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67135e+09
1703167135
1703167136
1703167137 图2-1 制度制造不平等示意图
1703167138
1703167139 社会排斥是本研究参考的第二个理论分析路径。社会排斥是社会成员居住在社会中,但没有以公民身份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或者参与不足的状态,他们被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影响而参与不足或者没有参与。[151]戈登等 11位学者进行的英国贫穷和社会排斥研究发现,贫穷人群除了收入低以外,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关系方面被社会排斥。依循社会排斥是社会成员被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影响而被排斥的理论观点,本研究将加入制度视角,将制度视为社会成员自己不能控制的外在结构因素。研究将关注戈登等学者没有讨论的城市贫困女性被社会排斥的制度原因,试图通过研究城市贫困女性如何被社会关系中四个关键制度——国家、市场、社区及家庭所排斥,进而制造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152]
1703167140
1703167141 [1] John Veit-Wilson,Setting adequacy standards:How governments define minimum incomes?Bristol,Policy Press ,1998,p.11.
1703167142
1703167143 [2] David Brady,“Rethinking the Sociological Measurement of Poverty”,Social Forces ,81(37),2003(b),pp.15-51.
1703167144
1703167145 [3] Judith Goode,& Jeff Maskovsky,Introduction in the New Poverty Studies:The Ethnography of Power ,Politics ,and Impoverished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1.转引自张小军,裴晓梅《能力与贫困——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个案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9—10页。
1703167146
1703167147 [4] [印]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5页。
1703167148
1703167149 [5] 同上书,第87—89页。
1703167150
1703167151 [6] Masika Rachel & Arjan de Haan,& Sally Baden,Urbanization and Urban Poverty:A Gender Analysis ,Bridge(development-gender),Institution of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UK,1997,pp.2-4.
1703167152
1703167153 [7] Harald Fuhr,Urban Poverty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me Thoughts on Current Research and Research Alternatives ,UNDP-EC Technical Workshop on 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Brussels,January,1999,pp.20-21.
1703167154
1703167155 [8] 刘玉亭、何深静、顾朝林、陈果:《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1期,第80—81页。
1703167156
1703167157 [9] 刘玉亭、何深静、顾朝林、陈果:《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1期,第80—81页。
1703167158
1703167159 [10] Mario Luis Small,and Katherine,Newman,“Urban poverty after the truly disadvantaged:The rediscovery of the family,the neighborhood,and culture”,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Palo Alto,27,2001,p.3.
1703167160
1703167161 [11] Lane Kenworthy,“Do Social-Welfare Policies Reduce Poverty?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Social Forces ,77(3),1999,p.39.
1703167162
1703167163 [12] Anonymous,The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Charlottesville:Spring,74(2),1998,p.63.
1703167164
1703167165 [13]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7页。
1703167166
1703167167 [14] 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16页。
1703167168
1703167169 [15] 吕红平:《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的初步探析》,转引自张小军、裴晓梅《能力与贫困——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个案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8页。
1703167170
1703167171 [16] 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2页。
1703167172
1703167173 [17] 关信平:《经济—社会转型、全球化与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年12月29—30日。
1703167174
1703167175 [18] Daniel T.L.Shek,“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Poverty in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Experiencing Economic Disadvantage in Hong Kong”,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5(3),Sep.2004,p.272.
1703167176
1703167177 [19] 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53页。
1703167178
1703167179 [20] 李培林、张翼:《走出生活逆境的阴影——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失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86页。
1703167180
1703167181 [21] 夏建中:《从制度设计上促进福利接受者再就业——对我国城市低保相关制度的反思和建议》,《唯实》2007年第6期,第73—78页。
1703167182
1703167183 [22] 尚晓援:《中国社会安全网的现状与政策选择》,《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第7—9页。
1703167184
[ 上一页 ]  [ :1.7031671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