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21823
[97]罗林森前引书,第287页注50。
1703121824
1703121825
[98]易劳逸前引书,第65—66页;热尔韦前引书,第449页。
1703121826
1703121827
[99]徐中约前引书,第193页。
1703121828
1703121829
[100]徐中约前引书,第107页。
1703121830
1703121831
[101]路德威格前引书,第364页。
1703121832
1703121833
[102]蒋廷黻前引书,第8页。
1703121834
1703121835
[103]徐中约前引书,第179页。
1703121836
1703121837
[104]汉密尔顿:《郭嵩焘》,载《中国论文集》,第15集,第8页;徐中约前引书,第202—203页。
1703121838
1703121839
[105]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第16—23页。
1703121840
1703121841
[106]徐中约前引书,第191—192页。
1703121842
1703121843
[107]徐中约前引书,第193, 194页。
1703121844
1703121845
[108]徐中约前引书,第204页。
1703121846
1703121847
[109]宓吉:《阿礼国传》,Ⅱ,第329页;萨金特前引书,第161页。
1703121848
1703121849
[110]季南前引书,第53页。
1703121850
1703121851
[111]宓吉:《阿礼国传》,Ⅱ,第382—383。
1703121852
1703121853
[112]盖伊·布雷:《中国法规指南》,载《汉学杂录》第55期,第638—639页。
1703121854
1703121855
[113]萧公权:《翁同龢与戊戌维新》,《清华学报》,1937年4月第2期,第127页。
1703121856
1703121857
[114]徐中约前引书,第201—202页;易劳逸前引书,第177页。秦桧(1090—1155),由于为金朝工作、策划了将中国北部割给金朝的和议而受到中国人的唾骂。见翟理思:《古今姓氏族谱》,Ⅰ,第153页。
1703121858
1703121859
[115]蒋廷黻前引文,第49页;辜鸿铭前引书,上,页6a。
1703121860
1703121861
[116]李剑农前引书,第140—141页;萨金特前引书,第114—115页。
1703121862
1703121863
1703121864
1703121865
1703121867
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 结语
1703121868
1703121869
儒家思想的强大与虚弱、它在西方冲击下表现出的无能为力乃至其价值体系的自相矛盾,都可以从曾国藩、李鸿章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幕府制度的使用中看出来。他们两人都是依靠这一非官方的机构去贯彻他们的政策和主张的,但是幕府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产物,这就势所必然地导致了它自身的那些不谐调;幕府也反映幕主个人的品性,这样,它就容易受个人能力大小、品质优劣的影响。作为老师和幕主,曾国藩曾试图引导他的学生兼幕友李鸿章遵行孔孟正道,但是,人的素质的不同和危急存亡的现实形势却使李鸿章不能严守师道。
1703121870
1703121871
尽管李鸿章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担负起了维护中国文化的重担,他还是偏离了曾国藩为他指引的道路。这种偏离的原因在于:没有了曾国藩的亲自指导、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现实形势、与外国人日益密切的联系以及个人品性的不同。曾国藩缩手让权,李鸿章则伸手揽权;曾国藩是要维护儒家文化,李鸿章则是要保全中国;曾国藩意在维持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省的权力均衡,李鸿章的最终目的却是在中国实行集权以与西方建立新的平衡;曾国藩恢复了幕府制度中的军事因素以击败国内的敌人,李鸿章则使之近代化并扩大之以抵御外国侵略者;曾国藩培育学者,李鸿章却是聘用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
1703121872
[
上一页 ]
[ :1.7031218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