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57573
根据这些人口数据,我们计算出分散型社会分性别与年龄别的年均自杀率(实际上属于年均粗自杀率,如无特殊说明,与前述两章一样,本章所说的自杀率均指年均粗自杀率),如表4-7所示。
1703157574
1703157575
表4-7 分散型社会分性别与年龄别自杀率分布(1980~2009)
1703157576
1703157577
1703157578
1703157579
1703157580
从总体自杀率来看,我们发现,分散型社会的年均自杀率在三种类型的社会中是最高的,为66.58/10万。同时,从分性别与年龄别的情况来看,对照表2-7与表3-7的数据,我们发现分散型社会青年男女自杀率均比团结型社会、分裂型社会显著低一些,中年人的自杀率同样不分男女,均相对处于较低水平,与团结型社会的情况相对较为接近,但比分裂型社会则明显要低。但是,对于老年人的自杀率,就三种社会类型的情况比较而言,分散型社会老年人的总体自杀率水平是团结型社会的3.7倍,是分裂型社会的5.9倍,不分男女性别,其自杀率水平均高出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许多。因此,从自杀率这一整体意义上的分析单位来看,老年人的自杀率之高无疑是分散型社会自杀现象最主要的特征。
1703157581
1703157582
我们再结合表4-8和表4-9的数据进一步从更为细分的年龄区间中考察分散型社会的自杀率分布。
1703157583
1703157584
表4-8 分散型社会分性别与年龄段人口情况
1703157585
1703157586
1703157587
1703157588
1703157589
表4-8是分散型社会细分性别与年龄段的人口分布情况,我们计算分性别与年龄段的自杀率数字时同样以这一数据作为基础数字来计算该类型的社会中的年均粗自杀率。
1703157590
1703157591
表4-9 分散型社会分性别与年龄段自杀率分布
1703157592
1703157593
1703157594
1703157595
1703157596
由表4-9的分性别与年龄段的自杀率数字分布,我们发现,分散型社会中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自杀率之高可谓触目惊心。从总体来说,这意味着该类型社会所在地域范围中,每年每1000名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有近12名老年人死于自杀。从性别的角度来说,7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中,老年男性的自杀率尤其高,同龄群体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几乎是老年女性自杀率的2倍。相比较于另外两种类型的社会来说,在7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中,分散型社会的自杀率约为团结型社会的5.4倍,约为分裂型社会的10倍,因此,相比较之下,可以看出在70岁及以上这一年龄区间中分散型社会老年人口自杀现象之严重。
1703157597
1703157598
同样,相比较之下,我们再看三种类型的社会中60~69岁这个年龄段人群的自杀率分布的差异。就分散型社会来说,尽管这一年龄区间的自杀率数字仍然很高,但比之70岁及以上的群体来说,毕竟要低得多了。在这一年龄区间中,分散型社会与团结型社会相比,前者是后者的2倍左右,与分裂型社会相比,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因此,即使在这年龄一区间中,分散型社会老年群体自杀之严重仍是十分显著的。进一步地,我们对三种类型的社会中的两个年龄区间的老年人自杀率数据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在团结型社会中,7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的自杀率约为60~69岁的老年群体的2倍略多,在分裂型社会中还不到1.5倍,但是,在分散型社会中高达近5倍。这种差异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表明,年龄越高的群体中,自杀现象越严重,但是,并非所有类型社会中的情况均像分散型社会那样突出,那么,分散型社会如此突出的差异性表现就必有其自身的产生机制。事实上,在分散型社会中,农民经常介绍说,如果年纪大了,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乃至生活能力,即成为我们学术上所说的失能老人的话,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饿死,其二是自杀。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知道,在团结型社会中,这种情况仅是在最近才开始有出现的苗头,如我们第三章所介绍的生存性绝望型自杀的初步出现,在分裂型社会中,尽管要严重一些,但是相比于分散型社会来说,仍差得远。一个可供佐证的数据就是,老年自杀死亡群体中失能老人所占的比重,如表4-10所示。
1703157599
1703157600
表4-10 分散型社会老年自杀死亡者生前分年龄段健康状态占比分布
1703157601
1703157602
1703157603
1703157604
1703157605
