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18381e+09
1703118381
1703118382 综上可知,唐代政府关于市场管理的制度,除了那些关于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等一般意义的内容之外,例如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明显带有中古时代特色的条文,虽然不如后代的“自由”,从历史承袭的视角看,其来有自,反映着中国古代城市市场制度不断演进的轨迹,是符合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实际要求的。总体观察,与其说以唐制为代表的中古城市市场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市场,不如说它受当时城市性质的制约,不得不服从于城市作为行政中心与军事堡垒的本质要求所致。如果进一步从历史因袭演变的视角,观察从唐代到宋代城市市场的演变,我们还可以发现,其间制度的裂变也许不如前人想象的那么剧烈,而前后因袭的痕迹则无疑要明晰得多。至于学者们为什么总是倾向于强调专制政府“控制”市场,其隐含的理论背景,容待来日详论。
1703118383
1703118384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703118385
1703118386 [1] 《宋代都市的发展》原载1931年《桑原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唐宋时代的市》原载1933年《福田德三博士追忆论文集》;两文均收录于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239~277页、278~303页。
1703118387
1703118388 [2] 加藤氏前引两文于唐代“坊市制”的表述比较明确,并且描述了北宋中期坊市制崩溃后,城市中可以临街自由地开店设铺的情况,但尚未提出“街市制”的概念。此后论者从各方面强化加藤氏的假说,因此逐步形成了关于坊市制与街市制相对应的命题。近年于此着力较深的是宁欣,参见宁欣《街:城市社会的舞台——以唐长安城为中心》,《文史哲》2006年第4期。
1703118389
1703118390 [3]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32页。
1703118391
1703118392 [4] 参见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齐鲁书社,2002,第99~100页。
1703118393
1703118394 [5] 参见鞠清远《唐宋官私工业》,新生命书局,1934,第80~85页;陶希圣:《唐代管理“市”的法令》,《食货》第四卷第八期,1936。
1703118395
1703118396 [6] Denis Twitchett,“The Tang Market System”,in Asia Major XII(1966),pp.202~284.
1703118397
1703118398 [7] 如〔日〕日野開三郎:《唐代城邑坊市角隅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47卷第3期,1964,第1~34页;〔日〕池田温:《中國古代物价初探》,原载《史學雜誌》第七七编第一、二号,1968;中文译本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册,韩昇译,中华书局,1992,第445~513页,等等。
1703118399
1703118400 [8] 如刘志坚:《唐代市场管理制度初探》,《兰州学刊》1986年第4期;武建国:《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思想战线》1988年第3期;冻国栋:《唐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上篇第一章《商品市场在唐代的扩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第5~35页;卢向前:《唐代前期市估法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第693~714页,等等。
1703118401
1703118402 [9] 如冻国栋:《唐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下编《商业》第一卷第一节“城市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17~256页;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册第一编第一章第六节“管理市场、控制物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08~224页;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第三编第一节“唐代的市场管理体制与商品产销的管理”,第99~122页,等等。
1703118403
1703118404 [10] 参见前引武建国、冻国栋、张泽咸、李锦绣、刘玉峰等论著。
1703118405
1703118406 [11] 参见张泽咸《唐代工商业》,第235页。
1703118407
1703118408 [12] 参见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第122页。其他学者于此措词略异,意思基本一致,如白寿彝总主编、史念海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隋唐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728页:“隋唐朝廷对市场进行严格的控制。” 第842页:“商业的自由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1703118409
1703118410 [13] 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下篇《中古都城坊制初探》,学生书局有限公司,1992,第409~440页。
1703118411
1703118412 [14] 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第427页。
1703118413
1703118414 [15] 另参见齐东方《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北魏洛阳)必须妥善安排大量人口、先规划后入住和平城等经验可以借鉴,这三个方面固然重要,但只是郭城和里坊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鲜卑民族的内部结构和要求汉化的愿望,最终才使里坊作为一种严格的制度出现成为必然。”《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63页。
1703118415
1703118416 [16] 参见许倬云《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原载《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2分,1977;收入氏著《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69~99页。
1703118417
1703118418 [17] 如许倬云曾指出:“大致封君自己住的地方,有城墙作为防御工事,而且也有封建宗法制下象征宗法地位与权威的宗庙,则这种邑称为‘都’”。见许倬云《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第70页。参见库郎热(Fustel de Loulanges):《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La Cité antique:Étude sur le culte,le droit,les institutions de la Grèce et de Rome)第三卷第三章《城邦的形成》,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7~122页。
1703118419
1703118420 [18] 参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6期;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第5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第25~27页;耿曙生:《论中国城市的起源与形成》,《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4期;高松凡、杨纯渊:《关于我国早期城市起源的初步探索》,《文物世界》1993年第3期;杜勇:《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湖北发现盘龙城,“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被改写》,新华网2002年7月24日;桂娟、程红根:《郑州商城考古又有新进展——中国确定首座商代都城布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2月10日,等等。
1703118421
1703118422 [19] 例如,据考古资料,山东临淄齐国都城遗址,位于淄河的西岸。全城由大小两大部分组成,小城是宫城,位置在大城(郭城)西南,部分嵌入大城西南角的高地上。大城是官吏和百姓的居住区和活动区。值得重视的是,在小城内已探出3条街道,大城内探出7条,皆与城门相接,并将大城划分出十多个棋盘式方块。这些棋盘式方块的划分,也就是后来都城里坊的雏形。见前引《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此外如秦都雍城,也是“一般居民区大体集中于南部,各类手工业作坊则分散于城内外各处”。参见徐卫民《秦都雍城考论》,《唐都学刊》2000年第1期。
1703118423
1703118424 [20] 参见张继海《汉代的城市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55~56页。
1703118425
1703118426 [21] 参见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年第4期。刘庆柱:《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1987年第10期;《再论汉长安城布局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答杨宽先生》,《考古》1992年第7期;《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
1703118427
1703118428 [22] 齐东方:《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第54页。
1703118429
1703118430 [23] 参见张继海《汉代的城市社会》,第344页。
[ 上一页 ]  [ :1.7031183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