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58442e+09
1703158442
1703158443 因此,针对当前已经出现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农村老年人的自杀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尽快采取综合性的危机干预策略,以尽可能地缓解老年人自杀。
1703158444
1703158445 第一,全社会尤其是官方系统需要就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进行“脱敏”和“脱麻”处理。过去以及当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全社会特别是官方系统将农村老年人自杀当作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对待,从而表现出对严重的农村老年人自杀潮严重的“麻木不仁”。这种将农村老年人自杀当作“敏感”问题以及对之表现出的“麻木不仁”不仅没有缓解农村老年人自杀危机,还严重地制约了学术界对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研究,以致当前关于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研究极其严重地滞后于农村老年人自杀的实际情势。
1703158446
1703158447 第二,要大力加强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尽管当前新农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年人疾病治疗的困难,但是,新农合主要针对的是较为严重的疾病的住院治疗,这与农村老年人疾病治疗需求的实际是不相符合的。相反,农村老年人往往在一般的疾病以及慢性病上有着十分强烈的治疗需求,这一块的医疗支持是较为薄弱的,因此,他们往往选择不予治疗,从而慢慢地将小病拖成大病,将慢性病拖成急性发作病,乃至一直拖到最后在无法或还没有进入医院享受新农合的大病治疗前就选择以自杀行为来化解这一困境。
1703158448
1703158449 第三,要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当前新农保对缓解农村老年人自杀危机亦有不可忽视的功能。我们2011年元旦前后到中部农村应城市某地调查时,当地还没有实行新农保,一些老年农民听说邻近市(县)已开始实施新农保时均十分急切地询问我们当地实行新农保的可能性以及进度。当我们说最快1年最慢2~3年就可以实行时,竟有很多老年人对我们表示,他们会为了等待新农保的实施再多活两年从而暂时放弃他们的自杀计划。但是,当前新农保在保障高龄老人方面仍显乏力。事实上,60~69岁的老年农民一般仍能耕种农地以及照护自己从而获得生存和生活的可能,因此,他们对新农保的需求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迫切。恰恰是那些7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农民因疾病或失能的情况较为严重且普遍,他们对新农保的需求并非基于福利的需求,而是近乎“救命”的,因此,新农保应对高龄老年农民有更为特殊的制度安排。以我近5年来在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浙江等省农村近400个工作日的驻村调查经验来看,如果针对7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能将新农保的水平提升至每人每月200~400元的话,那么,当前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可能会下降一半以上。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共为43469979人,也就是说国家每年只需拿出1000亿~2000亿元投入高龄养老事业,就可拯救至少10万以上老年人的生命,这应该是极其伟大的事业,也是城市反哺农村最好的表现形式。
1703158450
1703158451 第四,加强农村老年社会工作建设。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有很多学校遭到废弃或改成养殖场,与其这样,还不如将之改建成村办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将那些有长期照护需求的基本失能的高龄老人安置于此集中居住。这样一方面便于集中照护,另一方面还便于老年人集中活动从而减轻心理寂寞程度。
1703158452
1703158453 第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对那些子女长期在外务工而自身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可按照中央、地方和农户个体按一定比例分别承担的办法,来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筹措方面应以中央和地方为主,农户个体占比不宜过高。中央和地方可安排财政专项或提高新农保的支付比例后从中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来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当前农村45~65岁的农民往往是无法进入市场务工而不得已在农村务农的群体,他们不仅年富力强且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因此,可充分利用这部分劳动力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1703158454
1703158455 第六,加强农村老年人自杀的问责机制建设,并将老年人自杀率作为衡量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对于那些老年人年均自杀率超过5/‰或老年人自杀死亡占老年人全部死亡比例超过20%的地区,应启动对市、县和乡三级一把手的问责机制。
1703158456
1703158457 从理论逻辑来说,单一的多个学术研究者关于老年人自杀研究的学术行动亦会逐步对国家在制度层面上做出安排产生影响。国家的制度安排在有效干预老年人自杀的过程中,通过对老年人的自杀行动的要件做出调适,如因生存问题而自杀的,相对应地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因疾病问题而自杀的,相对应地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因高龄失能而自杀的,相对应地加强高龄老人长期照护制度的建设,等等,均会不同程度地降低老年人自杀的风险。进一步地,单个的老年人自杀行动的改变同样会具有传染性,其行动的意义效应同样会影响与更新结构的变动,或许,代际关系会因此得到良性调适,孝道等规则体系会得以重新强化,从而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互构出和谐的代际关系,反过来也会互构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良性状态,从而使得乡土社会的团结性得以适度重铸,以至从内部生发出治疗现代病的良好社会机制。
1703158458
1703158459 所以,如果说具体的研究还要往哪里去的话,我认为有必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就老年人的自杀展开专题研究。
1703158460
1703158461 总体而言,本书可以算作我对农民自杀问题的一个基本的研究论纲。
1703158462
1703158463
1703158464
1703158465
1703158466 农民自杀研究 [:1703155481]
1703158467 农民自杀研究 参考文献
1703158468
1703158469 阿尔弗雷德·舒茨,1991,《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卢岚兰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703158470
1703158471 安东尼·吉登斯,1998,《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703158472
1703158473 安东尼·吉登斯,2003,《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田佑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03158474
1703158475 安东尼·吉登斯,2003,《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陶佳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03158476
1703158477 柏拉图,2003,《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703158478
1703158479 柏拉图,2012,《斐多》,杨绛译,北京:三联书店。
1703158480
1703158481 保罗·康纳顿,2000,《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03158482
1703158483 陈柏峰,2007,《死亡想象与道德建构——家事纠纷中妇女自杀的个案呈现》,《乡村中国评论》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703158484
1703158485 陈柏峰,2008a,《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两湖平原1980~200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03158486
1703158487 陈柏峰,2008b,《价值观变迁背景下的农民自杀问题——皖北李圩村调查》,《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703158488
1703158489 陈柏峰、郭俊霞,2009,《价值观变动与农民的意义世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703158490
1703158491 陈柏峰,2009a,《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基于湖北京山县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 上一页 ]  [ :1.7031584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