我们将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失能”、“病痛”和“健康”。所谓“失能”是指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的状况,在程度上,失去生活能力比失去劳动能力更为严重,前者不仅仅是需要生活资源以维持生存,而且需要有人长期照护,后者则主要是需要来自自身以外的生活资源以维持生存,但两者有时是纠合在一起的。“病痛”主要是指患有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一些小病如感冒之类的,我们统计时并未将之统计入“病痛”状态,这是因为,只有患有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时才极有可能迈入完全失能的状态从而选择自杀,因此,我们此处所说的“病痛”实质上也是一种“低度失能”的状态。所谓“健康”当然是指拥有正常的生命和生活体征。
1703157606
1703157607
由表4-10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失能老人的自杀是分散型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其总占比高达46.08%,也就是说近一半的老年自杀者生前其实已经基本陷入生存的绝境。从年龄段来看,在60~69岁的老年人中,除老年女性失能人口所占比重较小外,其他几种状况的占比均基本相当。失能老人的总占比在这一年龄段仅5.88%,然而,在7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自杀死亡者中,失能者占比却高达40.20%。同样,就“病痛”状态来看,在分散型社会的老年自杀死亡者中亦是比较严重的,总占比为32.34%,其中,7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比达22.54%。“健康”状态的老年自杀死亡者占比为21.56%,即仅1/5微强。因此,表4-10的数据能够充分说明的是,在分散型社会中,老年自杀者主要是失能老人和病痛老人群体,特别是高龄的失能或病痛老人群体。
1703157608
1703157609
如果将之与团结型社会及分裂型社会相比较,我们就会疑惑:为什么那两种类型的社会中的老年人自杀率比分散型社会低那么多?难道那两种社会中失能或病痛的老人比分散型社会天然地要少?事实上显然不是这一道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空间中,失能与病痛老人所占的比例是大致相当的。那么,剩下的一种解释就是,在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中,失能老人能够得到比分散型社会中的老人更好的照料,病痛老人能得到比分散型社会中的老人更好的治疗,因而其走向自杀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我的田野感觉,这一判断是完全成立的,我在后文讨论自杀的类型分布时会进一步证明这一点。既然这一判断成立,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的老年人能得到更好的照料和更好的治疗呢?难道是另外两种类型的社会的经济水平比分散型社会要高?答案是否定的。恰恰相反,分散型社会在我所调查的这三种社会类型中经济水平是最高的,其家庭户均年收入绝大部分为3万~5万元,仅其人均土地占有量基本就达到3~4亩,因此,其农业剩余水平在三种类型所在的地区也是最高的。我所调查的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其户均年收入大约都在2万元,比分散型社会低1万~3万元,而且,其人均土地占有量一般也都在0.7亩左右,其农业剩余连维持糊口都不够。那么,是否因为中年人群外出务工,从而导致无人也无能力照料老人或治疗他们的疾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分散型社会所在地区大量农业剩余的存在,使得该地区中年人大部分均在家务农,相反,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所在地区因农业剩余较少而不得不外出务工,因而中年人外出务工的人数所占比例比分散型社会高得多。
1703157610
1703157611
所以,我要表明的就是,分散型社会在客观条件上其实更具备让老人安度晚年的经济基础与人力基础,然而,悖论就在于,分散型社会中的老年人自杀率反而是最高的。这种悖论的背后一定有其结构性的社会基础在支撑乃至决定着该类型社会中的自杀特征分布。我们在接下来的自杀类型分析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悖论的形成机制的理解。
1703157612
1703157613
1703157614
1703157615
1703157617
农民自杀研究 第三节 自杀的类型
1703157618
1703157619
自杀率是由自杀者的人数总和占相应总人口的比例所构成的。因此,从整体上考察完自杀率后,就很有必要考察作为个体的自杀行动是如何分布的,对于自杀行动的类型而言,其实同样是一个带有整体性的单位。
1703157620
1703157621
一 分散型社会自杀理想类型的分布
1703157622
[
上一页 ]
[ :1.7031575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