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83311e+09
1703183311 琪把困惑讲给几个人听,这些人当笑话说给许多人。萍渐渐减少了对琪的纠缠。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上初二时,学校来了个女实习老师,虽然长得很丑,但歌唱得好。那时候快开亚运会了,大家一起唱《亚洲雄风》,学校里还要举行歌咏比赛。萍也喜欢唱歌,她学得最快。那时候,她下了课常和这位老师一起练习唱歌,也教同学们唱。不久,女实习老师任务结束回校,萍失落了很长时间,还给女老师写了许多信,但一封也没有寄出。
1703183312
1703183313 萍在初三那年辍学回村。19岁时嫁到离村很远的外乡。但同年,她把后村的另一个和她关系不错的女孩,介绍到了那个村,两人在那个村里做起了邻居。
1703183314
1703183315 据村里人讲,她们两人关系一直非常好。两人的老公外出打工时,萍就下地干两家的活,而那个女伴,就在家洗衣做饭照顾两家的孩子。
1703183316
1703183317 有丈夫和这位女伴在身边,萍不会干家务活,至今不会蒸馒头,不会纳鞋底,而这些是农村女人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她丈夫曾经到后村对丈母娘抱怨:“平时也不知道她把换下来的脏衣服藏到哪里,我一洗衣服,她就抱出一大堆来让我洗!”
1703183318
1703183319 村里人们用“锃”来形容萍。因为,萍有力气,有胆量,大大咧咧,她现在时常开着拖拉机,拉着一满车石油气罐,像男人一样到周边的村里吆喝换气做买卖。
1703183320
1703183321 还有一位女同性恋者——孤独“楞怪”(方言,指又大又笨的大块头)的春。春姓周,周家的女孩在村里表现平常,不受重视,但她却吸引了全村人的关注——因为春大概是后村有史以来长得最高的女人了,据说她身高1米8,体型瘦高,胸部平平。人们纳闷她怎么长得这么“楞怪”。她性情孤僻,极少与人来往。
1703183322
170318332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春到了婚嫁年龄,但是她那过高的身材和怪异的举止,让人们畏惧。后村女孩多在十八九岁订婚,20岁结婚。春到了二十四五也没找到婆家。更让人们奇怪的是,春根本不想找婆家。她说她接受不了男人。人们认为春不是有毛病,而是作风不正——没有试过男人,怎么知道接受不了男人?看来她肯定是试过,所以才这么讲。
1703183324
1703183325 人们像看怪物一样看她,家人也时常对她打骂,她就搬到村边的砖窑住,砖窑是她的一个堂兄开的,荒废了多年。春就一个人在那里过了好几年。直到27岁左右,她终于嫁了出去,男人身高仅1米6。村里人形容:春伸开胳膊,她男人挺直腰板能从她腋下走过去。
1703183326
1703183327 春嫁到婆家不久,就当起了“神妈妈”(方言,即通灵的巫婆),并且专看妇女病。她看了许多妇女隐秘处的病,但时常听说有病人把她赶出家门。
1703183328
1703183329 春不足30岁时,后村热播着一个消息:春上吊死了。
1703183330
1703183331 再过几年,绝大多数村民就把春淡忘了。
1703183332
1703183333 这个凄婉的农村同性恋女孩的人生就像一朵只有一季生命的花朵,匆匆地开放,然后悄然凋谢。像这样无声无息凋谢的生命之花还有多少呢?它像一首悲伤的无调的歌曲,又像一声深深的叹息,是对社会监控个人行为、个人快乐的一个无声的抗议。
1703183334
1703183335 福柯对18世纪以来西方出现的性控制机制做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这个机制包括四种话语:赋予儿童性的特征;将女人的身体性征化;对生殖加以控制;对不规则性行为进行精神病理化。这些话语通过教育、医学、人口统计和经济学得到贯彻,以国家机构为后盾和支撑物,尤其将目光瞄准家庭。它们的作用是将这些形象和知识模式散布和“植播”到个人、家庭和机构中。福柯认为,这一机制使性不仅成为老百姓所关心的事,而且也成为国家所关心的事;更准确地说,性变成了一件需要社会整体和社会中的所有个人都接受监督的事。[1]在这样严密的监督之下,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将感到无形的压迫,最终窒息。而一个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社会应当是具有多元价值观的、宽容、仁慈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丰富的充满差异的人性将得到自由伸展的空间,禀性各异的人们将能够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在这样的社会中,萍和春这样的人才能拥有她们作为一个女人的全部权利,得到自我的完全实现。
1703183336
1703183337 [1]劳里提斯.社会性别机制.见:麦可拉肯等编.女性主义理论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6
1703183338
1703183339
1703183340
1703183341
1703183342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 [:1703180931]
1703183343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 8.生育
1703183344
1703183345 由于中国农民生儿子的动机极为强烈,渗透到村落文化的深处,计划生育的方向又不可能改变,我国的性别比不可能不出现问题。
1703183346
1703183347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定义是:某人口一定时期内的活产男婴数与女婴数之比。在不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受孕时,男女性别比为140比100,此后一路下降,由于流产等原因,正常出生性别比应为106或105。在1955年,联合国确认过的正常出生性别比值域为102~107。由于在随后的各个年龄段,男性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因此全人口的性别比应当比出生性别比更低一些。
1703183348
1703183349 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偏高且持续上升的趋势。从总体水平看,198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为107.4,1985年上升为111.4,1990年达到114.73,1995年更高达117.4。从分地区情况看,1989年全国有1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出生性别比在110以上,1995年扩大到21个。1989年我国出生性别比最高的省份是浙江,为117.6,而1995年出生性别比超过120的省份有10个,最高的省份湖北为134.6。[1]目前,全国只有上海、贵州、西藏、新疆的出生性别比还在100~107之间,其余26个省份均高于108。[2]
1703183350
1703183351 目前,我能够找到的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如下(其中有些与前引资料略有出入):
1703183352
1703183353 1964年:105.1 1965年:107.6
1703183354
1703183355 1966年:107.5 1967年:107.7
1703183356
1703183357 1968年:108.7 1969年:107.2
1703183358
1703183359 1970年:108.5 1971年:108.3
1703183360
[ 上一页 ]  [ :1.703183311e+09 ]  [ 下一页 ]