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2884
1703112885
台湾学者张灏说,戊戌变法是中国传统政治秩序解体的起点,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开端,也是近现代政治史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1703112886
1703112887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内地有些学者从“革命与改良是对立的”这种判断出发,批评戊戌变法是“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表现了改良主义的软弱性”等等。这种贬低戊戌变法的倾向,在1967年3月戚本禹发表《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一文中达到高峰。戚本禹这篇文章矛头是对着刘少奇来的,但话题则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电影《清宫秘史》说起。《清宫秘史》描写了戊戌变法和光绪的命运,戚文不分青红皂白给这部电影扣上“卖国主义”的大帽子,致使社会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降到了最低点。
1703112888
1703112889
随着史学界逐渐告别极“左”思潮,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余英时在1998年撰文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世界趋势:“最近20年来,‘革命’的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退潮,渐进的‘改革’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戊戌变法的重大意义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首肯。
1703112890
1703112891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孔祥吉称光绪是当时中国的“希望之星”。他在1991年发表的《光绪帝载》一文中说,1908年11月14日光绪病逝,“紫禁城上空的一颗希望之星陨落了”。文章引用了一家英国报纸1908年11月15日对光绪的高度评价:“如果这位已故皇帝所推行的改革获得成功,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1703112892
1703112893
的确,尽管光绪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他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探索现代化改革的一位伟大的先行者。他的一生波澜,至今仍然给予中国人诸多启示。
1703112894
1703112895
1703112896
1703112897
1703112899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
1703112900
1703112901
大清立宪,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1703112902
1703112903
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
1703112904
1703112905
运会来,机缘熟,文明灌输真神速。
1703112906
1703112907
天语煌煌,奠我家邦,强哉我种黄。
1703112908
1703112909
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
1703112910
1703112911
大臣游历方归来,同登新舞台,四千年旧历史开幕。
1703112912
1703112913
英雄数巨子之东之西,劳瘁不辞,终将病国医。
1703112914
1703112915
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
1703112916
1703112917
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
1703112918
1703112919
搜人才,备顾问,一时大陆风云奋。
1703112920
1703112921
勖哉诸君,振刷精神,铸我中国魂。
1703112922
1703112923
辛苦十年磨一剑,得此大纪念。
1703112924
1703112925
圣明天子居九重,忽然呼吸通。
1703112926
1703112927
古维扬,新学界,侧闻立宪同罗拜。
1703112928
1703112929
听我此歌,毋再蹉跎,前途幸福多。
1703112930
1703112931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仿行立宪,这可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从未有过的大事,自然举国同庆。这首歌词,就是扬州学子当月赶写的《欢迎立宪歌》。当然,热心的不只扬州。据上海《申报》1906年10月2日报道说:“凡通都大邑,僻壤遐衢,商界学界,无不开会庆祝。”
1703112932
1703112933
保定教育界开会时,师生同呼:“立宪万岁!”高唱当地文化人谱写的《庆贺立宪歌》两遍。最热烈的要数上海,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高悬龙旗庆贺。9月16日,上海各界千余人联合召开庆贺会,马相伯、郑孝胥作讲演,欢声雷动,会后演出名剧。11月25日,北京各学堂师生万余人齐集京师大学堂,举行庆贺立宪典礼。
[
上一页 ]
[ :1.7031128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