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15669e+09
1703115669
1703115670 [14] 李零:《〈孙子〉篇题木牍初论》,载氏著《〈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中华书局,2006,第371~383页;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540~548页。
1703115671
1703115672 [1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简牍释文与简注》,《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
1703115673
1703115674 [16]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第139、137页。
1703115675
1703115676 [17]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37页。
1703115677
1703115678 [18] 张忠炜:《汉代律章句学探源》,《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
1703115679
1703115680 [19] 徐世虹:《说“正律”与“旁章”》,孙家洲、刘后滨主编《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288~289页。
1703115681
1703115682 [20]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56页。
1703115683
1703115684 [21]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55页。
1703115685
1703115686 [22]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49页。
1703115687
1703115688 [23]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45、156、213、224页。
1703115689
1703115690 [24]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第155页。
1703115691
1703115692 [25] 徐世虹:《秦汉法律的编纂》,韩国古中世史学会主办“古代中国的国家资源运用及其原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10。
1703115693
1703115694 [2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睡虎地M77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
1703115695
1703115696 [27] 整理小组最初提出“齎律”为律篇名的观点,彭浩又详加论证。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4页;彭浩《睡虎地秦简“王室祠”与〈齎律〉考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243~248页。按: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认为“齎”读为“资”,若将此字简化为“赍”,与其意思不符,故仍保留原字。
1703115697
1703115698 [28]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0、83页。
1703115699
1703115700 [29]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第928页。
1703115701
1703115702 [30] “除吏律”中律文间多有“·”符号,可能是作分条分段的标识出现。律条间是否衔接,似还不能下结论。各条大体上与“除吏”相关,但每条(或段)内容似各有侧重。私意以为它们起先可能并不是接续书写的,似乎是分条书写而被抄汇成这个样子的。“除吏律”可能因“·除士吏”句而得名,但能否概括其他条文也就不得而知了。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79页。
1703115703
1703115704 [31] 林清源:《简牍帛书标题格式研究》,第125~129页。
1703115705
1703115706 [32] 王伟:《秦律十八种〈徭律〉应析出一条〈兴律〉说》,《文物》2005年第10期;李力:《秦律十八种〈徭律〉析出〈兴律〉说质疑》,《中国文字》2007年第33期。
1703115707
1703115708 [33] 陈伟:《“奔警律”小考》,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36,2009年4月22日。
1703115709
1703115710 [34] 陈松长:《睡虎地秦简“关市律”辨正》,《史学集刊》2010年第4期。按: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及日本学者冨谷至注意到《二年律令·金布律》的部分条文,在睡虎地秦简中载入《关市》。对此现象,受限于材料而未能给出解释。参见冨谷至《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竹简——特别是关于〈二年律令〉》,李力译,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307~308页。
1703115711
1703115712 [35] 龙岗秦简残断严重、难以通读,整理者认为以“厩苑”为中心,参见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编《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第4~7页;如参照张家山汉简所载可知,其中可能也存在《盗律》条文,参见张忠炜《读〈奏谳书〉“春秋案例”三题》,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第241~242页。
1703115713
1703115714 [36]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92年第9期;彭浩:《湖北江陵出土西汉简牍概说》,大庭脩编《汉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关西大学出版部,1993,第171~172页。
1703115715
1703115716 [37] 徐世虹:《近年来〈二年律令〉与秦汉法律体系研究述评》,载《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三辑,第232~235页。
1703115717
1703115718 [38] “尉律”之文,见于《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张家山汉简《史律》中亦载其文。一律两属的可能性似不大,私意认为“尉律”非律名,而是律文再汇编之名。换言之,基于各部门或地区实际使用之便,对律、令进行再分类编纂而得名,如廷尉挈令、御史挈令、北边挈令,并非重起炉灶而颁行一新律令。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上一页 ]  [ :1.7031156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