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69090
第二,制度互动的宏观研究。本研究借鉴了社会关系分析法这一分析框架,研究社会关系中的四个关键制度:市场、家庭、国家和社区对城市贫困女性的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整体意义上的市场制度、家庭制度、国家制度和社区制度的互动关系如何?市场中的就业制度先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如何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不是能够响应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转型?随着核心家庭成为城市家庭的主要结构形式,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响应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变?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制度能否响应城市基层社会生活框架的转型?能否响应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转型?能否响应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这些问题产生于社会关系中四种制度——市场、家庭、国家和社区之间的互动,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去讨论。
1703169091
1703169092
第三,探索性研究及推广。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社区的贫困家庭的女性,研究内容集中在制度如何排斥了贫困女性进而制造了不平等。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样本数量不是很多,因而在结论推广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如果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条件下,笔者将对更大规模的贫困女性进行研究,同时辅以问卷调查,以弥补定性研究的不足。
1703169093
1703169094
[1] J.Bauer,Wang Feng,N.E.Rilry & Zhao Xiaohua,Gender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Hawaii
:East-West Center,1992,p.365.
1703169095
1703169096
[2] P.Brown,& R.Scase,Social Change and Economic Disadvantage in Britain ,Poor Work
:Disadvantage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p.1.
1703169097
1703169098
[3] S.K.Kim,Class Struggle or Family Struggle ? The Lives of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South Kore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1997,p.1.
1703169099
1703169100
[4] 苏东斌:《人与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703169101
1703169102
[5] 陈江:《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分析》,《福建论坛》2000年第1期,第55页。
1703169103
1703169104
[6]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27页。
1703169105
1703169106
[7] 任远、彭希哲:《2006: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1703169107
1703169108
[8] [法] 让·凯勒阿尔等:《家庭微观经济学》,商务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1703169109
1703169110
[9] 谭琳、陈为民:《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703169111
1703169112
[10] [英] 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1703169113
1703169114
[11] M.Crozier,Strategies for Change
:The Future of French Society ,London
:The MIT Press,1982,p.1.
1703169115
1703169116
[12] 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1703169117
1703169118
[13] [英]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22页。
1703169119
1703169120
[14] 双重解释学:作为社会科学逻辑的必然组成部分的两套意义框架的交织关系: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在社会科学的实践过程中,这两套意义框架之间始终存在互渗。
1703169121
1703169122
[15] 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与性别分层》,《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第204页。
1703169123
1703169124
[16] 同上书,第207页。
1703169125
1703169126
[17] 蒋永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性别分层与劳动力市场研讨会”发言,2008年11月14日,转引自杨旻《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职业性别分割与两性收入差距——性别分层与劳动力市场研讨会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第92页。
1703169127
1703169128
[18]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703169129
1703169130
[19] 韩桂兰:《东北地区解决就业难的对策研究》,载鲍振东《2007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6页。
1703169131
1703169132
[20] 在中国,“灵活就业”是一个代替“非正规就业”而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是各种不同于传统主流就业形式的总称。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所考察的经济活动本身是差不多的经济人群和经济活动。相对而言,灵活就业更关注就业的劳动者,非正规就业则更关注就业的工作岗位。引自任远、彭希哲《2006: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703169133
1703169134
[21] 哈尔滨统计信息网(http://www.stats-hlheb.gov.cn)。
1703169135
1703169136
[22] 《黑龙江城镇居民收支增速均创五年来新高》,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http://www.stats.gov.cn),2009年2月2日。
1703169137
1703169138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2009年2月26日。
1703169139
[
上一页 ]
[ :1.703169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