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20743
[16]同上;张仲礼:《中国士绅》,第27—28页。
1703120744
1703120745
[17] 《清史列传》,卷59,页23b;张仲礼:《中国士绅》,第27—28页。
1703120746
1703120747
[18]余玉笛前引文,第16页。引自《清史列传》,卷59。
1703120748
1703120749
[19]同上,第56页。引自《曾集·年谱》和《清史列传》,卷59。
1703120750
1703120751
[20]《清史列传》,卷59,页23b。
1703120752
1703120753
[21]黑尔前引书,第208—209页。
1703120754
1703120755
[22]余玉笛前引文,第76页。引自《清史列传》,卷59。
1703120756
1703120757
[23]《李集·函稿》,卷12,页6b。
1703120758
1703120759
[24]恒慕义前引书,Ⅰ,第464页。
1703120760
1703120761
[25]薛福成前引文,第160—161页。
1703120762
1703120763
[26]余玉笛前引文,第69页。引自《曾集·年谱》。
1703120764
1703120765
[27]薛福成前引文,第161页。
1703120766
1703120767
[28]薛福成前引文。
1703120768
1703120769
[29]李书春:《李文忠公鸿章年谱》,载《史学年报》第1期,第103页;余玉笛前引文,第71页。引自《曾集·年谱》;黑尔前引书,第213页。
1703120770
1703120771
[30]薛福成前引文,第161页。
1703120772
1703120773
[31]吴卫平(音):《淮军的崛起》,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论文集》第14卷,第32—33页。引自《曾集·奏稿》,卷14,第25页;李书春前引文,第103页。
1703120774
1703120775
[32]余玉笛前引文,第10页。引自《清史列传》和《续碑传集》,卷39。
1703120776
1703120777
[33]同上,第55页。
1703120778
1703120779
[34]薛福成前引文,第161—162页。
1703120780
1703120781
[35]薛福成前引文,第162页。
1703120782
1703120783
[36]吴卫平前引文,第32页;《曾集·年谱》,第88页;《李集·卷首》,页12b。
1703120784
1703120785
[37] 《曾集·奏稿》,第436—437页;《曾集·年谱》,第89页;薛福成前引文,第162页。
1703120786
1703120787
[38]薛福成:《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载左舜生辑:《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第164页。
1703120788
1703120789
[39]实际上,李鸿章并未亲自返回安徽募勇。——译者
1703120790
1703120791
[40]黑尔前引文,第242页;李剑农前引书,第77页。
1703120792
[
上一页 ]
[ :1.7031207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