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57521e+09
1703157521
1703157522
1703157523 表4-3 分散型社会农民自杀死亡占比
1703157524
1703157525
1703157526
1703157527
1703157528 表4-2是分年龄别的整个分散型社会的自杀死亡人数的绝对数字的基本概况,表4-3则是各年龄别自杀死亡人数在总的自杀数字中所占比例。由这两个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从年龄别的分布来看,分散型社会农民自杀现象最大的特征就是:老年人自杀现象十分突出,中年人与青年人的自杀现象相对较为少见。如果对照表2-2、表2-3、表3-2、表3-3和表4-2、表4-3中的数据,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在团结型社会、分裂型社会和分散型社会三种社会类型中,老年人的自杀现象无疑在分散型社会是最为突出的,青年人的自杀现象相对来说最不突出的就是在分散型社会,中年人的自杀现象在分裂型社会相对而言十分突出,在团结型社会与分散型社会中的分布情况基本接近。从性别分布来看,总体而言,分散型社会自杀者的性别分布比较均衡,与团结型社会女性自杀具有压倒性的分布以及分裂型社会女性自杀相对较为突出的分布相比有着鲜明的差异。当然,如果我们细察就会更为深入地发现,性别分布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自杀尤其是老年男性的自杀占比较高从而拉平了整个分散型社会的性别分布的水平差异。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在中青年群体中,女性群体的自杀占比仍略高于男性,但是,与团结型社会和分裂型社会相比较而言,分散型社会的性别分布差异在中青年群体中是较小的。
1703157529
1703157530 因此,从总体的情况来看,分散型社会的上述两个表格的数据表明,要理解这一类型的社会的自杀现象,其重点是要理解该类型的社会里的老年人的自杀现象。
1703157531
1703157532 与前述我们考察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的自杀死亡者的婚姻状况一样,我们同样考察一下分散型社会中农民自杀死亡者的婚姻状况,并与前述两种类型做比较,具体情况可见表4-4。
1703157533
1703157534 从表4-4的数据分布我们可以知道,在分散型社会中,离婚现象与自杀的关系并未能明显体现出来,同样,与前述两种类型的社会基本一致的是,这种类型的社会中自杀者仍然发生在已婚者这一群体中,可见“家庭”仍然是自杀发生的主要场所。同时,与团结型社会和分裂性社会明显不同的是,导因于分散型社会老年人自杀占比较高,这一类型的社会中丧偶群体的自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从比例上来说,我们不难看出,丧偶这一群体的自杀占比达到了37.76%,尽管不及已婚者的占比(55.24%),但这一比例已经较高了,丧偶群体中的自杀者在整个老年人自杀死亡人数中占到了52.94%。显然,与前述两章中的表2-4和表3-4对比后就可以发现,较之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而言,分散型社会自杀死亡者婚姻分布状况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丧偶者占比较高,这进一步表明,分散型社会老年人突出的自杀现象拉升了丧偶群体自杀死亡所占比例。可见,在我们上述小结中所指出的要理解分散型社会的自杀现象就要理解这一社会中的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要理解老年人的自杀现象,就必须同时理解已婚与丧偶两种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对其自杀的影响。当然,丧偶群体所占比例较高并不表明我们将整个自杀现象放置在家庭这一最重要的自杀发生的社会关系场所有什么错误,相反,我们透过分散型社会自杀发生的关联类型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家庭与自杀关联的紧密性,见表4-5的数据。
1703157535
1703157536 表4-4 分散型社会农民自杀死亡者的婚姻状况
1703157537
1703157538
1703157539
1703157540
1703157541 表4-5 分散型社会自杀关联类型
1703157542
1703157543
1703157544
1703157545
1703157546 表4-5的数据揭示出,分散型社会的自杀事件主要仍然发生于家庭内部。但是,与分裂型社会中的表3-5对照,我们会发现,最鲜明的差异在于分散型社会中发生在父女母女之间的冲突而导致的自杀很少,这在分裂型社会中却是一种十分突出的特征。其原因当然在于,分散型社会青年人自杀较之分裂型社会要轻微得多。同样,如果与表2-5对照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团结型社会与分散型社会中,发生于亲子之间与夫妻之间的自杀案例均占有突出的位置。
