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67035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1703167036
1703167037
关于不平等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有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703167038
1703167039
卢梭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第一种是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包括年龄、健康、体力及智力和心灵的不同;第二种是精神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来源于习俗。第二种不平等包括一些伤害他人特权。[124]
1703167040
1703167041
彼特·布劳(P.M.Blau)认为,不平等指的就是人们在地位维度上的分布——即他们在权力或财富、教育或收入上的差异程度。[125]
1703167042
1703167043
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人生来并不必然平等,某些偶然因素——先天的种族差异、心智体能的遗传差异和后天的社会地位、机遇、环境、出身背景、文化教育等差异——常常决定人与人最初是不平等的。人生来的不平等状况必定会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尽相同的地位,优者有利,而劣者受损。其基点就是“无知之幕”的提出。我们假定各方是处在一种无知之幕的背后,各方不知道某些特殊事实。[126]
1703167044
1703167045
戴维·波普诺认为,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文化不同对有价值物的认识也不同,它可能是物质的(牲畜、黄金、新鲜食物、世界锦标赛的门票),或者是非物质有价值之物(声望、尊重或名誉)。无论人们想得到的物品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一物品是稀缺的,其需求大于供给。[127]
1703167046
1703167047
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认为,不平等是人们不同的天赋、不同的习得技能、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资源导致的状态。诺齐克的理论基点是个人权利。人权的实质就是个人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本质。人们的天赋才能(家庭、门第出身、教育地位、遗传、社会地位的获得)不同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人们运用其才能去创造财富,乃是一个将其生产能力付诸自然资源的逐步获取过程。贡献大者获得更大的财富,这是非常应该的、天经地义的。因此,公正的社会无须刻意追求平等,无须建立中央政府机构对人们的劳动所得进行再分配,而应让人们享有完全的支配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128]
1703167048
1703167049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1703167050
1703167051
李强认为不平等是指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差异现象,是一种深藏在社会结构内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129]
1703167052
1703167053
李路路等认为社会不平等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地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职业地位等。[130]
1703167054
1703167055
郑杭生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131]
1703167056
1703167057
王思斌认为社会不平等并不只是指政治权力上的差异,而且也包括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声望等社会评价层级上的差异。[132]
1703167058
1703167059
笔者认为,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不平等的定义都不能完全适合于本研究。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拟把不平等界定为在制度的设计上或制度实施中规则和实践的脱节,导致对某些群体的社会排斥而产生的在社会价值物的占有、机会获取、需求满足、社会权利要求等方面的差异。
1703167060
1703167061
三 贫困
1703167062
1703167063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目前通行的“贫困”概念在中国是一个历史并不长的新概念,在它后面有一套理念和测量指标,它是国际社会影响的结果,也是近年来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一个必然社会关注的结果。因此,对当前“贫困”的研究、理解和把握,不仅面对着贫困人群的状况改善,还成为对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解和把握的一个视角,成为国际社会大家庭审视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视角。
1703167064
1703167065
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贫困的性质、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原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说对贫困问题认识的深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提高,以及一个民族对于社会福利、平等和作为对基本人权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存权的认识的深化而逐步深化的。
1703167066
1703167067
通过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有关贫困概念的观点和理论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要明确界定贫困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贫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贫困概念。如果从具有文献性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典型的贫困定义。
1703167068
1703167069
(一)“缺乏说”
1703167070
1703167071
学者们从缺乏的角度给出贫困的定义,有的仅是着眼于基本生活品和收入的不足。雷诺兹认为“所谓贫困,是说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水平”[133]。有的不仅涉及物质生活的缺乏,还涵盖了社交和情感的匮乏。奥本海姆(Oppenheim)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社会上和情感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134]
1703167072
1703167073
(二)“机会说”或“排斥说”
1703167074
1703167075
机会缺乏,是力图从探究“缺乏”现象的内在原因给贫困下定义。林闽钢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和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乏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状况”[135]。
1703167076
1703167077
“排斥说”则是从社会分层和社会群体的角度解析贫困,与“机会说”异曲同工。按照世界银行《2000—200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的说法,贫困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还意味着缺少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贫困意味着没有发言权等。概括起来说,贫困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缺乏机会参与经济活动;第二,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生产、宏观经济萧条等,这一定义虽未充分阐明贫困的内涵,但不失为一种能够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贫困概念。[136]
1703167078
1703167079
(三)“能力说”
1703167080
1703167081
能力说是从贫困者自身内在的因素来解读贫困,虽然也强调“缺乏”,但他们的落脚点是强调“能力”。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能力剥夺理论”是最典型的代表。森强调,解决贫困和失业的根本之道是提高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发放失业救济。[137]
1703167082
1703167083
(四)“生存说”
1703167084
[
上一页 ]
[ :1.7031670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