被迫离职守丧,决策指挥中心事实上瓦解。
1703110634
1703110635
王慌了,走马灯似的到宦官那里说情,谋求让王叔文回来复职,当然吃了闭门羹。王大为恐惧,急火攻心,一时竟中风躺倒,失去了活动能力。
1703110636
1703110637
1703110638
1703110639
1703110641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宦官的清算
1703110642
1703110643
七月二十八日,顺宗在宦官及藩镇持续压迫下,被迫同意太子监国。二十九日,把军国政事全部交给太子处理。八月四日,顺宗下诏禅让,宣布将这一年改年号为永贞,自称太上皇,决定九日太子正式登基。
1703110644
1703110645
离李纯正式即位还差3天,宦官就急得不行了,开始清算。
1703110646
1703110647
八月六日,诏书下,贬王叔文为渝州(重庆)司户(辅佐官员)。王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辅佐官员)。这一天,顺宗还是名义上的皇帝,顺宗怎么能下诏书痛贬王叔文和王呢?这说明顺宗已完全被宦官掌控。
1703110648
1703110649
王本来就中风了,在万念俱灰中,挣扎着到贬所,没几天就病死了。
1703110650
1703110651
八月九日,27岁的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
1703110652
1703110653
十一月,贬韦执谊为崖州(广东琼山)司马,韩泰为虔州(江西赣州)司马,韩晔为饶州(江西波阳)司马,柳宗元为永州(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陈谏为台州(浙江临海)司马,凌准为连州(广东连县)司马,程异为郴州(湖南郴州)司马,是为“八司马”。
1703110654
1703110655
其实,宪宗在九月份曾颁布一个诏书,除韦执谊暂时未动之外,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到外地任刺史。但朝官们都说贬得太轻,于是加重处分,到十一月,刘、柳等人再加上韦执谊共8人都贬为司马,再降一级。韦执谊为什么比二王贬得晚呢?一是朝廷知道他平常与王叔文意见不合,二是他的岳父杜黄裳深受宪宗赏识担任了宰相,因此处理稍宽。
1703110656
1703110657
当时,改革派的陆质先已病死,李景俭守丧在家,吕温出使吐蕃未回,逃过一劫。
1703110658
1703110659
元和元年(806)正月十九日,顺宗李诵去世,终年46岁。他实际只当了6个多月皇帝。这一年,宪宗下诏命令54岁的王叔文自杀。永贞革新彻底失败。
1703110660
1703110661
有关顺宗的死因,众说纷纭。当时一位作家李谅写了一篇传奇《辛公平上仙》,影射皇帝被宦官杀害,还描写了细节。顺宗死时,李谅就在京师,他的文章给这一历史事件留下了一种较为可信的解读。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和柳宗元的《寄许京兆孟容书》等文章,也暗示顺宗生命终结于宦官之手。
1703110662
1703110663
1703110664
1703110665
1703110667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韩愈的刻薄和白居易的厚道
1703110668
1703110669
舒芜为《韩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作序说:“通观韩愈这个人,尽管是博学高才的大文学家,但是气质上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躁急偏狭,无容人之度。他在仕途上,又特别热衷利禄,无恬退之心。他的诗篇当中,经常贬低朋友,好为人师,攘斥异端,自居正学,就是偏狭的表现。他在诗中,一再公开地以富贵利禄教子,在儿子面前吹嘘自己的交游如何光显,就是热衷的表现。二者结合起来,更是利禄情深,恩仇念重,互为因果,愈扇愈烈。谁妨害了他的功名富贵,谁不尊敬他的学问文章,他对谁就会恨之入骨,永世不忘。这样的人的精神状态中,自然容易充满了怨毒之气,怨毒之极又自然通于杀气。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因建言被贬斥,这一段经历在他的诗中再三再四地说起,对于政敌王叔文集团,包括对老朋友柳宗元、刘禹锡,真是悻悻之状如见,切齿之声可闻。待到王叔文失败,包括柳宗元、刘禹锡在内的八司马一时窜逐,韩愈这时便写出了幸灾乐祸、投井下石的《永贞行》……竟然把谋反罪名硬加到王叔文身上,用心太可怕了……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气质和精神状态上的庸俗性,总带有独断和专制主义的味道。”
1703110670
1703110671
舒芜的意见,是有道理的。
1703110672
1703110673
韩愈比刘禹锡、柳宗元早一年中进士,又自恃才高,到顺宗即位展开改革时,他因上书遭贬,仅官江陵府(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地方政府属员),而刘禹锡、柳宗元等新进却成为中央政府中叱咤风云、炙手可热的明星。以韩愈的心性,对刘、柳等人怀有强烈的嫉妒心理,是理所当然的。
[
上一页 ]
[ :1.7031106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