1703157547
1703157548 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一步考察其差异就会发现,尽管同样是代际冲突导致的自杀,但分散型社会与团结型社会中主要导致年轻媳妇自杀不同的是,分散型社会中主要是导致老年人自杀。我们对照这一社会类型中发生于亲子之间的冲突后发现,在20例父子冲突而引起的自杀案例中,全是作为老人的父亲自杀,而没有1例是发生在儿子身上;在团结型社会中,父子冲突相对较少;分裂型社会中,父子之间的冲突导致儿子自杀的占有近一半的比例。因之,在父子轴上,我们会发现分散型社会与前述两种社会类型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父子公媳(即同时发生于父亲与儿子和媳妇之间的混合冲突而导致自杀的)混合发生的自杀案例中,13例全是作为父亲或公公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同样未见1例儿子或媳妇的自杀;发生在公公与媳妇之间的7例导致自杀的案例中,有6例是公公自杀。我们再考察发生在母子或婆媳之间的情况,根据对分散型社会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17例婆媳之间的冲突导致婆婆自杀的有14例,导致媳妇自杀的仅3例;发生在母子与婆媳混合冲突的19例案例中,则全是婆婆自杀,未见儿子或媳妇自杀。此外,主要因为自己的原因(实质上也与家庭成员多少有点关系)而自杀的24例案例中,老年男性有16例,老年女性有4例,老年人共有20例。因此,在针对自己而自杀以及与儿子或媳妇发生冲突而自杀的情况表明,老年人都是自杀的主体,就总体而言,这是分散型社会在三种社会类型中独有的突出现象。如果我们将时间视角放置进来,就会发现,分散型社会的这种情况在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中仅是在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的。
1703157549
1703157550 夫妻冲突导致的自杀同样在分散型社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为总体的17.99%,这个比例较团结型社会(38.89%)与分裂型社会(41.77%)均低得多。这种变化固然一方面与中青年群体的自杀在分散型社会分布较少有关(因为发生于老年群体中的夫妻冲突导致的自杀仅仅只有3例),同时,亲子之间的关联关系的分布状况表明,分散型社会中的家庭结构很可能发生了与团结型社会、分裂型社会完全不同的变化。
1703157551
1703157552 我曾经在邻近应城市的京山农村调查研究后指出,代际关系的严重失衡是导致当地老年人的自杀现象成为一种秩序的重要原因(刘燕舞,2009a),当然,我们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在后文中我们会就此展开较为深入的详尽分析。
1703157553
1703157554 叙述至此,我们应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就是与理解团结型社会青年人尤其是已婚青年女性的自杀以及分裂型社会中年人和青年人的自杀完全不同的是,对分散型社会自杀现象的理解主要就是要考察老年人自杀现象的产生乃至变迁机制。
1703157555
1703157556
1703157557
1703157558
1703157559 农民自杀研究 [:1703155468]
1703157560 农民自杀研究 第二节 自杀的性别与年龄别
1703157561
1703157562 自杀死亡人数无疑仍只是一个直观印象,围绕这个人数而形成的各种占比分布相较于单一的人数而言当然要显得更“整体”一些。然而,如果要说有什么社会因素或机制性的因子对农民自杀有影响的话,对自杀率的考察就始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学术武器。考察自杀率的分布,最重要的两个变量无疑是年龄别与性别,这几乎是横亘且生根在既有绝大部分关于自杀研究的共识性的学术资源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变量。
1703157563
1703157564 在考察分散型社会分性别与年龄别的自杀率分布之前,我们先简要介绍分散型社会的样本数据构成(见表4-6)。
1703157565
1703157566 表4-6 分散型社会分性别与年龄别人口基本构成
1703157567
1703157568
1703157569
1703157570
[ 上一页 ]  [ :1.7031575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