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57673e+09
1703157673
1703157674
1703157675
1703157676 表4-16的数据显示,与绝望型自杀不同的是,利己型自杀的关联方有35.71%的比例是来自自杀者自己,其次则仍是来自儿子与媳妇所形成的力量所导致的自杀,婆媳、母子婆媳混合、父子这三种关联类型均占有不低的比例,合计为45.25%。由表4-17的数据,我们进一步可以知道,利己型自杀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病痛,这与我们前述的绝望型自杀中的失能不一样。失能后,如果来自儿子与媳妇的家庭支持缺失(对于丧偶者而言尤其如此),老年人只有“死路一条”;对于“病痛”而言,最直接的就是病痛本身所带来的身体痛苦,其次则同样是当疾病治疗无法得到来自儿子和媳妇的家庭内部支持的话,身体痛苦会与心理痛苦同时并列运行,这种交缠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容易使他们采取自杀手段以摆脱痛苦。
1703157677
1703157678 以上,我们主要考察了自杀的四种基本类型在分散型社会的分布以及与在团结型社会和分裂型社会中的分布的显著差异。小结起来,在分散型社会中,老年人的利己型自杀与绝望型自杀的分布十分突出,且呈集聚状态分布。
1703157679
1703157680 二 分散型社会自杀经验类型的分布
1703157681
1703157682 从基本类型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分散型社会的自杀分布特征,但要更为细致地观察其中的分布情况,就需要继续考察各种经验类型的分布情况。根据我们前两章的讨论,我们知道,即使在同一种基本类型中,其所对应的经验类型的分布比重不同,反映出该类型社会不同的自杀分布特征。如在利己型自杀分布上,分裂型社会的逃避性利己型自杀比团结型社会更为突出,同样,作为绝望型自杀的分布,在团结型社会中,情感性绝望型自杀的分布就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分裂型社会中却显示出生存性绝望型自杀更为突出的分布情况。那么,在分散型社会中,自杀的各基本类型所对应的各种自杀经验类型的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1703157683
1703157684 我们先考察各种自杀基本类型所对应的各经验类型分布的总体情况,见表4-18。
1703157685
1703157686 表4-18 分散型社会自杀经验类型分布
1703157687
1703157688
1703157689
1703157690
1703157691 由表4-18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占比排第一位的是生存性绝望型自杀,占比排第二位的是脱苦性利己型自杀,占比排第三位的是出气性利己型自杀,排第四位、第五位的分别是逃避性利己型自杀和情感性绝望型自杀。利他型自杀与报复型自杀所对应的六种经验类型几乎可以不予考虑。与表2-19和表3-18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分散型社会与团结型社会在自杀经验类型的分布上同样具有集聚分布的特征,且分散型社会的集聚分布特征更为突出,如排第一位的生存性绝望型自杀的占比(37.76%)较团结型社会中惩罚性报复型自杀的占比(31.11%)还要略高一些。与分裂型社会相比,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三种类型的社会中,分裂型社会的占比是最为离散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分裂型社会中各经验类型占比最高者均没有超过20%的,最低者也没有趋近0的。就利己型自杀与绝望型自杀的经验类型分布来说,在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脱苦性利己型自杀与生存性绝望型自杀均不是最突出的,相反,这两种在分散型社会中最突出的自杀经验类型,在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中却均为情感性绝望型自杀、出气性利己型自杀和逃避性利己型自杀所取代。当然,也有一个共性:在利己型自杀的三种经验类型中,出气性利己型自杀在三种社会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更能表明,这种自杀类型往往是一个社会空间中的常态性现象,也许这种自杀类型确实更需要从心理学乃至精神病学的角度来分析。因此,我们在团结型社会中要着重理解惩罚性报复型自杀、威胁性报复型自杀;在分裂型社会中要着重理解各年龄别的各自杀类型(因为集中趋势不明显)分布的不同;在分散型社会中,我们要着重理解的就是生存性绝望型自杀与脱苦性利己型自杀,然后才是其他自杀类型。换句话说,我们在本章中要重点理解的是,生存性的绝望是如何产生的,身心的痛苦又是如何产生的,绝望与痛苦又是如何将这一类型的社会中的人们推向自杀之路的。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分年龄别与性别的角度继续考察自杀经验类型在分散型社会的分布情况,如表4-19的数据所示。
