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30741e+09
1703130741 那么,尚书省臣提到的这一次据“名例”调整刑制的制文,究竟是什么时候颁发的?细绎《金史·刑志》,在大定十七年以后、明昌五年之前,有关刑律的最重要的一个法令,乃是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三月颁行的《大定重修制条》,凡十二卷一千一百九十条[9]。上引制文,无疑就包含在这个“重修制条”之中。据此,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自12世纪中叶以来实行已久的徒刑附加决杖制,到大定二十二年由于采纳唐律刑制而被废止。但到该世纪末的明昌五年它又重新被恢复,惟决杖的数目与过去不同。
1703130742
1703130743 我们知道,明昌年间(1190—1195年)折中律、制的努力,延续到此后的泰和元年(1201年)十二月以《泰和律》的颁定方告一段落。这里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泰和律刑制是否承袭了于明昌五年恢复的对徒刑附加决杖的旧制呢?
1703130744
1703130745
1703130746
1703130747
1703130748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1703126865]
1703130749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二
1703130750
1703130751 《泰和律义》原书今已不存。但是通过保留在元刻本《唐律疏议》中的元泰定年间(1324—1329年)江西行省检校官王元亮为该书重编的释文及所撰纂例,我们仍能够比较完全地获得有关泰和律刑制的讯息。兹将影元泰定本《唐律疏议》卷六末所附王元亮撰“金五刑图说”转录于下:
1703130752
1703130753 笞刑五
1703130754
1703130755
1703130756
1703130757
1703130758 杖刑五
1703130759
1703130760
1703130761
1703130762
1703130763 徒刑七
1703130764
1703130765
1703130766
1703130767
1703130768 ① 按此处原文作“一百八十”,似应改作“一百六十”为是。
1703130769
1703130770 流刑三
1703130771
1703130772
1703130773
1703130774
1703130775 死刑
1703130776
1703130777
1703130778
1703130779
1703130780 ② 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1038附表内此处写作:“绞,赎铜二百斤;斩,赎铜二百四十斤”。“绞”字下赎铜数似为衍文。
1703130781
1703130782 上列图表的徒刑栏中,“赎铜”一项的意思较易明白,即以赎铜若干替换徒年本刑。“加杖”一项也较易理解,指的是在“犯徒应役、家无兼丁”以及“徒人居役再犯徒者”这两种情形下,都可以用加杖替换徒年本刑[10]。准徒加杖之数以二百为最。比较使人困惑的,则是赎铜与加杖之间的“决杖若干”一栏[11]。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703130783
1703130784 泰和刑制中徒年与决杖间的对应联系,也反映在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以前专门由“法司”检会泰和律条款而推定的量刑参照标准中[12]。当时法司判拟,最常见的行文程序往往是“合徒若干年,决徒年杖若干”。宫崎市定曾检阅《元典章》中的有关判例,揭出其中徒年与决徒年杖数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13]:
1703130785
1703130786  
1703130787
1703130788  
1703130789
1703130790   徒年     决徒年杖数     出典     1年     杖60     卷41,“阑入禁苑”     1.5年     杖60     卷45,“夫受财纵妻犯奸”     2年     杖70     卷42,“带酒杀无罪男”、“杀死奸夫”     2.5年     杖70(?)     无典据     3年     杖80     卷41,“打死侄”;卷49,“偷砍树木免刺”     4年     杖90     卷42,“打死有罪男”     5年     杖100     卷42,“船边作戏淹死”、“打死有罪男”、“打死同驱”、“杀死盗奸寝妇奸夫”;卷45,“强奸无夫妇人”   很容易看出来,表中徒年和决徒年杖数的数值对应关系,与王元亮图中徒刑一栏内徒年与“决杖若干”间的组合基本上相同。那么徒年、决杖数这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 上一页 ]  [ :1.7031307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