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67415e+09
1703167415 [138]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1703167416
1703167417 [139] 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1703167418
1703167419 [140] 苏红:《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703167420
1703167421 [141] 刘梦、廖敏利:《凸显与遮蔽:媒体中的女研究生形象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27页。
1703167422
1703167423 [142] A.Rubin,and E.Babbie,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Pacific Grove:Books/Cole.,1997,p.1.
1703167424
1703167425 [143] [英] 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164页。
1703167426
1703167427 [144] 同上书,第145页。
1703167428
1703167429 [145] K.Polanyi,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in Karl Polanyi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Economics in History and Theory ,Conrad Aresberg and Harry Pearson,Chicago:Henery Regnery Company,1957.
1703167430
1703167431 [146] [美]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03167432
1703167433 [147] D.C.North,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1-10.
1703167434
1703167435 [148] [英] 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1703167436
1703167437 [149] 同上书,第146页。
1703167438
1703167439 [150] 同上书,第148页。
1703167440
1703167441 [151] L.Richardson,& G.J.Le,“Outside and inside expertise:the response of residents of deprived neighborhoods to an academic definition of social exclusion”,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5),2002,pp.496-516.
1703167442
1703167443 [152] D.et.Gordon,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York: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2000.
1703167444
1703167445
1703167446
1703167447
1703167448 制度如何制造不平等:一个北方城市贫困女性社会排斥的制度分析 [:1703166349]
1703167449 制度如何制造不平等:一个北方城市贫困女性社会排斥的制度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主体
1703167450
1703167451 制度如何制造不平等:一个北方城市贫困女性社会排斥的制度分析 [:1703166350]
1703167452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1703167453
1703167454 本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两种重要的研究方式,前者遵循实证主义的范式,后者遵循人文主义的范式。实证主义一直在社会科学中“一统天下”,直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到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和现象学的影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问题的关键是,社会现象是与自然现象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它不是简单的遵循“刺激—反应”的模式,如果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研究社会人文现象,很多内容是无法研究的。文化和价值意义是构成社会现象的主要成分,那么要了解这些意义,便不能单纯运用因果分析方法,而是要研究者演绎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其相关的文化价值系统。
1703167455
1703167456 定性研究方法是对研究对象质的分析,通过深入探讨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及特征,纵深、历史地考察研究对象,进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1]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只有通过事件或过程才能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2]而对于过程的展现以及过程中所涉及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只有通过定性研究才能获得。定性研究能够通过自然研究作真实世界的观察,经过归纳分析、对脉络情境的观察,来保持事物的开放性。以探究人们的生活、故事、行为、社会运动或互动的关系,意图对特殊的社会情境、事件或活动有所了解,让研究者能够有深度地研究所研究的主题,并能够细致地探讨不同主体、主体与制度背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它可以避免把丰富的资料作简单的处理,也便于研究者从生活中发现、理解种种复杂、微妙的关系,避免用单线的、简单的因果关系解释问题,从而能够发现事物内部的深层逻辑关系。
1703167457
1703167458 一般来说,选择定性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种情况。第一,有必要对研究题目予以探索;第二,研究问题的性质以如何和是什么为主;第三,有必要对研究题目提供具体的看法;第四,在自然的社会处境中研究个人。[3]此外,从研究设计角度看,探索性研究通常是运用定性,而非定量研究方法去描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4]
1703167459
1703167460 定性研究包括不同的研究方法,本书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流行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具有普遍性预设的总体性理论和“大叙事”表示怀疑,他们尤其否认那种理论在每一种情境之内都能一成不变地发挥作用的假定,而“主张真理只在一定的情境中,互为上下文地相对存在着”[5]。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以地方性、异质性、日常生活的文本、局部知识以及解读、阐释、描写等来取代绝对真理,力争促成理论的“切入情境化”。因此,对于地方性知识的重现便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凸显出来的一个新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学术资源本土化的直觉和对个案研究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这一学术思潮的回应。
1703167461
1703167462 个案研究方法指在真实的社会处境下,以个别社会现象或处境为研究对象,运用各方面资料,以深入和多层面描述与理解该问题的方法。[6]个案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深描(thick description)[7],并在深度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关注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和特殊性。这一方法对“什么”“如何”和“为什么”等问题的回答独具优势,尤其适合探索性研究。[8]个案研究方法允许研究者关注个别处境,以确定进行中的社会互动过程,进而达到更为深入理解特定处境及其意义的目的。它有助于理论创新,修正广泛推论化(grand generalization),以发展新的理论。[9]
1703167463
1703167464 个案研究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固有意义的个案研究,意指研究者试图深入了解特定个案的特殊性、个别性,非在探求抽象理论或现象的规律;工具性的个案研究是指通过个案研究,为抽象问题提供说明,或进一步精练理论;集体式的个案研究则是指研究者将若干个案并同研究,以探究现象、总体或一般情形。[10]就笔者所运用的个案而言,应该同时包含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动机。相对于宏观规范研究,微观个案研究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到被研究对象内部去体察活的历史、生活和事件,并通过这些历史、生活和事件去考察街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如何与宏观的社会历史变迁融会贯通的”[11],从而达到透过个案窥视社会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对个案的缜密的观察、深入细致的访谈,发现其中一些过去未曾被注意和记录的事实。
[ 上一页 ]  [ :1.7031674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