1703157692
1703157693 表4-19 分散型社会自杀经验类型分性别与年龄别的分布
1703157694
1703157695
1703157696
1703157697
1703157698 当从年龄别与性别的角度细分后,我们可以发现,生存性绝望型自杀主要存在于老年男女中,可以说,这种自杀经验类型在分散型社会中就是专属于老年人的自杀类型。同样,脱苦性利己型自杀亦主要存在于老年人中。此外,逃避性利己型自杀则主要存在于中青年男女中,出气性利己型自杀则存在于老、中、青三个年龄别的各个年龄段与性别中。对照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出气性利己型自杀的分布是最为稳定的类型,它基本在三种社会类型中的三个年龄别的男女中均比较普遍地存在,其他自杀类型则主要表现在差异上。以逃避性利己型自杀而论,如果说我们前两章中提及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笼罩性压力导致逃避性利己型自杀生成的话,那么,逃避性利己型自杀的占比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结构产生的压力大小和程度,且这些结构性的压力又根据人的生命周期主要让中年人来承担时,中年人的自杀就会相对突出。与分裂型社会相比较而言,分散型社会所能产生的结构性压力是较小的,也因此,逃避性利己型自杀在分散型社会中反而呈现相对离散的分布,不如分裂型社会那样集中于中年群体中;在团结型社会中,因结构性的压力主要由青年人承担,因此,逃避性利己型自杀的发生也就主要体现在青年男女的身上。
1703157699
1703157700 综上所述,从自杀率的分布来说,我们在分散型社会中要着重考察的就是老年人的自杀情况,从自杀类型来说,我们着重要考察的就是老年人的生存性绝望型自杀与脱苦性利己型自杀两种最为主要的自杀类型的分布情况。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整体的自杀率与作为个体色彩更强的自杀行动并不是分裂的,两者一定是相互作用、共同形塑的。
1703157701
1703157702
1703157703
1703157704
1703157705 农民自杀研究 [:1703155470]
1703157706 农民自杀研究 第四节 自杀的年代别
1703157707
1703157708 从横向的角度考察完分散型社会的自杀分布情况后,我们继续从纵向的角度考察这一类型的社会中的自杀的变化情况。
1703157709
1703157710 一 分散型社会自杀率的时间分布
1703157711
1703157712 我们首先按年代别来考察分散型社会的总自杀率(即整个社会的年均自杀率)。我们同样先简要地按年代别的情况来考察,见表4-20。
1703157713
1703157714 表4-20 分散型社会总自杀率按年代别分布情况
1703157715
1703157716
1703157717
1703157718
1703157719 表4-20的数据充分揭示出近30年中分散型社会年均自杀率急剧增长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自杀率相比较而言是较低的,这个数字与费立鹏(Philips et al.,2002)等人披露的全国农村自杀率数字比较接近。但是,到90年代时,年均自杀率在分散型社会相较于80年代增长了83.35%,而2000年以来的这10年,年均自杀率增长更为迅速,比90年代增长了70.45%,比80年代增长了212.53%。我们将表2-21和表3-19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分散型社会在80年代的自杀率与分裂型社会基本相当,比团结型社会低一些;在90年代,分裂型社会的自杀率是唯一下降的,团结型社会和分散型社会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但分散型社会的增长幅度较之团结型社会而言更为剧烈;在2000年以来的这10年中,团结型社会的年均自杀率出现了极其显著的下降,分裂型社会与分散型社会均出现上升趋势,但分散型社会上升的幅度较之分裂型社会而言更为突出。同样,相比较之下,我们会发现,在80年代,三种类型的社会的年均自杀率差异并不是十分显著,但是在2000年以来的这10年中却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散型社会在这10年间的年均自杀率是团结型社会的近5倍,约为分裂型社会的2倍多。这种变动以及类型之间的巨大差异,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或自杀病学是比较难解释的,也正是因此,我们发现大量广义医学领域的关于自杀的研究都是将数字进行了平均处理的,刻意掩盖了数字在时空两个向度上的差异性表现,而这正是社会学需要努力解决的内容。我们继续从时间段的角度来考察这一类型的社会的自杀率的变化情况,见表4-21的数据。
1703157720
1703157721 表4-21 分散型社会总自杀率按时间段分布
1703157722
[ 上一页 ]  [ :1.7031576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