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28126
(240) 小林高四郎:《蒙古史论考》,东京,1983年,页30引褒氏《钦察的金帐汗国史》;参见戴麦桑:《莫卧勒人和达鞑人历史》,卷2(法译本),页32。
1703128127
1703128128
(241) 《蒙古社会制度史》汉译本,页214。
1703128129
1703128130
(242) N.鲍培:《巴思巴字的蒙古文文书》,威斯巴顿,1957年,页97。
1703128131
1703128132
(243) 《史集》汉译本,第1卷第1分册,页303、294;德黑兰刊本,页146、141。
1703128133
1703128134
(244) 同上书,页272。
1703128135
1703128136
(245) 此点曾蒙周清澍老师教示。
1703128137
1703128138
(246) 参见《元朝秘史》第23节至39节。最后一句引文,用伯希和法译(页126)。伯希和并在此处加注谓:“是亦可理解为:拥有着供其食用的牧畜、为其使唤的人口”。
1703128139
1703128140
(247) 《蒙古源流》卷3,施密特德译并蒙文刊本,页60、61。《蒙古语大辞典》,页291。
1703128141
1703128142
(248)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页172—173。
1703128143
1703128144
(249) 《新唐书》卷217,《黠戛斯传》。
1703128145
1703128146
(250) 图中Ⅰ表示完全由共同血统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氏族组织(斡孛黑);作为一个自成单元的游牧集团,它同时也是一个阿亦马黑。Ⅱ显示的阿亦马黑,是由斡孛黑和一部分保持着对自身根源历史记忆的附属成员共同构成的游牧集团。这时候的斡孛黑内部,则被划分为拥有单系传嗣世谱的贵族家支和由普遍而湮远的共同血统观念互相联系、并且也与相关贵族家支联系在一起的普通部众。在Ⅲ所示意的情形中,斡孛黑的范围发生收缩。从与贵族家支的共同血统中被排除出来的普通部落成员,现在成为“鄂郭尔察克人众”。阿亦马黑不再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血族的集团。蒙古社会里斡孛黑和阿亦马黑,直到13世纪初叶为止,似处于从Ⅱ所示向Ⅲ所示形态的过渡之中。
1703128147
1703128148
(251) 海斯隆特:《蒙古包:在中亚游牧人中间的经历记》,转引自吉村忠三:《内蒙古:它的地理、产业与文化》,东京,1935年,页128。
1703128149
1703128150
(252) 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沈阳,2000年,页119—200。又,关于鄂托克取代千户的问题,参见弗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汉译本,页204—216。
1703128151
1703128152
(253) 田津波:《鄂尔多斯志》,《辅仁英文学志》第9期(1934年11月)。
1703128153
1703128154
(254) 田津波:《鄂尔多斯方言辞典》卷2,页511。
1703128155
1703128156
(255) 田津波:《鄂尔多斯志》。
1703128157
1703128158
(256) 同上。
1703128159
1703128160
(257) 《元朝秘史》第38节。村上正二:《蒙古秘史日文译注》卷1,页41—42。至于阿当罕究竟是部落分支的名称还是一个人名,尚难确知。
1703128161
1703128162
(258) 参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页178。
1703128163
1703128164
(259) Johan Elverskog:《宝贝念珠:阿勒坦汗和16世纪的蒙古人》,莱顿,2003年,页711。
1703128165
1703128166
(260) 黄金家族在《宝贝念珠》里也叫“博尔济锦的黄金兀鲁黑”(Boijigin-u altan urugh)、“博尔济锦的兀鲁黑”等,见上引书,页222、223。后一称呼亦见于《蒙古源流》,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页649。
1703128167
1703128168
(261) 同上书,页282、666、345。
1703128169
1703128170
(262) 同上书,页355、654。
1703128171
1703128172
(263) 见施密特:《东蒙古人及其汗室史》,页381注30。
1703128173
1703128174
(264) 田津波上引文。
1703128175
[
上一页 ]
[ :1.7031281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