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81998
[1]闽家胤主编.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11~312
1703181999
1703182000
[2]陶春芳等主编.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307
1703182001
1703182002
[3]沙吉才主编.当代中国妇女地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68
1703182003
1703182004
[4]宝森.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04
1703182005
1703182006
1703182007
1703182008
1703182010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 第3章 作为妻子和母亲
1703182011
1703182012
本章将探讨后村的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种种经历和处境,其中包括相亲和恋爱、结婚、婚后居处、婆媳关系与亲子关系、婚后与娘家的关系、性、生育、夫妻关系、外遇、家庭暴力、离婚、丧偶等。
1703182013
1703182015
1.相亲和恋爱
1703182016
1703182017
调查问及调查对象相亲和恋爱的经历。其中包括当初男朋友是怎么认识的、谈恋爱了没有、谈了多长时间、最后的结婚对象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等问题。
1703182018
1703182019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其主旨是反对包办婚姻,禁止买卖婚姻。这部婚姻法对于传统婚俗的冲击是巨大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婚姻体制。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在选择结婚对象上增加了感情因素所占的分量。虽然这种改变在城市远远大于农村,但是农村延续了数千年的婚姻习俗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703182020
1703182021
从统计资料看,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婚姻决定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城市女性自己决定与谁结婚的比例已经高达六成半,父母决定的只有两成,自己与父母共同商定的占到一成半。而相比之下,农村女性的婚姻对象自己决定的只占四成,父母决定的占将近四成,自己与父母共同商定的占两成。拿农村女性与男性相比,自己决定的要少一成,父母决定的多了一成,证明女性婚姻更多地依赖父母的决定。(详见表3-1)
1703182022
1703182023
表3-1 全国城乡分性别婚姻决定者(%)[1]
1703182024
1703182025
1703182026
1703182027
1703182028
总的看来,婚姻对象的决定模式在城乡之间的差异超过男女之间的差异。自由恋爱、自主选择确定结婚对象的做法在城市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农村。表3-1显示,在农村,女性自己决定结婚对象的比例超过四成,这个比例是让人感到意外的。因为从后村调查的结果来看,自己决定的婚姻并没有这么高的比例。在后村,大多数人的婚姻是父母与本人共同商定的,而无论是完全由父母决定的还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都是少数。
1703182029
1703182030
在后村,最常见的婚姻决定模式是媒人介绍,相亲,最后由本人和父母商量决定的。
1703182031
1703182032
50岁的志的概括很有代表性,她说她自己的婚姻是:
1703182033
1703182034
媒人介绍,父母决定,自己同意。
1703182035
1703182036
27岁的见说:
1703182037
1703182038
媒人介绍,相亲订婚。后来双方老人和媒人一起商量,俺们同意。
1703182039
1703182040
44岁的中说:
1703182041
1703182042
是介绍认识的。我比他大,他那时候当兵。有个亲戚跟他家熟,就介绍过来了。认识一两年,就结婚了。双方老人决定,俺们同意。
1703182043
1703182044
28岁的锋说:
1703182045
1703182046
是媒人介绍的。俺在这村里织地毯,地毯厂厂长有个堂侄,介绍给俺了。后来是双方家人决定的。
1703182047
[
上一页 ]
[ :1.7031819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