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21479
[89]蒋廷黻前引文,第40页;阿灵敦前引书,第12—13页;威尔逊:《中国》,第90—91页;《美国驻天津领事急件》,1901年12月28日里格斯戴尔致希尔。
1703121480
1703121481
[90]丁韪良:《李鸿章》,第268页;立德夫人前引书,第329页;濮兰德:《李鸿章》,第302页。
1703121482
1703121483
[91]鲍尔吉前引书,第255页;康格夫人前引书,第74页;科士达前引书,第589页;阿灵敦前引书,第12—13页;《美国驻天津领事急件》,1878年11月20日德尼致西华德》;威尔逊前引书,第340页;蒋廷黻前引文,第41页。
1703121484
1703121485
[92]濮兰德:《李鸿章》,第242页注1。
1703121486
1703121487
[93]罗林森前引书,第637—638页,戴理尔:《旅华回忆录》,第39页。
1703121488
1703121489
[94]罗林森前引书,第739页;戴理尔前引书,第39页。
1703121490
1703121491
[95]威尔逊:《常胜军》,第165页;艾伦:《戈登在中国》,第103页;鲍尔吉:《戈登传》,第90页。
1703121492
1703121493
[96]鲍尔吉:《马格里爵士传》,第146页;罗林森前引书,第422—423页;魏尔特:《赫德与中国海关》,第459页,注53。
1703121494
1703121495
[97]费维恺前引书,第114—115,140, 184页。
1703121496
1703121497
[98]卡尔森前引书,第7, 11—12页;兰格:《帝国主义外交史》,Ⅰ,第171页。
1703121498
1703121499
[99]美国纺织工程师。——译者
1703121500
1703121501
[100]费维恺前引书,第221页。
1703121502
1703121503
[101]阿灵敦前引书,第14页;戴理尔前引书,第44页;罗林森前引书,第797页注72。
1703121504
1703121505
[102]立德夫人前引书,第188, 192页;《美国驻天津领事急件》,1879年8月12日德尼致西华德。
1703121506
1703121507
[103]庆丕前引书,第84页;道格里爵士:《李鸿章》,第221—222页;热尔韦:《中国外交:李鸿章和法国水师总兵福禄诺》,载《政治和文艺评论》,ⅩⅪ,第15期,第451页;立德夫人前引书,第225页。
1703121508
1703121509
[104]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Ⅱ,第208页;濮兰德:《李鸿章》,第19页;宓吉:《阿礼国传》,Ⅱ,第190页。
1703121510
1703121511
[105]《李集·函稿》,卷4,页17a。
1703121512
1703121513
[106]坎宁安前引书,第88—89页;道格思爵士:《李鸿章》,第109页;立德夫人前引书,第186页;威尔逊前引书,第284页;吴汝纶:《李文忠公墓志铭》,《李集·卷首》,页66b;罗林森前引书,第324, 444—445页。
1703121514
1703121515
1703121516
1703121517
1703121519
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 第七章 李鸿章的权力网
1703121520
1703121521
在1862—1895年李鸿章担任总督和巡抚的33年,他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权力网,这个权力网从其职任所系的狭小范围辐射开去,遍及全国:它根植直隶,上至朝廷,渗透到帝国的其他省份。这个权力网以李鸿章在官僚政治制度中的官职和非官方的幕府为基础,但是,归根结底,它是朝廷那些怪诞观念的产物,是保守派反对势力的对立物,是外患频仍的结果。尽管如此,直到1895年李鸿章垮台,这一权力网一直是中国最富有建设性的力量。[1]
1703121522
1703121523
李鸿章所承担的义务是保卫中国,而不仅仅是直隶或安徽,因此,他不是逃避国家的责任,而是伸手揽权,毅然决然地肩负起解决各种问题的重任。他论述起国家形势来很像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用他偏狭的观点表达他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公等可不喜谈(洋务),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2]“天下之才本供天下之用,必云某军食某饷专顾某省,则左相(左宗棠)诸军久应饿毙矣。”[3]“海内将才无几,时事日益艰难,鄙人力小任重,襄助乏人。”[4]“中外责问过甚。”[5]
1703121524
1703121525
李鸿章自愿承担起拯救中国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出于他真诚的爱国精神,而且也出于他的自负和他的洞察力。他孤傲自负,认为只有他自己具有担当重任所需要的远见和能力;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认识到了朝廷及清朝官吏们的虚弱无能:“朝廷之计似更茫如捕风。”[6]“(朝廷)既无定见,复堪恒心,……闻者能勿愧愤欲死?”[7]“朝议夕迁,早做晚辍,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8]“我中土非无聪明才力,士大夫皆躭于章句帖括,弗求富强实济。”[9]“无人敢与主持(总理衙门),遂尔中止,此亦堂官太多之病也。”[10]
1703121526
1703121527
虽然不可否认李鸿章喜欢揽权、固执自负,但是他的首要目的是拯救中国。然而,对他的政策、思想、行为和个人品性的分析表明,他认为中国获得拯救的唯一办法是将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而达此目的的手段,如果按其逻辑推论,结论应该是创建一个全新的、发生彻底变革的中央集权政府。实际上,李鸿章无意中提倡的是由一批依据能力和人际关系选拔出来的、受过专门行政管理方面训练的专业人才参加进政府,以代替建立在科举考试基础之上的现存的官僚政治体制,幕府制度的专业化将代替历史悠久的官僚政治体制的非专业化。
1703121528
[
上一页 ]
[ :1.7031214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