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4969
1703114970
[3] 唐长安城以朱雀大街及其从明德门向南的延长线为界分成万年、长安东西两县,因为两县在人文地理上的某种共性,因此本文在长安城人文地理区域的划分上不按照唐时的行政区划,以免叙述上的重复。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划分实际上只是综合武伯纶、妹尾达彦及杜文玉等人的研究成果而已。
1703114971
1703114972
[4] 台北文化大学詹宗祐先生2003年完成其博士论文《隋唐时期终南山区研究》,承蒙詹先生赐文,得以拜读。本文立意、内容、结构与詹先生文都有不同,旨在通过考察终南山与长安社会形成的互动关系,来分析因为地域关系而形成的终南山与长安社会流动的特征。
1703114973
1703114974
[5] 参照《唐长安城南图》,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第99页。
1703114975
1703114976
[6] 〔日〕川合康三《终南山の变容——盛唐かり中唐へ》,《中国文学报》第50册,1995,第55~67页。中译文《终南山的变容——由盛唐到中唐》,《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刘维治、张剑、蒋寅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70~80页。
1703114977
1703114978
[7] (唐)李泰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一,中华书局,1980,第8页。
1703114979
1703114980
[8] (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第105页。
1703114981
1703114982
[9] 曹尔琴:《〈水经注〉中长安附近的川原风貌》,《人文杂志丛刊》第4辑、《文史集林》第1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1985,第351~363页。
1703114983
1703114984
[10]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第216页。
1703114985
1703114986
[11] (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第167页。
1703114987
1703114988
[12] 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321页。
1703114989
1703114990
[13] 南五台为终南山中段一支脉,因山上有清凉、文殊、舍身、灵应、大台(观音)等五个小台,故名五台山;又因与关中盆地北侧耀县的五台山相对,位于南面,故称南五台。
1703114991
1703114992
[14] (唐)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一三,中华书局,1977,中册,第652页。
1703114993
1703114994
[15] (唐)李世民:《望终南山诗》,《全唐诗》卷一,中华书局,1960,第1册,第7页。
1703114995
1703114996
[16] 《全唐诗》卷八八八,第25册,第10038页。
1703114997
1703114998
[17] (唐)徐坚等:《初学记》卷五《地理》上“终南山”条,中华书局,第1册,1962,第106页。
1703114999
1703115000
[18] 《全唐诗》卷六六八,第20册,第7648页。
1703115001
1703115002
[19] (唐)林宽:《终南山》,《全唐诗》卷六〇六,第18册,第7001页。
1703115003
1703115004
[20] 《旧唐书》卷一九〇下《李拯传》,中华书局,1975,第5080~5081页;李拯诗《退朝望终南山》,《全唐诗》卷六〇〇,第18册,第6945页。
1703115005
1703115006
[21] (清)毛凤枝:《陕西南山谷口考》,《丛书集成初编》本,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中华书局,1991,3203册,第1页。
1703115007
1703115008
[22] (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第131页。
1703115009
1703115010
[23] 唐时于全国各地设关26座,有上、中、下之差。13座关中,长安附近的子午、骆谷、库谷就设在终南山上。详见《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司门郎中”条,第195页。
1703115011
1703115012
[24]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3卷,史语所专刊八十三,1985;李之勤:《柳宗元的〈驿馆使壁记〉与唐代长安附近的驿道和驿馆》,《中国古都研究》第1辑,1985,第124~143页;冯汉镛:《唐“商山路”考》,《人文杂志》1985年第2期;辛德勇:《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二》,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4辑,后收入所撰《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第142~165页。
1703115013
1703115014
[25] 关于唐代庄园的起源、性质和发展,可参考加藤繁《唐代庄园的性质及由来》、《唐宋时代的庄园组织及其成为村落而发展的情况》,载所撰《中国经济史考证》卷一,汉译本,华世出版社,1981,第180~227页。
1703115015
1703115016
[26] 〔日〕妹尾达彦:《唐代长安近郊の官人别庄》,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都市の历史的性格》(唐代史研究会报告第Ⅵ集),1988,第135页。
1703115017
1703115018
[27] 〔日〕日野开三郎:《唐代先进地带の庄园》,自家版,1986,第37~53页。
[
上一页 ]
[ :1.7031149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