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29185e+09
1703129185 北族制度成分与中原制度成分的并存,在元代宿卫、赋役、刑法、朝仪、祭祀等诸多方面的制度体系中间也表现得至为突出。若论二者结合的具体形式,它与辽、金两代相比,也具有相当独到的特点。因此,如何从这一角度更深入地探索北族王朝制度文化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确实还存在许多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在等待我们去开展。
1703129186
1703129187 [原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收入本书时,对其中有些部分进行了较多的修改调整。]
1703129188
1703129189 (1) 成吉思汗国家的蒙古语名称yeke mongqol ulus,作为大汗统领下的“大兀鲁思”(yeke ulus,ulūs-i buzurg)的国号,最终为忽必烈所继承。中统、至元之初,它在汉语中仍按先例被移译为“大蒙古国”或者“大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颁诏建汉语国号“大元”。但直到元朝后期,在蒙文文献中,与“大元”相对应的蒙古语国号还是写作dai-ön kemekü yeke mongqol ulus(译言“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dai-ön yeke mongqol ulus(译言“大元大蒙古国”),或者径作yeke mongqol ulus(译言“大蒙古国”)。可见此名一直行用不废。见萧启庆:《说“大朝”: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汉文国号》,《汉学研究》卷3;贾敬颜:《称“大朝”》,载于《民族历史文化萃要》,长春,1990年;F.W.柯立甫:《蒙汉合璧〈忻都公碑〉释读》,《哈佛亚洲研究杂志》卷12(1949年)。ulūs-i buzurg一词,见《史集》,卡里弥波斯文刊本(德黑兰,1959年),页629。
1703129190
1703129191 (2) 见B.斯普勒:《蒙古人在伊朗》,柏林,1955年,页2、70—71;B.斯普勒《金帐汗国:蒙古人在俄罗思》,威斯巴顿,1965年,页260—262。札尼别在斯氏书中写作瞻别(Ğambek)。
1703129192
1703129193 (3) “太祖皇帝肇定区夏,视居庸以北为内地”。而忽必烈朝以后,华北始有“中州内地”之称。见袁桷《华尹寺碑》,《清容居士集》卷25;苏天爵《送蔡白序》,《滋溪文稿》卷5。
1703129194
1703129195 (4) 《畿辅通志》卷139,《金石志》二,“大佛顶尊胜陀罗尼幢”条。
1703129196
1703129197 (5) 《元朝秘史》第203节。
1703129198
1703129199 (6)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哈兹维尼波斯文刊本(吉布纪念丛书卷16·3,莱顿,1937年),页48;J.A.波义耳英译本(曼彻斯特,1958年)页581作the chief yarghu-chi,何高济汉译本(呼和浩特,1980年)页686返译为“大札鲁忽赤”。拉施都丁:《史集》,卡里弥波斯文刊本,页51;余大钧等据俄文本转译的《史集》第1卷第1分册的译文,则作“大异密和断事官之长”,见页155。
1703129200
1703129201
1703129202 (7) 额勒只吉歹(eljigidei)一名中间音节的喉音弱化(-jigi->-*ji’i->-ji-),遂可读作按只(eljidei)。见村上正二译注《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卷3,东京,1975年,页360—361;并参阅韩百诗、伯希和:《元史宗室世系表译注》,莱顿,1945年,页29—30,关于诸王合赤温之子按只吉歹之名的正字法讨论。
1703129203
1703129204 (8) 程钜夫:《爱鲁先世述》,《雪楼集》卷25。按,也速折儿即也速迭儿异译。
1703129205
1703129206 (9) 《元史》卷117,《别里古台传》;姚燧:《达实密(答失蛮)神道碑》,《牧庵集》卷13。
1703129207
1703129208 (10) 如《黑鞑事略》即把大断事官额勒只吉歹与当时的大必阇赤耶律楚材(“中书令”)、镇海和粘合重山(“中书左丞相”)三人一起列入“其相”条中。
1703129209
1703129210 (11) 哈兹维尼波斯文刊本,页233;据英文本转译的汉译本页592作“镇海、台纳尔及札儿忽的其他一些首脑”。
1703129211
1703129212 (12) 《蒙古人在伊朗》,页282;《史集》卡里弥刊本,页564、574,波义耳英译本:《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纽约,1971年,页176、188分别译作“chief vizier”和“minister”。
1703129213
1703129214 (13) 见许有壬:《圭塘小稿》卷10。惟此碑记事之不依年月先后为序,为元代碑传所罕见。因此颇难据是碑确定碑主担任断事官的时代。
1703129215
1703129216 (14) 《元史》卷134,《也先不花传》;姚燧:《达实密神道碑》,《牧庵集》卷13。
1703129217
1703129218 (15) C.道森编:《出使蒙古记》,纽约,1955年,页184;T.T.爱尔森:《蒙哥汗时期的宿卫和行政制度》,《哈佛亚洲研究杂志》46卷2期(1986年)。
1703129219
1703129220 (16) 前田直典:《元朝行省的成立过程》,《元朝史的研究》,东京,1973年。
1703129221
1703129222 (17) 《元史》卷87,《百官志》,“三大宗正府”;姚燧:《博罗罕神道碑》,《牧庵集》卷14。
1703129223
1703129224 (18) 《元史》卷134,《小云石脱忽怜传》;卷146,《杨惟中传》;卷121,《博罗欢传》。
1703129225
1703129226 (19) 《元史》卷159,《赵良弼传》;姚燧:《赵夫人杨君新阡碣》,《牧庵集》卷27。
1703129227
1703129228 (20) 程钜夫前揭碑铭。参阅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初探》,《元史论丛》第3辑。按、蒙哥汗即位之初,曾对昔里钤部“有颛面西土之寄,以年高辞,不拜”,因而复授大名路都达鲁花赤。见王恽:《昔里钤部神道碑》,《秋涧集》卷51。
1703129229
1703129230 (21) 《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
1703129231
1703129232 (22) 木华黎的“国王”称号,汉语、蒙古语和波斯语文献都有记载,可见是大汗给予他的正式封号。但他的“都行省”官号则仅见于汉文文献,或当出于中原汉人的意会。见前田直典上揭论文。
1703129233
1703129234 (23) 《元史》卷124,《札八儿火者传》。
[ 上一页 ]  [ :1.7031291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